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梅
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當今社會發展現狀有密切關系,他們的心理特點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由于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影響,當前我國不少高職生存在一定的心理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環境變化產生的不適、人際交往的困惑、情感問題、自控力缺乏等方面問題。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高職院校的學生人數在逐年增多。由于高職校的不斷擴招以及普通大學的進一步普及,導致高職生源的綜合素養不斷下降,學生心理問題逐年增多。一般來說,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質量,嚴重者還會導致不良的社會后果。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高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
近幾年來,高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突顯出來。我校每年對入校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心理都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高職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近幾年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高職生的心理問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一年級主要表現為對新環境的適應問題;二年級主要有人際交往、學習和情感方面的問題;三年級集中在自我發展與能力培養、人際交往和戀愛等問題;四五年級則以擇業問題為主,兼有戀愛問題和未來發展問題。
二、高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一)新生適應問題
隨著當今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代學生在入學前對自己學校的各方面條件都抱有較高的期望,但步入學校后,他們卻發現學校的整體條件跟自己想象的有很大出入,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失落感。當代大部分學生獨立性較差,有的是外地要住宿的學生之前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不免會產生一定的抑郁和焦慮情緒,面對集體宿舍生活也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有個別同學會因為這些方面原因而不得不辦理休學或退學。
(二)人際交往困惑
當代社會的高職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半邊天的待遇,自我中心意識普遍,遇事只顧自己利益,很難換位思考,不顧及對方的感受。尤其住宿生,宿舍關系很難融洽相處,女生小矛盾不斷,愛斤斤計較,來咨詢的同學問題一般都是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引起。男生中也會因為一句不中聽的話而變得臉紅脖子粗,甚至會因為某個女生而大打出手。
(三)自控能力差
高職生在初中階段學習底子比較薄,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進入高職后,這種不良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繼續影響著他們的行為,表現為經常遲到、曠課、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甚至出現違紀現象。高職學校的學習環境相對初高中較自由,這就使得部分學生更加放縱自己。很多高職生對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在當下信息化時代,手機成了學生的新寵,大部分學生形成了手機依賴,難以自拔。
三、高職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深刻和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環境因素,也有內在自身因素。 本文主要從以下四方面簡述:
(一)家庭環境的原因
在多年的學校咨詢工作中發現,來咨詢中心咨詢的心理問題較重的學生追根究底大多都與家庭環境有關,主要表現在父母期望過高,家庭結構不完整,教養方式不當。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遠高于他的實際水平,時間久了會讓孩子感覺到有壓力和不自信,甚至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當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離婚率比以往高了很多,還有一些農村的家長為了生計到外面打工,把孩子從小留在老家由老人照顧,使他們成了留守兒童,在這種家庭環境里生長的孩子會因親情的缺失,心理受到嚴重創傷。父母的教養方式對他們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一些來訪學生反映父母經常對他們施加“棍棒教育”,感覺兒時的經歷和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沒能給自己留下多少幸福的回憶,所以容易產生抑郁情緒,甚至有自殺傾向。可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高職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對個性逐漸成熟的高職生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學校環境的原因
學校是高職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文化氛圍、物質環境等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由于社會就業大環境的影響,很多學生家長都會根據將來是否好就業來替孩子選專業,而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這使得部分高職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所學專業非所愛,導致他們長期處于沖突與痛苦之中;課程枯燥乏味,自控力缺乏,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的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高職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學風校風、學生自身人際關系情況等,也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高職院校和初中相比學習氛圍要輕松的多,很多同學感覺如釋重擔,對自己放松了很多,加之當今社會步入信息化時代,手機成了他們的新寵,一旦把握不好就會陷入手機依賴,甚或讓他們產生空虛、抑郁、失望、自我封閉等不良心理。 良好的學風校風有利于凈化大學生的心靈,陶冶道德情操,使其各方面協調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三)同輩群體的原因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 ·米德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同輩群體的影響甚至大到改變傳統的文化傳遞方式的地步。” 高職階段的學生已經步入了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逐漸脫離了對父母、老師的依賴。而且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的,所以高職生的同輩群體才是影響其人格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輩群體滿足高職生的情感交流需求和促進情感的發展成熟,促進高職生的學習和興趣愛好的發展,是高職生獲得生活經驗和社會信息的主要來源,對高職學生的人生目標和三觀有較大的影響,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環境適應能力和合作競爭的本領。高職學生在進行自我整合的過程中,可能會經歷角色混淆、自我懷疑、憂郁、 沖動、與父母或權威人物發生沖突而出現逆反心理。他們更加看重自己在同輩群體的地位,希望獲得同輩群體的認可,以進行自我定位。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發揮非正式組織的同輩群體的影響力,善于發現其核心人物,既非任命或派遣,也非選舉產生,而是在群體活動中憑借自己的知識、才能、閱歷、品德等內化的因素獲得成員的普遍認可后自然而然產生的,他對群體成員的影響依靠的是權威而非權力,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四)自身因素的原因
高職學生一般都處于 15-21 歲之間,心理發展處于迅速成熟而又沒有完全成熟的過渡期,即處于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渥斯(L S·Holling-worth)稱之 為“心理性斷乳”的最后關鍵期。這一時期是他們人生發展的“狂飆時期”,是一個情緒起伏較大,精神易混亂的發展階段。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對未來充滿了種種美好的向往,希望將來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甚至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然而,現實社會與自己的理想相差很大,使得很多同學無所適從,從而陷入矛盾沖突之中。同時,高職生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加強,他們渴望享受自由的生活,但因為此階段的自己無論從經濟方面,還是從生活經驗等各方面都不可避免地仍要依賴父母和老師。這種情形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獨立和依賴的矛盾。(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學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