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潔敏
內蒙古大學法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所謂夫妻之間的忠誠協議,目前沒有法律上的概念,也就無法確定其內涵與外延,但是以現在生活中通常來看,是指男女雙方在結婚時或婚后簽訂協議,約定一旦一方有違反婚姻法第四條規定的忠實義務時,雙方中任何一方如果提出離婚,在離婚時遵守忠實義務的一方的配偶有權依據雙約定向違反忠實義務的一方提出違約金或者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請求。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給了夫妻雙方更加獨立的生存能力,這使得每個個體對婚姻的依存度減弱。婚姻關系不再牢不可破,在婚姻關系普遍穩固性降低的時候,就催生了這一協議模式。
目前在法律界忠誠協議的效力依然存在爭議,在離婚訴訟中涉及忠誠協議的案例中,各地的司法實踐做法也不盡相同。我國《婚姻法》第四條規定:“夫妻應當相互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這使得夫妻間的忠實義務不僅是道德要求,更加成為了法律規范。但是當前立法并沒有對忠誠協議進行規定,而現實生活中夫妻間存在忠誠協議卻已經屢見不鮮,約定忠誠協議的情況也有增多的趨勢,忠誠協議在離婚訴訟中被提交到法庭也越來越多,理論與現實的差距使得我們對忠誠協議的研究充滿了意義。
目前對于忠誠協議的效力具有兩種相對立的態度,一種認為忠誠協議是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一種認為忠誠協議是有效的。我的態度是,我們不能一味的否認忠誠協議的效力,我們要在法律的角度看到這個協議的合法之處與合理之處。至于當下忠誠協議中約定了違法,違反公序良序的內容,我們在法律層面予以剔除即可。忠誠協議需要的是法律的規范而不是否認。
要想在法律上肯定忠誠協議的效力,前提是對忠誠協議的內容進行限制,這是對它的外延范圍的固定。有利于對忠誠協議進行統一的考量與價值判斷。
(一)不得存在使合同當然無效的法定情形。不能違反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和他人利益,不得違反公序良俗,不得以忠誠協議為名掩蓋非法目的。
不違法是一個民事行為合法的最低要求。任何的民事主體之間的契約行為都不能突破強行法的底線。在一份忠誠協議中有違背了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內容時,應該是無效的,法律應不予支持。在約定時,不得將國家、集體、或他人的權利與財物進行處分。夫妻間約定忠誠協議實質上是行使支配權的過程,應充分尊重雙方的意思表示。但行使支配權不得侵犯社會,集體及他人的權利。至于一些對夫妻雙方間的約定過于違背一般人的道德判斷時,視為違背了公序良俗。例如,雙方約定一旦一方違背忠實義務,則過錯一方不再承擔對其父母的贍養義務。同時,對于身份關系的約定要更為謹慎,不可以用此侵犯他人的身份權。在夫妻間具有極為密切的親屬身份權,這是遵循了婚姻的自然屬性來規定的,比如夫妻間的同居權,夫妻間的忠實義務。忠誠協議從本質上的目的就是為婚姻提供向心力,加強婚姻關系的穩定性,所以筆者認為不可以在其中約定違背婚姻雙方權利義務的內容。如上的約定一方面違反了婚姻法對夫妻雙方賦予的權利義務,另一方面違反了忠誠協議的初衷。
(二)金錢給付。目前涉及忠誠協議的案件中,大多數都涉及到了金錢給付內容。財產給付也是忠誠協議發揮作用的重要手段。在司法實踐中,對金錢給付的種類做了明確的區分。
1.目前對于忠誠協議中約定青春損失費的,法院一般不予支持,目前理論界對此看法不一,有的認為青春損失費應依照意思自治原則進行自主約定,有的則認為青春損失費的約定違反公序良俗,是無效的。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是有道理的,正如當下的法院判決,青春損失本身就是無法量化的,青春損失無法與當事人侵權之間建立完整的因果關系,青春消逝是生命的自然規律,對其進行約定顯然是不合適的,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交給法律來保護,青春損失無法彌補,這的確是違反公序良俗的。
2.但是筆者通過查閱已有的案例,在法院判決中,對精神損失費是大多進行支持的,筆者認為,在忠誠協議中是可以約定精神損失費的,因為夫妻一方違反忠實義務,一般對另一方的打擊是巨大的,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對配偶的忠誠都具有強烈要求,約定對過錯一方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是對夫妻的合法利益的保護,這種賠償是懲罰性質的,具有正當性。對于賠償數額的范圍筆者認為應由法律進行規定并同時給予法官一定自由裁量的空間。因為通過協議約定來確定一個還未發生的侵權的賠償額是不妥當的,容易發生極不公平的極端情形。應根據情節輕重,依照行為的性質來確定,除了在調解中達成一致以外,法官應綜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該涉案家庭的經濟情況,在法律明確計算方式的情況下加以自由心證來最終確定。
