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洋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2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是指公司的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人員。一般而言,他們負起公司例行公務的種種責任,也擁有來自董事會或主要股東所授予之特定的權力。本文所要探索的公司高管是從更廣泛意義上包含董事、監事在內的公司高級管理人員。
公司高級管理人員違法應當承當的責任包括可能是觸犯刑法的刑事責任,如偷稅罪、職務侵占罪、企業人員受賄罪等;可能是觸犯行政法律、法規的行政責任,如警告、罰款等;也可能是在履行公司職責過程中致人損害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公司高管在履行公司職務時因過失給受害人造成損失時,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公司高管責任救濟制度,是指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在履行公司職責過程中,因被指因過失致人損害被追究其個人賠償責任時,采用什么手段和措施使該董事、監事或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損失得到相應的彌補或者減輕他們的責任風險的制度。
公司高管責任救濟制度應當包含以下要件:1.公司高管責任救濟的主體為公司董事、監事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2.公司高管責任救濟是董事、監事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致人損害依法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高管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不在救濟范圍。3.公司高管責任救濟的是董事、監事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致人損害造成的財產損失進行救濟,非財產損失不屬于救濟范圍。4.公司高管責任救濟制度只對董事、監事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過失行為予以救濟,對故意的行為在救濟范圍。
公司高管責任救濟制度有效的保護了公司董事、監事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轉移了決策風險,使公司高管理可以大膽決策。
公司高管理在履行職務過程中造成受害人損失,公司高管沒有能力承擔賠償責任時,就會損害受害人的利益。公司高管責任救濟制度可以更充分的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公司高管責任救濟制度將直接影響公司治理水平,有效的救濟制度可以吸引優秀人才到公司任職,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
公司高管責任救濟制度轉嫁了公司高管的執業風險,保護了公司的利益,保護了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利益,也有效保護了受損害人的利益,對于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具有積極意義。
20世紀30年代初期,經濟危機的爆發造成美國股市的崩盤,在這種背景下從政府和社會公眾普遍要求完善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為此,1933年美國政府通過了《證券法》,1934年美國政府制定了《證券交易法》,這兩部法律明確規定了美國上市公司公司董事、監事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致人損害時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1934年,英國倫敦推出了第一份董事和高管人員職業責任保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董事和高管人員職業責任保險得到了長足發展,目前公司高管責任保險在美國覆蓋率已達99%。
高管責任險是指公司高管在履行職務過程中,因過錯給第三者造成經濟損失時,由保險公司按約定承擔賠償責任的保險。該保險產品出資人為高管所任職的公司,被保險人為公司董事、監事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
在美國及西方發達國家,公司為高管出資購買高管責任保險早已相當普遍,但是基于高管責任的復雜性,并不是公司高管的任何違法行為都有公司和保險公司買單,如此也不符合法治時代應有的法治理念。如紐約州法規定公司可以參加高管責任保險,而保險范圍以法律明文規定為依據,高管基于故意行為造成他人損害,或法律明確規定所禁止保險的事項,不得納入保險范圍。美國明尼蘇達等其他州的立法均有類似的規定。可見,美國的高管責任保險只對公司高管過失致人損害承保,公司高管故意行為致人損害由高管個人買單,保險公司不會承擔此種風險以避免道德危險。
1.美國公司高管責任限制制度
早期美國學者Conard教授提出,為避免公司高管責任過重,高管承擔賠償責任時其賠償數額應該和該高管獲得的報酬相適應,最起碼也不能差距過大。因此對公司高管承擔的賠償責任其應當加以限制,以減輕公司高管的執業風險。和其他行業相比,為了保護受害方利益,公司高管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連帶責任,風險更大,如對公司董事參加董事會會議,對董事會決議未提出反對就要對董事會決議的后果負責。如果對董事經營上的過失責任要求過高,容易使董事、高管在公司重大問題的決策上謹小慎微,不敢大膽決策,錯失市場良機,反而會阻礙公司發展。美國德拉瓦州法律規定,高管致人損害時所應承擔的責任可以在制定公司章程時,通過股東的合意進行高管限制,其后美國很多州立法都紛紛效仿。可見,美國的公司高管責任限制制度主要是把權利下放給公司,由公司章程規定對高管因過失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加以限制,以減輕公司高管的責任。
