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娜
摘 要:自我同一性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將步入青少年時期的小學生,由于自我認識不夠,導致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沖突,影響其人格的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對影響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進而對小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促進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確立,使其順利渡過青少年時期。
關鍵詞:小學生;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亂;方法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及內涵
1968年,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H.Erikson)提出了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這一多層次多維度的心理學概念,用來描述青少年時期心理發展的主要任務和人格成熟的狀態。
“自我同一性指個人對自身的本質、信仰和一生前后一致的比較完善的意識,自我同一性在其理論中對應于青年期約十二到十八歲左右。”[1]具體而言,自我同一性是主觀我與客觀我、理想我與現實我、過去、現在和將來我的統一體。同時,“自我同一性也是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的自我整合,是個體尋求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能力,也就是對‘我是誰,‘我將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堅定和連貫的意識”。[2]
二、影響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筆者就影響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自身原因
青少年時期是少年兒童向成年人過渡、尋求身份認同的重要時期,因此青少年對自身的發展變化異常敏感,常常探索自身發育、情緒情感、觀點、目標等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并嘗試做出種種不同的選擇。他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能為自己負責,也能分辨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但是,他們對生命的意義、權利金錢、事業成功、追求絕對的完美等方面沒有充分的思考,沒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對他人的關愛和對社會的責任。在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確立的過程中,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對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自身情感、目標、動力和能力難以整合,自身價值得不到認可與重視,從而導致自我角色的混亂。
(二)家庭方面
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來自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都會直接影響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和確立。如果父母能以適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引導,就能使他們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和探索精神,從而形成自我同一性。
但是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如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孩子無論怎樣努力也達不到他們的要求,他們的自尊心就會嚴重受挫,自信心也隨之下降,嚴重的還會自暴自棄。這也間接影響了孩子們自我同一性的確立,甚至會導致孩子形成消極的同一性。埃里克森曾指出:“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在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同一性的可能,這個兒童就會以令人吃驚的方式抵抗社會環境。”[3]因此,有些青少年學生吸煙、酗酒,還有打群架的現象發生,在同學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此外,還有些學生因父母工作繁忙,從小寄養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成為留守兒童。由于自我認知能力不夠、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以及長輩們忽視和溺愛的教養方式等家庭方面的原因,常常導致孩子們同一性的擴散,就會形成自尊心弱、責任感低、散漫沖動的性格。
(三)學校因素
小學雖然沒有升學壓力,但近年來,由于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對小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除了學校教育外,還為孩子報了各種培訓班、特長班,增加了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剝奪了他們自我探索的機會,限制了他們個性發展的空間。久而久之,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逐漸變淡,有的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此外,小學生自我意識不強,辨別能力弱,極易受到同伴情緒、情感以及行為習慣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心理輔導,那么小到一個班級,大到整所學校,都會產生這種消極對待學習的現象。
小學教師單憑一己之力很難改變這種現狀。雖然經常參加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培訓,但這樣的培訓往往趨向大眾化,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故而不能及時對學生的消極心理進行有效疏導,傳授文化知識、培養各方面能力以及塑造健全人格不能兼顧,使得問題日益嚴重。
(四)社會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和條件,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形成與其所處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有很大關系。青少年通過網絡和電視獲得了一些負面消息,由于辨別能力不強,難免對社會產生錯誤的理解,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此外,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游戲不斷更新,強烈的刺激與挑戰吸引了眾多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使其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里難以自拔。網絡游戲大多充斥著暴力元素,青少年對此毫無防范意識,在享受網絡游戲帶來的刺激與舒適中逐漸消磨意志、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會形成暴力傾向、走上反社會的道路。
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確立的過程中,會受到來自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長期客觀存在的。若要青少年盡早形成和確立自我同一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順利地渡過青少年時期,就要在其進入青少年時期之前小學階段對其進行培養和教育。
三、培養小學生自我同一性的途徑
防患未然勝于亡羊補牢,對即將步入青少年時期的小學生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和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加強對小學生自我同一性獲得的思想指導
為班級的每位小學生建立個人成長檔案,記錄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所參加的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感受;記錄他們成長過程中比較重要或有意義的典型案例,并通過案例分析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記錄每門課程的評價,包括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以及同伴互評等;此外,個人成長檔案中還應收錄他們親手制作的手抄報、各種獎勵證書及影視資料等。
教師通過對小學生個人成長檔案的分析,了解并尊重他們的內心感受。定期為小學生提供關于成長情況的反饋信息,引導他們接受真實的自我,培養他們對自我形成正確的認知,并鼓勵他們不斷提升其自我認知水平,使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鼓勵小學生探索自己喜歡的事情,對同一問題做出不同的選擇并對選擇后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適合自己的正確結論。
此外,教師還要注意減少對小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的限制,加強對其情緒情感變化的關注,及時對其潛在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進行疏導。鼓勵小學生參加集體活動、擔當社會角色,學會解決同伴交往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惑,提高其解決角色混亂與自我沖突的能力,促進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小學生自尊自信做好情感鋪墊
父母要有意識地為小學生營造一個相互關愛、相互理解、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鼓勵父母與子女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和良好互動,逐漸提高家庭情感的質量,從而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地引導和約束。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不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長輩帶孩子也要講原則,不溺愛,對孩子的不合理請求應以適當的方式拒絕。
(三)學校方面
1.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能夠促進小學生養成講文明、講衛生的良好習慣;合理的規章制度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是非觀,提高自身辨別能力;教學樓內張貼的名人名言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催其奮進;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能夠促進小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2.開展心理健康系列課程、講座
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還出現過教學內容不被學生接受或被家長誤解的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階段要注重對心理教師、班主任及科任教師進行心理健康培訓,使其自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并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技能、技巧,能夠及時發現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進行疏導。同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如道德與法治課、品德與社會課)、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系列講座、組織學生觀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電影、召開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等活動,加強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預知即將面臨的青春期困擾,并為他們提供一些克服心理障礙、擺脫心理困擾的方法,從而促進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3.通過家校合作,實現共贏
學校定期開展家校合作活動,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通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彼此都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從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及時發現問題苗頭并將問題消滅在萌芽中,對已經存在的問題或不良行為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其解決或改正,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合作共贏,共同促進小學生同一性的形成。
四、加大社會宣傳力度,弘揚正能量
當今社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觀念早已過時。青少年要融入社會,就要關注社會變化,了解時事動態。社會也應為青少年尤其是小學生提供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加大對榜樣的宣傳力度,弘揚正能量,創造一種富有文化內涵社會氛圍,提高小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促進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五、結語
小學生在向青少年時期過渡的過程中,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確立會受到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要積極為小學生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擺脫心理困擾,共同促進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確立,使其順利渡過青少年時期。
參考文獻:
[1]李欣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影響因素[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4).
[2]朱建芳.促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發展淺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214).
[3][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名之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