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龍
大連市中山區人民法院,遼寧 大連 116001
民事主體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為補償行為相對方因相關行為所遭受的損失。而在出現民事責任競合的情況下,相對方有權選擇行為主體應當承擔何種民事責任。故,民事責任競合,意為行為主體實施某種違反民事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義務的行為,同時符合多種民事行為法律構成要件,而導致多種法律責任形式并存和相互沖突的法律效果后,行為相對人選擇主張民事責任的機制。常見民事責任競合形式有: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侵權責任與不當得利返還責任的競合。常見責任主張的選擇方式有單獨、合并適用,順序使用。
本文擬從民事責任競合的成立條件、表現形式、承擔責任的方式以及承擔責任方式的適用四個方面,淺述民事責任競合。
行為人只有在出于一個主觀故意或過失、過錯,實施了一個違反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義務的行為,才具有唯一性。強調注意的是,如果是多個行為人基于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過錯實施的行為,也為“一個行為”。
一個行為同時違反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民事法律規范,是民事責任競合的核心要件。如侵權行為法、合同法、不當得利(民法總則)法律規定的相對獨立,為侵權責任、違約責任、不當得利返還責任的競合提供了必要條件。
這種相互沖突,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民事責任之間不能被一種民事責任所涵蓋,或者行為主體不能同時承擔數個民事責任。如《合同法》第122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據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一般以過錯責任的原則做以歸責,輔以過錯推定原則、公平責任、無過錯責任為補充。《侵權行為法》第6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二種民事責任競合常見于買賣合同糾紛中,如《產品質量法》在其第43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于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于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以及《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內容見上文)。
在因產品質量爭議而形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受損害一方對相對方民事責任的承擔享有選擇權。可以基于合同關系選擇相對方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基于權利受到侵害的法律事實,選擇相對方承擔侵權責任。如選擇相對方承擔侵權責任,則可以不受合同相對性原則限制,責任相對方可以為產品銷售者,也可以為產品生產者,或者是產品銷售者和生產者。
不當得利意指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形下,通過實施有損于他人利益的行為而使自己獲得的一種利益。《民法總則》第122條規定:“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二種民事責任的競合情形主要表現為無權有償處分,即行為人未經權利人同意或授權,將權利人的財產有償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或許可善意第三人使用獲利。基于無權處分,構成侵權責任;基于有償處分,構成不當得利返還。
如《物權法》在其第106條中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指為使行為相對方的合法權益恢復到未受到損害或合同得到履行的狀態,行為人所應當作為或停止作為或保持不作為的一定行為。
根據我國《民法總則》在其第179條中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繼續履行;(八)賠償損失;(九)支付違約金;(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一)賠禮道歉。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
指行為人終止實施其正在進行的,或者延續進行的,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此終止侵害行為的目的在于防止損害事實的擴大,但無法應用于已實施完畢或尚未發生的行為。
指行為人實施排除因其不當行為導致的妨礙他人正常行使權利,或者妨礙他人實現合法利益的狀態的行為。如未經權利人同意在權利人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土地上建設違章建筑,妨礙權利人實現土地經營價值的,建設人應當將違章建筑拆除搬走。這種妨礙的事實狀態可以是已經存在或未來必然存在。
指行為人實施消除因其不當行為,或者其有權屬價值的物品所引起的對他人合法權益造成可能損害的狀態的行為。如在相鄰關系中,相對方要求行為人修葺可能倒塌造成相對方房屋損失和人身損害的房屋。
指不當行為實施人,返還其非法的,或者無權持有、占有、獲得的財產性利益給實際權利人。主要情形有:1.不當得利返還。2.依民事行為所作的給付,即在不當行為實施人的行為被法律確認為具有不當性后,行為人因這種不當行為持有、占有、獲得的財產性利益,應當返還給實際權利人。
指使受不當行為侵害權利人的財產權益或者人身權利恢復到受不當行為實施前的狀態。實務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受損害的權利在客觀上可以恢復;二是受損害的權利有恢復的必要,即要排除相對方不需要的恢復或者恢復不符合經濟合理性原則,此時可以選擇賠償折價的責任形式。
在行為人實施了違反合同質量約定條款的情形下,要通過修理、重做、更換的民事責任形式。在加工承攬合同糾紛中,如定作物不符合約定的功能或質量標準的,應當予以修理,修理后仍不達到標準的,應當重做。如案涉標的物為種類物,可以適用更換的責任形式。
指行為相對方依據合同約定或法律規范請求行為人繼續履行相關義務的責任形式,多應用于合同糾紛中。繼續履行與解除合同相對立,只能主張其一,且不適用于合同義務已不能繼續履行情形。
是基本以及應用范圍較廣泛的民事責任形式。
1.適用于違約責任,則因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所有損失都應該得到相應的賠償,合同履行后的期待性利益也是包含在內的。
2.適用于締約過失責任主要是賠償相對方信賴利益的損失,使相對方的利益恢復到合同訂立之前到狀態。
3.適用于侵權責任,則包括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失的賠償,即使相對方的權利狀態恢復到未曾受到侵害的狀態。
依產生的依據不同,違約金分為法定違約金和約定違約金。法定違約金可見于《民事訴訟法》253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依性質不同,又分為懲罰性違約金和補償性違約金,前者指一方支付違約金后不影響其承擔繼續履行、補救措施等違約責任;后者則實際是違約損害的補償。對此《合同法》在其第114條第2款中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適用范圍一般與不當行為給行為相對方造成的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如不當行為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所確認的給付義務,不為行為相對方消除不當應為影響、恢復行為相對方受損害的名譽的,人民法院可通過采取報紙(不排除其他法律允許的公示途徑)公告公示的強制執行形式,目的在于恢復名譽,進而消除影響。至于相關費用,則直接由行為人承擔,無須再行法律審查確認的司法程序。
主要適用于侵害人格權的侵權行為,相關內容應當經過法院審查同意,依據權利主張人的請求,適用公開或非公開的形式。
如行為人僅承擔一種民事責任不足以救濟相對人所受損失的,則可以同時適用多種責任承擔形式。如名譽權侵害民事責任,僅請求停止侵害不足以救濟,即可同時適用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責任形式。
如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只能適用于正在進行的不當或者侵害性行為,如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糾紛,首先需要列明的訴訟請求即請求法院判令停止侵害的責任承擔行為,必要時可以立案請求立案庭做訴前停止侵害,從而達到有效的民事責任承擔。如因相鄰關系糾紛中,行為人建設的建筑,為相對人造成了妨礙采光、通風等,首先要請求排除妨礙。
民事責任競合的法律效果即行為相對人有權選擇其所享有的雙重請求權之一,避免行為人承擔雙重責任,相對人因一個行為獲得雙倍賠償。但責任競合的適用條件要防止濫用,做狹義的解釋和限制性適用,如法律特別規定在特殊情況下應當減輕當事人的注意義務和責任,則要以對行為相對方更有利為原則適用民事責任承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