2.日本的公司高管責任限制制度
日本的高管責任限制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通過股東會決議的形式限制公司高管致人損害時的賠償責任。公司高管在履行職責時因過失損害了受害人利益時,可召開股東會,經股東決議限制公司高管的賠償責任,以降低公司高管的決策風險;二是通過召開董事會以董事會決議的形式減輕公司高管的賠償責任。如果公司章程明確規定,董事會可以對公司高管責任減免做出決議的,在發生公司高管的過失需要高管承擔賠償責任時,不必召開股東會而直接由董事會決議,可以迅速的減輕公司高管責任;但是為防止董事會濫用權力,該程序必須有完善的監督機制。
公司高管責任補償制度是指在公司高管致人損害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時候,通過立法明確規定,該高管承受的損失由公司給予適當的補償,以降低公司高管的決策風險。過去美國無論在理論上或是法院判例中,都確認公司高管執行職務過程中致人損害時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公司都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償。據了解,當代美國各州都通過立法明確規定了公司高管責任的補償制度。
我國公司高管責任救濟的制度立法,目前僅有董事責任保險制度。中國證監會2001年8月制定《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中規定:“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必要的獨立董事責任保險制度,以降低獨立董事正常履行職責可能引致的風險。”這也是我國立法首次規定董事責任保險制度。之后2002年1月中國證監會和國家經貿委于聯合發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三十九條規定:“經股東大會批準,上市公司可以為董事購買責任保險。但董事因違反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規定而導致大的責任除外。”該規定與中國證監會2001年8月的規定相比,擴大了被保險人的范圍,上市公司所有的董事均可以購買董事責任險。
由此可見,我國公司高管責任救濟制度缺乏立法,僅有的董事責任保險制度,內容零散不具體,而且也處于部門規章層面,立法層次較低。
1996年,美亞保險上海分公司承保了中國第一張“董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責任保險”保單。隨后,該險種幾乎被人遺忘。2002年2月深圳平安保險公司和美國保險丘博保險集團合作在我國首次推出了董事責任保險,并贈給了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之后陸續有公司購買董事責任保險,但董事責任保險市場發展仍然很緩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國內有100多家上市公司為公司董事投保了董事責任險,但大多集中在金融行業。董事責任險雖然屬于責任險范疇,但是并不像校方責任險、承運人責任險等險種為公眾所熟悉。在西方和很多亞洲國家,高管責任險成為公司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管責任險也已經非常普及。據了解,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超過95%都購買了上市公司董事責任險,在國內上市的卻低于5%,董事責任險在國內的發展任重道遠。
如前所述,當前我國董事責任保險中被保險人的范圍僅限于上市公司的董事,而且即使這樣,實踐中大多數上市公司并沒有為其董事購買董事責任險。現有的規范性文件只規定公司可以為董事購買董事責任保險,但對公司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在公司經營中可能遭受的責任風險怎么辦呢?因此有必要修改董事責任險制度,擴大為公司高管責任險,對公司所有高級管理人員在履行職務過程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一律納入保險范圍,以充分調動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美、日等發達國家都通過立法規定了公司高管責責任限制的法律制度,該項制度在我國尚屬于立法空白,由于沒有法律依據,而且責任重大,實踐中也沒有企業對此進行探索。因此今后在對公司法修改時應當增加相應的規定,要么通過立法賦予股東會決議限制董事責任,要么授予董事會行使該權利。
高管賠償責任的補償制度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有明確的規定,當公司高管因過失致人損害承擔了民事賠償責任,公司應依照法律規定給予該高管相應的補償,以調動公司高管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國關于高管責任的補償制度尚處于法律空白階段,理論上缺乏研究,實踐中更無人探索。
總之,我國高管責任救濟制度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基本處于空白階段,為了我國公司制度的健康發展,有必要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公司高管責任救濟制度。
[ 注 釋 ]
①胡得生.董事責任面世:深萬科與平安保險簽訂首份保單[N].上海證券報,2001-1-24;華楊春野.董事責任保險問題研究[D].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