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言明
江蘇裕安律師事務所,江蘇 無錫 214400
“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對法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論述引人注目。在現在的中國,人口眾多,地區分布不均衡,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導致法律資源的配置也失衡,如何解決人民群眾日常遇到的法律問題,如何有效的引導人民群眾合理的表達訴求,都是目前社會治理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和優化政府法律服務職能,推動公共法律服務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等決策部署。可見加強政府主導的公共法律服務提供的建設成為了迫切的需要。目前,我國公共法律服務主要由各地政府設立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和12348法律咨詢熱線提供,但是這樣的平臺有著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接觸的面比較窄,其次,能幫助的人也有限,再次,參與的人的專業性有待加強,第四,對于解決問題的成度有待探討,所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加快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構建有著很大的必要性。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且絕大部分在農村,受教育的比率近年有所增加但是仍然較小,文化程度除年紀較輕的人群外其他大部分仍然較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城市化進程加快,文明的程度越來越高,大部分民眾由于沒有受到較好的高等教育,對于處理生活中遇到的糾紛習慣于運用古老的方式解決,對于法律的作用明顯認識不夠,法律意識薄弱,法治思想不足,導致各類案件屢有發生,影響社會的穩定。因而,由政府主導推行公共法律服務,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的適用,樹立法律的威嚴大有必要。
由于在過去一小部分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在日常的辦理案件的過程中,故意偏袒一方,辦關系案、人情案,置法律于不顧,歪曲事實,顛倒黑白,濫用職權,嚴重損害了法律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使得人民群眾對于依靠法律解決問題的那點最初的寶貴的意識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無情的踐踏,依靠法律辦理事務的結果往往成為人們口中的笑料,甚至是反面教材。雖然這只是個別的案例或者只是個別的人員,但是錯誤的方式、非法的行徑對于法治的破壞是無法估量的。目前,黨和國家積極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但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國家大力倡導反腐,打擊黑惡勢力,雖有助于凈化社會環境,但是,長效的機制仍然需要健全和完善;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提高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有助于打造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的職能;但是,囿于我國特殊的國情,這些手段在解決社會矛盾的過程中,遠遠不夠。因而,由政府主導推行公共法律服務,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的適用,樹立法律的威嚴大有必要。
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制度沒有全部完善。一些官員對于法律缺乏敬畏之心,加上我國五千年的儒家文化底蘊的影響,對于人的依賴很重,導致一些執政的官員濫用手中的權力,損公肥私,拉幫結派構建利益共同體。權力的行使缺少有效的監督,導致有權的人的權力很大,并且權力基本上沒有什么約束,膽子越來越大,權力和膽子相互支撐。這種情況下,各種處理方式都依照官員個人的考慮來進行。人都是感情動物,沒有了外在的約束,沒有權利的框架,幾乎可以為所欲為,于是乎找關系、走后門、送禮金、權錢交易、權色交易一時間蔚然成風,正常的程序基本是辦不成事情的,哪怕是合理的訴求。久而久之,人民群眾受到的傷害越來越深,對于通過正常的途徑解決問題的信心越來越小,對法律的信仰越來越低,對于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的怨氣越來越大,對于主政的官員意見越來越大,對于利用官員的權利謀取私利的一些暴發戶的意見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濃烈的仇官仇富的情緒。因而,由政府主導推行公共法律服務,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的適用,樹立法律的威嚴,引導民眾通過合法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訴求大有必要。
之前,因為人們缺乏法治的意識,加上我國法制不健全,因此人民群眾在解決遇到的一些糾紛的時候大部分靠傳統的一些手段,鄰里、長輩的調解、家族勢力的強壓、社會不法分子的介入等等。隨著法制的日趨完善,有法可依了,可是法治的思想卻沒有能深入人心,一些權力部門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有法不依的情況也大有存在,群眾在這樣的背景下感覺求助無門。于是乎,有點想法的,遇到問題感覺不公正的就走上訪的途徑,上訪的人多了,影響了當地官員的面子了,催生出了五花八門的截訪方式,各級機關的駐京辦聞風而起,各顯截訪的神通,無所不用其極。有的沒有上訪的途徑和勇氣,就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走上與政府對立的道路。正是這樣的封閉、堵截導致民眾的訴求越來越多,矛盾越來越大,社會的穩定受到嚴重的挑戰。因此,由政府主導推行公共法律服務,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的適用,樹立法律的威嚴大有必要。
