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 | 市場
互聯網的下半場是傳統產業的回歸。
進入2019年,所有的東西都處于不確定性之中。此時,對于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調整認知。
可以看到,如今我們所處的市場經營環境已出現四個明顯變化。一是多元與個性化。最典型的是,非常繁榮的線上市場、非常生動的數字生活以及非常活躍的社群。以前我們說的是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最厲害,但今天最厲害的叫MMP,第一個M是小米,第二個M是美團,第三個P是拼多多,這三家企業加起來的市值已經超過BAT。當它們基于社群來做商業模式,成長的速度變得非常快。
二是數據即洞察。在2018年之前,人與數據之間還有鴻溝,可是到了2019年,這條鴻溝已經變得非常狹窄,甚至一張紙就可以捅破。今天,當我們面對現實,恐怕不能基于你的主觀判斷,你必須清楚地去理解數據,理解數據對于真實的洞察。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如果我們還在基于傳統的邏輯去理解管理,而不理解數字時代的邏輯,其實我們已經被這個時代拋離了。
三是沖刺式的馬拉松長跑。今天的經營環境已經不容許你有任何的間歇和時間調整,每一段都是沖刺,又必須是考驗耐性的長跑。面對科技進步帶來的市場調整與顛覆,面對參與企業間愈加激烈的競爭,對于企業經營來說,其中的挑戰非常大,更要經受得住長久的考驗。
四是產業價值成為決勝的關鍵。互聯網分1.0版本、2.0版本,1.0版本叫做消費互聯網,2.0版本叫做產業互聯網。到2019年,這個變成了現實,像阿里巴巴提出的“五個新”——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新制造,其實就是用數據和智能重新定義了傳統的產業。騰訊的戰略也很明確,為傳統制造業賦能。所以,在2019年,產業價值會成為真正的關鍵。我個人認為傳統企業的機會來了,因為最了解產業價值的其實是傳統企業。因此,在互聯網的下半場,一定會回歸到傳統產業。
梳理2019年關鍵詞,我認為是連接共生、長期主義、聚焦主業和知識賦能。當前,在一個完全不確定、所有的東西都可能被重新定義的環境中,最重要的其實是你要和所有的變化組合在一起。
我堅持兩個觀點,第一,聯接比擁有更重要。如果我們不能做聯接,就無法產生更大的價值。第二,不是分享而是協同。如果僅僅是分享,以你的價值去推,其實是不能夠產生真正的互動效應。共生必須互為主體,所以我們必須協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價值格局。
而如果這是一個長跑,一個長久時間的檢驗,就需要你一定是長期主義。你不能只看機會,只看階段性的部分,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獲取長期的價值,你的基本假設是否符合長期的發展。
其實當下,我們不需要太焦慮,在一個特別變化的環境當中,慢就是快。你足夠地慢,反而你會足夠地快,為什么?聚焦價值之后,你變得不可被替代。我接近30年默默去跟隨、陪伴企業,其實給了我巨大幫助。如果我也跟著熱點去跑,也許就不會有我對企業成長和問題的判斷,所以你一定是一個長期主義者,聚焦主業。
還有知識賦能。當組織轉變成以知識驅動的組織,則意味著擁有不斷適應變化,長久創新與創造價值的能力。而其核心就在于,如何讓個體學習轉化為團隊學習。
2019年是很特殊的一年,面對外部環境的種種不確定性,我認為企業最重要的不是了解不確定性,而是要清晰地知道自己要確定的是什么。通過知識去賦能,用長期主義來引領你自己和企業,它將會帶領你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