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曾國棟
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22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4月1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強調要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近期政策的出臺來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頭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時代中國改革的概括性提法,其核心內涵是優化供給結構和滿足需求結構。今年中央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針,與十九大關于主要經濟矛盾的論斷是相呼應的,與2018年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指導原則也是有機統一的,其根本是要將化解短期難題和中期制度建設與引領長遠預期統一起來,其基本目標是要實現金融服務于實體和人民,實現對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
金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我國金融體系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也是制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因素。從融資結構看,當前我國直接融資占比偏低。截至2月末,我國社融存量中直接融資占比僅為17.1%。其中,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社融存量比例僅3.4%,而發達國家直接融資的比重在70%左右。從機構結構看,我國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多,但信貸投放占比偏低。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開發性和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合計只有21家,但在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規模中的占比達到55.7%。從信貸結構看,國有企業、政府項目和房地產領域占比較高,“三農”、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占比偏低。從產品結構看,同質化現象嚴重,甚至出現了惡意競爭的苗頭,難以滿足個性化服務及創新屬性較強的多元化需求。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深刻,其核心是調整和完善金融供給端的結構和供給金融的方式,著力點是提供更有效的質量型金融供給。具體包括:改變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失衡的現狀,科創板已經成為這場改革的一塊試驗田;優化大中小金融機構的布局,增加非銀行金融機構數量的占比,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業務的比重;加大金融業雙向開放力度,進一步擴大多領域金融業的開放,協同發展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各類金融市場,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市場;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和定制化金融產品,以積極發展金融科技為契機,驅動金融產品、服務渠道、盈利模式等創新,提高服務精準度。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了解決金融領域矛盾問題、引領改革發展不斷向前的“牛鼻子”,為新時代金融業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關系金融業自身的前途命運,更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的重要一環,這場改革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