劉功巧
摘 要:勞動觀教育是促進良好勞動實踐的前提,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端正大學生擇業、就業觀念,促進其自身提升和完善的有效途徑。而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思潮多元化、互聯網的發展導致教育環境復雜化、家庭和學校的勞動觀教育缺乏等原因,大學生勞動觀存在勞動目的過于功利、勞動分工觀上存在認知偏差、勞動榮辱觀上忽視勞動,追求享樂等問題。高校可以通過大眾傳媒傳播積極的勞動思想和先進事例、發揮學校育人功能、做好家庭的勞動觀教育等途徑來改進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勞動觀的轉變。
關鍵詞: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網絡時代
勞動觀是指人們對勞動的基本認識、觀點和態度,“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1]。大學生勞動觀教育是指不同主體對大學生進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使其對勞動的內涵、形式、目的、作用等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進而以一個積極健康的態度去指導勞動實踐。網絡時代下大學生勞動觀教育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和可能,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新的探討。
一、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勞動觀教育是促進良好勞動實踐的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律的重要詮釋。”[2]新時代下,不論是個人的幸福還是國家的穩定進步都需要全民共同的勞動實踐支撐,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人有什么樣的勞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勞動實踐,因此就需要重視勞動觀教育。對個人來說,良好健康的勞動觀可以使勞動者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活躍的思維,幫助勞動者主動適應社會,促進自身的發展和完善,進而達到體面勞動、自覺勞動的目標,實現個人價值。對國家來說,勞動觀教育的內在目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致性,通過勞動觀教育形成的全民熱愛勞動、尊重創造、愛崗敬業、勤勉奮進的氛圍對于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二)勞動觀教育在大學階段更為重要
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和智育、體育相結合,可以提高社會生產,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當前中國大學生基本都是九五后、零零后,他們思想活躍、追求個性,當前市場開放、網絡環境復雜,大學生受互聯網影響更大。“‘信息互聯網對生活社會化影響的全面介入,必將使新世紀的青少年所接受的綜合發展信息發生一種質的變化。”[4]勞動觀教育不僅能夠使人正確看待不同的勞動,轉變勞動觀念,還能促進人的發展與完善,更好地面對社會。大學生處于人口金字塔的中間,占總人口比例較大,他們大多數畢業就面臨求職工作的問題,高校進行勞動觀教育對優化大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識,形成正確的擇業和就業態度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他們承擔著國家未來建設的重大責任,他們勞動價值觀的正向發展會帶動全國、全社會成員的積極勞動觀的形成。
二、當前我國大學生勞動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勞動觀存在的問題
1.勞動目的過于功利,漸趨脫離原有價值
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我們可以了解到大學生需要通過勞動創造自我價值,進而創造社會價值,來達到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集體關系的目的。然而,在當前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在勞動的出發點,即勞動目的這一起點上就存在著功利性偏向。例如,很多人就認為上大學只是為了獲得學歷、方便就業,而不重視在讀書、興趣培養、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提升,而且由于追求效率的文理分科和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的影響,理工科學生只注重自己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人文科學的學習,他們在學習課程時對一些與將來工作“無關”的課程不重視;部分學生熱衷于直播、做網紅、做明星,只想獲得錢財而不注重自身素質和和能力的提升。諸如此類的現象還有很多,但總體上都表現出當下大學生在勞動目的上的認識偏差這一問題。
2.勞動分工觀上存在認知偏差
“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勞動者。”[5]無論從事哪一方面的工作,只要是為人民幸福和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的勞動,人們都應該認可和贊揚。現實生活中,人們可以看到很多大學生或其他社會人員存在歧視體力勞動者或盲目仇富的心態,這些現象反映出當前社會很多人錯誤的勞動分工觀,這需要高校進行勞動觀教育來糾正。雖然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腦力勞動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體力勞動仍然是社會生產和國家力量積蓄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管理人員、投資商等可以為活躍市場、吸引技術人才等作出貢獻,人們應該辯證的看待。
3.勞動榮辱觀上忽視勞動,追求享樂
尊重勞動者、以勞動為榮的勞動榮辱觀是人們應該遵循的原則,只有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誠實勞動,才能真正通過勞動改變生活、提升自我、惠及社會,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和獲得感。21世紀以來,許多大學生把辛勤勞動這一傳統美德拋之腦后,他們渴望一夜暴富,希望從事輕松且工資高的工作,這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和學校道德教育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二)原因分析
1.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思潮多元化,傳統的勞動美德觀念受到沖擊
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了競爭的公平性,給每個人提供了更多展示能力、獲得成功的機會,但同時,越來越明顯的消費社會現象引發的崇拜金錢、消費至上等觀念逐漸蔓延,大學生還處于思想不完全成熟、勞動觀尚未完全形成階段,這個時期最容易出現思想意識分化,受到這些功利思想的影響,會扭曲大學生的消費觀、勞動觀甚至是人生觀,影響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社會價值的創造。他們認為有錢就是王者,勞動與他們無關,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中國傳統的勞動光榮觀念被淡化,如果再缺乏相應的教育和糾正,大學生的勞動觀便會呈現一種虛無。
2.互聯網的發展導致教育環境復雜化,給勞動觀教育帶來挑戰