政府主導的公共法律服務,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難點也是顯然存在的,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難點,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難點主要在于:
1.政府買單,民眾信任度存疑。政府主導公共法律服務,納入財政的預算,符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政府為民辦實事的積極的行為照理說應該是收到廣大人民群眾熱烈響應的,但是,人民群眾被以往的經歷都嚇得怕了,對于政府包括法律的信任已經打了大大的問號了。民眾認為政府用公共法律服務進行糊弄,達到政府的維穩目的,堵塞民眾向上反映問題的途徑,歸根結底是損害人民的利益而為少數人謀利益。因此民眾能否真正的理解政府為民服務的本意,能否信任政府為民辦實事、謀福利初衷關系到公共法律服務的推進和依法治國的進程。
2.需求多樣,服務難以覆蓋全面。由于人民群眾中間的矛盾多種多樣,因而需要解決問題的方式也需要多種多樣,但是現有的公共法律服務的體系的建設注定不可能面面俱到,總會有沒有考慮到的方面。這樣一來,享受到服務的群眾認為這樣的一種方式確實是為民辦實事,解決人民群眾的現實的問題,是政府為人民服務的體現,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相信法律,信仰法律,以法律的思維解決問題,從而推進法治的進步。而部分沒有享受到服務或者他們遇到的問題不是公共法律服務的范疇的群眾認為,政府只是有選擇的針對部分人群提供服務,對于他們是沒有享受到這樣的福利的,認為他們是被遺忘的部分,從而在心理上對公共法律服務持抵觸情緒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夸大的宣傳,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法治的進程。
3.受服務對象廣泛,服務者的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由于提供服務的是律師以及法律工作者,人數較少,而需要服務的群眾數量眾多,而且不同的層次的人群的素質也不全相同,因而,如何對于政府購買的法律服務進行評價是一個特殊的問題。政府出資購買法律服務,提供法律服務的工作者為群眾提供服務,這樣購買者與服務的享受者是分開的,而享受者對于服務者提供的服務有著直觀的感受,購買者卻不能感覺到。誰來對提供的法律服務有考核評價的權利?全部由受服務的對象說了算明顯不現實,由購買者說了算,也不完全現實,那怎樣才能了解服務的質量呢?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4.政府主導,法律服務提供者工作的獨立性難以保證。既然是政府出資購買了法律服務,按照慣常的理解,收人錢財,忠人之事,那么提供法律服務的工作者是不是一切都要聽政府的呢,即使有違法律的規定?答案對于絕大多數法律服務者來說是否定的。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會出現,既然我政府購買了你的服務,你不能依照我的意志解決問題,那么我將不再購買法律服務,后者不再購買你的法律服務,找那種能按照我的意思辦事的事務所或者律師來提供法律服務。如果最終真的走到了這樣的一種境地,那么無疑將會是法治進程中的巨大的倒退,法治的信仰將會在法律服務者的心目中蕩然無存,因為,他們會有一種作為工具被利用的感覺。但是在當前仍然是穩定壓倒一切的大氣候下,怎樣保證提供法律的工作者的獨立性也是一個擺在面前的問題。
針對上述的難點筆者提出如下的對策與措施:
1.廣泛宣傳,讓公共法律服務惠及每一個人。針對民眾的疑慮,有必要進行大肆的宣傳,使得人人都知道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務是為了他們方便解決日常的糾紛,是政府為民服務的一項重大舉措,讓群眾明白,有問題可以申請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務,在享受法律服務的過程中認識到依法辦事、尊重法律的重要性和因此而得到的實惠。
2.完善目錄,盡量面面俱到。對于提供的法律服務的目錄,應盡可能的完善,要做到基本覆蓋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所經常經歷的問題,個別的問題在目錄沒有的情況下,遇到以后,組織提供法律服務的機構研究制定方案,結束后充實完善到目錄中去,這樣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完善覆蓋,再慢慢查漏補缺,最終形成全覆蓋的法律服務名錄,方便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
3.考核評價,機制取代形式。法律服務提供者的工作成果的考核與評價關系到公共法律服務這件民生工程的效果,絕不能隨便為之,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評價機制,而不是在形式上采取一些方式方法進行沒有實際意義的考評。對于法律服務提供者工作的考評一定要實事求是,看是否忠于事實,是否忠于法律,是否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的利益,是否有利于法律的正確實施,是否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以這些為依據,科學的制定考核評價的條件并將相關的人員意見作為考核的依據之一,形成一套完善的考核機制并持之以恒的運用,相信法律服務的質量會越來越高,參與的人的熱情也會越來越高,法治的進程會越來越快。
4.官員學法,監督貫穿過程、結果。既要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辦事,我們的政府官員同樣要加強對法律的學習,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這樣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繃緊法治這根弦,不會靠拍腦袋來下決定。同時,相關的監督部門要嚴格監督政府干預法律服務提供者的行為,對于干預的行為可以納入對責任人的相關考核中,如果由于某人的干預導致事態的擴大,要引入責任追究機制,依法依規進行相應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