3.至于可否約定違約金或補償金,觀點依然相左,筆者認為是可以約定的。因為違約金和補償金的有效性是民事契約的應有表現,我們應該尊重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中的意思自治。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數額如何確定,是以約定為準還是由法律直接規定存在爭議。在目前出現的案例中,法院往往支持了該違約金的請求,但對數額進行了調整。筆者認為違約金是出于契約性而產生的。家庭條件不同,地域不同,經濟實力不同,那么約定的數額也會有巨大的差距。但是如果違背公序良俗法律則應否定其效力。若該協議內容嚴重影響到違約方及與其一起生活或依賴于違約方扶養的無獨立生活能力的親屬的基本生活法院應酌情干預,保留違約方及與其一起生活或依賴于違約方扶養的無獨立生活能力的親屬基本生活的應有份額。這是遵循了當事人約定優先于法律規定的民法基本原則。發揮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當前還出現了在忠誠協議中約定道德性義務,比如雙方約定“結婚后要互相尊敬,平等相待”這樣的約定是有效的,事實上,法院也多在判決上予以了肯定,但是這樣的約定依然是道德層面的,不會生發額外的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在違反這樣的約定時,只要沒有違反婚姻法,若無其他約定,亦不會有其他法律后果。這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約束,形成一種經過法律認可的道德性條款。
在談論到忠誠協議對人身權利的約束時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議越發的明顯,有的認為這就像是合同,雙方自愿協商達成一致之后應依約履行,所以在忠誠協議中約定限制人身權利的問題是可行的。另一方則認為人的人生自由是憲法賦予我們的權利,除了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外,任何人都不得予以剝奪,所以忠誠協議中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條款是違憲的,應該無效。筆者支持第二種觀點,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是公民最起碼,最基本的權利,他不應該通過當事人約定來任意處分。約定這樣條款侵犯了人的基本權利,根本上是違背憲法的立法宗旨,應該予以否認。夫妻間的忠實義務不應高于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受到法律保護,可以通過道德約束來規范人的行為但將以上約定作為依據提起訴訟時,法院不應支持。人身權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中的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姓名權,肖像權,自由權等都是絕對權,具有專屬性,與民事主體的人生密不可分,這是民事主體自然生存和社會生存的法律依據,我們不應在民事契約中犧牲這些基礎性的權利。不然容易滋生惡意利用忠誠協議對他人的人身進行限制,處分他人基本權利的現象。身份權包括配偶權,親權,親屬權,監護權等,約定剝奪違約方的探視權等條約無效。這樣破壞了法律對個體基本權利的保障,不利于人類社會的正常發展。
在忠誠協議的條款約定不夠明確時,若出現糾紛筆者認為應參照有利解釋原則進行解釋,忠誠協議本來就是夫妻雙方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沒有違反忠實義務的一方對違反忠實義務一方可以提起的請求進行了預先的規定,在本協議中,違反忠實義務一方為相對的弱者,我們不能通過解釋加重其責任。但是當約定的確過于模糊無法進行解釋時,該條款歸于無效。
目前忠誠協議在實務中仍然處于萌芽狀態,需要一系列的完整制度架構作保障。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規制和保障:
(一)將忠誠協議規定為要式性的,通過法律規定形式和手續來限制忠誠協議的形式,為其提供范本,要求雙方親自在場,簽字或蓋章。因為忠誠協議中涉及的范圍延伸到了婚姻關系雙方的人身,行為及財產,所以要有強有力的線索來確保其合理性,免得權力濫用或者惡意利用忠誠協議的情況出現。
(二)設立見證人制度。在雙方簽訂忠誠協議的時候要求至少有一名見證人在場,了解協議情況,并在忠誠協議上以見證人身份簽字或蓋章。見證人的選擇應要求在作為見證人時與當事人之間的忠誠協議不存在直接的利益關系與利害關系。
(三)通過公證方式來避免約定不清晰的現象,規范忠誠協議的內容,強化忠誠協議的效力。在公證機關對忠誠協議的條款進行首次初步檢查,提醒當事人變更約定模糊的條款,分析忠誠協議條款的約定是否合法,并決定是否予以公證。
(四)確定忠誠協議的效力還可以由當事人自主選擇是否進行司法確認。通過有效判決來賦予民事法律行為一種司法的強制力。申請司法確認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由法院對協議的形式,內容進行全面審查后作出是否確認的決定。
(五)建立健全家事法庭,從家庭的和諧,夫妻感情與子女親情為突破口,強化訴調對接,為婚姻家庭糾紛打造一種柔性的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全面運用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人民調解多種力量。綜合考慮老人,兒童,婦女等多方因素。在相互尊重,自愿協商的同時將忠誠協議進行良好履行。
忠誠協議如今雖還是一個“于法無據”的狀態,但是因為它的實用性與前瞻性,必將在婚姻的維系上起著獨特的作用,它會增加違反忠實義務的成本,給予更強力的約束感,這無疑是保障了婚姻關系的,同婚姻法的宗旨相統一,是民事主體自由意思表示與婚姻法主體保護雙方權利義務完美結合的新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