以互聯網為核心的自媒體、大數據、共享經濟、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極大地改變人的了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產生了許多新的職業,如電商、快遞和外賣行業、網絡直播、軟件開發、大數據處理等。網絡交流打破了國家、階層、意識形態等種種壁壘,這為勞動觀教育帶來了新的空間和方式。但同時,這也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諸多新變化。作為“網絡原住民”的新時代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較大,手游、直播、網購占據了他們更多的閑暇時間,在網絡的影響下,他們看問題的角度、面對社會、就業問題的選擇與上輩人有很大不同,許多年輕人熱衷于通過成為網紅、成為游戲主播等方式賺錢,大學生忽視專業文化知識與專業勞動技能的學習從而導致其責任意識淡薄、適應社會實踐的技能缺乏,這些給勞動觀教育帶來較大阻礙。
3.家庭和學校的勞動觀教育缺乏
勞動觀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學校更多考慮學生的升學率和就業率,通常在教育中忽視了勞動觀教育,學校的就業指導也更多集中在簡歷制作、求職面試技巧等方面,對勞動觀這一根本層面缺乏價值引導。現在的大學生出生在一個生產高度發達、物質資料較為富足的社會中,部分家庭對孩子過度關注和溺愛,較多強調學習方面的進步,較少督促其基本生活技能和家庭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導致一些大學生在上學期間沒有主動勞動的意識和意愿,有的甚至還需要父母幫忙給自己打掃衛生、整理內務。這些習慣不利于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堅韌品質的養成,對其人際關系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也形成阻礙,當大學生習慣這種奢侈懶惰、貪圖享受的生活方式時,他們就很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人生觀。
三、加強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的途徑
(一)利用社會文化和大眾傳媒傳播積極的勞動思想和勞動模范事例
首先,“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6]人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和文化環境中具體的人,受自身所處環境的影響并共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勤勞勇敢、奮斗不息的黃色文明精神的延續基礎上,我國人民總體上還是熱愛勞動、勤于勞動的,但由于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傳統“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和現在消費社會的影響,社會上仍存在較多認為體力勞動不體面、辛勤勞動不如坐等暴富等觀念。
因此,為了確保大學生正確勞動觀的形成,高校要正確利用網絡公共媒體等新方式,加強正確勞動觀的傳播。數字網絡時代,信息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熱點話題持續時間短但集中,學習方式更多樣便捷。“大眾傳播媒介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特點,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它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和認可。”[7]對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作出較大貢獻的勞動模范加大宣傳,傳播“勞動光榮”的觀念,贊揚勞模精神、首創精神和工匠精神,讓人們明白,勞動可以實現個人價值,獲得幸福,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積極向上、健康有序的社會文化氛圍,讓大學生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獲得真實的感知和熏陶,這對于大學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擇業觀,保持積極的求職心態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加強發揮高校育人功能
高等教育是學生素質培育、社會思想道德建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首先,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中應加強對中華民族辛勤勞動的傳統美德和技藝精湛的民間工藝文化的講解,注重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深化教學,馬克思主義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經濟學以及人學方面的思想,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對勞動的本質、內在目的、勞動的發展演變過程等有更深的理解,大學生就能更客觀、準確的看待當今社會的一些新現象。其次,可以不斷探索適應新形勢的勞動教育新途徑。例如,在職業生涯指導課上加強學生對勞動的基礎知識的了解,給他們講本校優秀榜樣成長和成才過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組織大多生參加社會實踐體驗活動和公益活動,如參觀科技前沿的車間、自然環境薄弱的沙漠、到貧困山區支教、到養老院服務老人等公益活動,讓學生親身觀察體驗不同的社會生活,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努力奮斗的激情。設置校內學生兼職崗位并形成一套獎勵機制,讓學生體驗勞動成果獲得的不易和作為勞動主體的歸屬感、獲得感,從而為其畢業擇業做出更好的選擇,為就業積累經驗。
(三)做好家庭的勞動觀教育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和影響因素,當然也是勞動觀教育的重要因素。首先,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多加注意,自己要有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情,以自身的行動影響孩子,讓子女形成積極自覺勞動的意識。其次,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基本的勞動能力。不管家庭物質條件如何,孩子最終都是要成長起來,需要自己獨立面對很多事情,家長應從孩子小時候開始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并讓他們參加夏令營等社會實踐,注重對孩子家庭責任感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學會積極勞動,并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和滿足,這不僅有利于孩子正確勞動觀的形成,同時一定程度上還能使孩子在“享受”勞動的過程中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
總之,大學生勞動觀教育需要長期堅持,不斷優化,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從生活、學習、擇業、創業等各個階段結合網絡時代的新特點進行培育和糾正,使大學生以健康的勞動觀指導其工作和生活,并促使全社會形成熱愛勞動的氛圍,團結力量、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共同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奮斗。
參考文獻:
[1][5]鄭銀鳳.“90后”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學,2016:24.
[2]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9(2).
[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4]譚剛強.“多媒體時代”的青少年與青少年工作[J].當代青年研究,2000(2):1-5.
[6]虞偉庚.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1.
[7]孫雁.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模式的建構[J].教育與職業,2009(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