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平 閆磊 楊茂
摘 要 在我國應用型人才轉型的大背景下,辦好地方特色應用技術大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選擇。基于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解和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現狀,提出了學習和研究相結合的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條件建設,對建設目標、內容、實施路徑、特色和亮點、預期成果等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地方院校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 學研結合 實訓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1研究相關背景
重慶三峽學院是三峽庫區腹地唯一的一所多學科性本科院校,學校根據社會及三峽庫區日益發展的需求,提出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的規劃,確定了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理念。
2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條件建設
2.1建設目標
我校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在學校“立足三峽、服務重慶、面向全國”的辦學方針指導下,堅持為三峽庫區和區域經濟培養應用型的土木工程人才,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條件建設以建設重慶三峽學院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創新實訓實踐條件為目標,以學校的轉型發展為指導思想,充分合理利用已有校內資源以及校外社會資源,結合實踐教學與生產實際,為培養滿足三峽庫區及社會需要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初步構建創新實踐平臺,并通過實踐驗證不斷改善平臺建設和相關的制度建設。
目前,我院本科教學尚未開展橋梁工程實訓實踐相關課程,為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我們將在新版《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單獨增設《橋梁工程綜合實訓》實訓實踐課程,課程內容包含橋梁結構模型認識、橋梁結構模型制作、靜動載響應下的損傷分析及破壞模式實驗。具體建設目標為:
(1)單獨開設《橋梁工程綜合實訓》實驗課,計劃學時:32學時。
(2)對現有實驗教學設備進行整合與規劃利用,開設內容包含橋梁結構模型認識、橋梁結構模型制作、靜動載響應下的損傷分析及破壞模式實驗。
(3)聯合開發具有特色的橋梁工程教學模型及結構靜動力響應分析裝置、研制橋梁工程多媒體綜合實訓教學系統。
(4)改進原有設備的配置情況,以滿足本科生實驗及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及結構大賽等的需求,同時,為教師的科研項目開展提供實驗條件保障。
2.2建設內容
(1)借助企業先進技術,建立橋梁工程實訓中心。在企業的支持下,開展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條件的建設,包括軟、硬件設備和平臺建設,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建設,結合制定的橋梁工程綜合實訓教學大綱,增設實驗的設備,開設橋梁工程實訓實踐課程等。共同開發新的橋梁工程實驗教學教具,橋梁工程多媒體綜合實訓教學系統、靜動載響應下的損傷分析及破壞模式實驗系統后,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科研促教學,提升實踐教學水平。
(2)研制橋梁工程多媒體綜合實訓教學系統。在企業協助下,完成橋梁工程綜合實訓實踐條件建設的規劃,制定科學的梯次建設思路,提出適合本校特點的橋梁工程綜合實訓實踐教學體系并滿足項目組成員科研項目需要的實踐條件。
(3)開展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橋梁工程綜合實訓》課程。在原有的基礎實訓模塊基礎之上,針對橋梁施工、橋梁監檢測增加橋梁工程實訓課程。
2.3實施路徑
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依托煙臺新天地集團的設備和技術支持,擬開展橋梁工程綜合實訓課程實踐條件建設,實施路徑如下:
2.3.1匯報實驗條件建設的必要性,申請學校經費支持
向學院及學校匯報橋梁工程實訓室建設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獲得學校的經費支持,為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條件的順利開展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
2.3.2借助企業先進技術,形成橋梁工程實訓室建設方案
通過與企業聯合,引進企業的先進儀器設備,制定適合我校發展需求的橋梁工程實訓室建設方案,為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條件的有序進行奠定基礎。
2.3.3專家咨詢及實地調研,完善橋梁工程實訓室建設方案
多方調研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橋梁工程實訓室建設情況,針對我校具體情況,對已經形成的建設方案進行完善,形成最終建設方案。
2.3.4建設成果應用,增加橋梁工程實訓室課程
借橋梁工程實訓室,完成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新版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要求。
2.4特色和亮點
在企業的支持下,開展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條件建設,同時滿足教學和科研需要,體現了科研促教學的建設特色。建設內容包括軟、硬件設備和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條件,完善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教學體系,制定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教學大綱,對現有實驗實訓教學設備進行整合與規劃利用,并計劃增設橋梁結構模型認識、橋梁結構模型制作、靜動載響應下的損傷及破壞實驗。聯合開發具有特色的橋梁工程小型教學模型、并開展結構靜動力響應分析,聯合進行實驗室的配套實驗教學資源建設,最終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達到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的要求。所建立的實訓實踐平臺,優化資源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決地方高校資金短缺而導致的實踐實驗教學設備資源的緊缺和局限。
2.5預期成果
通過橋梁工程實訓實踐條件建設,在企業的支持下將增設《橋梁工程綜合實訓》實訓實踐課。借助企業先進技術,增加橋梁結構教學模型、橋梁工程多媒體綜合實訓教學系統、靜動載響應下的損傷分析及破壞模式實驗系統后,初步建立橋梁工程實訓室,逐步實現在本科實驗教學方面能夠滿足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學生橋梁工程綜合實訓課程的需要,在科研實驗方面,能夠對教師科研項目需要的相關實驗、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給予技術支持。
基金項目:項目編號: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802346012);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82018)。
參考文獻
[1] 張曉燕,古巍,霍小林.構建地方特色土木工程實訓基地改革方案[J].安徽建筑,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