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鑫
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2018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上關于我國主要矛盾的表述發生變化,關于主要矛盾的新舊表述雖然發生了變化,但其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供需矛盾。
我國從1981年到現在,歷經36年,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不是我國目前生產力的真實寫照,社會主要矛盾必然發生轉化。
1978年我國GDP為1482億美元,2010年,我國GDP趕超日本并穩居世界第二,2016年GDP更是高達111991億美元。從1978年到2016年,我國GDP增長了200.32倍,得以趕超日本并不斷縮小與美國的差距。GDP快速增長是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有力憑證。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農產品的自給自足對國家安全、人民的幸福生活至關重要。隨著社會整體生產力的提高,我國的糧食產量居世界第一。我國糧食產量從1978年到2015年,提高了1倍多。稻谷、小麥、玉米產量分別從13693萬噸、5384萬噸、5594萬噸以54%、104%、302%的增幅迅速提高到20823萬噸、13019萬噸、22463萬噸。另外,豆類、蔬菜類產量也有很大提高。
工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制造業也是衡量國民經濟的重要指標。1978年我國制造業總產值為1074.1億美元,占世界制造業總產值的2.7%。2010年,我國以在世界制造業總產值中占比19.8%一躍成為制造業世界第一,據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而我國有包括煤炭、鋼鐵、生鐵在內的220多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求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在原先“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基本被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有了更高的追求。人們追求的層次和領域都有了很大變化,這也是導致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電商的出現以及自媒體新零售的興起,人們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滿足。
1.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快速提高
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城鎮增速尤為明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4元增長到在1990年的1510.2元后,明顯加速。相比城鎮,農村居民家庭增長速度稍遜,但在此之后,增速明顯提升,2015年已突破萬元。
2.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快速提高,消費結構升級
1978年到2015年,居民消費從184元快速增至19397元。在食品消費方面,從原先的追求糧食數量,到如今追求各類營養的均衡攝入,從追求飽腹到現在的健康飲食。2015年,我國居民人均糧食的消費為134.5Kg,并且注重蛋類、肉類、奶類以及干鮮瓜果類的均衡攝入。從我國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來看,1978年,我國很少有家庭能夠擁有汽車、電腦、移動通訊設備。電商的出現以及各類新型零售商的興起,使得人們的消費水平更上一個臺階,可以足不出戶購物,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
人們的需求更為立體,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需求層次更高,領域更廣。
1.人們需求的層次由足量向高質轉變
電與磁是物理中的重要知識點,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那么電與磁是如何產生的呢?主要有兩種解釋:第一,電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宇宙中物質的固有屬性。物質有正負之分。原子、分子等因正物質與負物質之間強大吸引力的結合而形成,其中最小的帶電粒子是電子。電子的自旋運動產生磁場,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第二,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聽過電磁場、電磁爐等電與磁在一起的詞匯。電磁場、電磁爐等都是應用電磁感應現象制成的。電磁感應指的是電磁場與導體的相互作用而產生電的現象。這一現象讓人們對電與磁之間關系的了解更近了一步。
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人民對物質需求仍排在重要位置,但是已經不是物質匱乏時代對物質的極度欲求不滿,現實的發展使人們更注重服務的質量。規模巨大、增長快速的旅游消費表明我國人民對于高品質和高體驗度生活的需求,且這種需求以較快的速度增長。
2.人們需求的領域擴寬,囊括的范圍較之前不斷擴大
人們需求更多樣,更立體,需求的領域擴寬。與之前人們對物質的重視即對個人物質消費的滿足相比,現在的人們更多的看重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人們的需求有立體化的傾向,并且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在經濟基礎得到滿足的前提下,人們對政治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迫切需要一系列的上層建筑來適應并推動現有的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良性運作。
目前,我國尚且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不夠發達,并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1.區域發展失衡
區域發展不平衡表現在很多方面,包括經濟發展、社會資源的分配、工資收入、社會保障,但最根本的還是體現在經濟發展的差距。2015年西藏的省際GDP最少,為1026.39億元,最多的是廣東72812.55億元,廣東是西藏的73倍。
2.收入分配差距顯著
收入分配不平衡表現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2016年與之前3年數據相比,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略微減小,但差距仍比較顯著。
3.城鄉發展不平衡
城鄉發展不平衡在我國發展過程中是比較明顯的,城鄉差距表現在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基本公共服務和設施分布不均。城市與農村物質生活水平及體驗度差距較大,社會民生保障、農村的基礎教育資源和質量遠不如城市,除此之外還有醫療衛生、養老服務及文體設施等公共服務供給也存在城鄉二元分割。
1.經濟發展方式滯后導致不充分發展
我國生產力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很大提高,原先以勞動密集型、粗放型為主的依靠人口優勢和資源優勢來發展經濟的方式已經不再適合我國現在的發展速度和發展實際。粗放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粗放型生產方式高耗能、高污染、單位產量低勢必會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而且容易造成經濟與生態發展失衡。
2.供給系統發展不充分
整體來看,我國供給系統發展不夠充分,無論是市面上產品的供給還是基礎公共服務供給都存在不充分發展的情況。一方面,市面上的產品的種類、品質供給不足。我國目前供給系統偏向滿足需求的數量,對于優質產品、多元產品供給不足,造成目前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部分低端產品供給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從基礎公共服務供給來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都存在很大差距,對農村、西部地區供給總量不足,供給質量不高,與人們追求的美好生活的差距還很大,供給系統發展不夠充分。例如對中西部地區、農村的醫療衛生、教育、養老等服務領域相對城市來說都存在低質、少量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