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來到第40個年頭,中國已經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而如何在新時代下更進一步的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已經成為當前法治工作的核心要務。精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在共同推進上著力,在一體建設上使勁。[1]前述戰略思想要真正實施于西藏地區,就必須結合西藏特點和實際情況,創新推進西藏地區的法治建設。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因此必須加強和落實憲法實施,不斷增強憲法在人民群眾的內心擁護和信仰,在全社會樹立憲法權威。
西藏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的原因,導致地方教育和法治意識較為落后,人民群眾的憲法意識也比較落后,落實憲法實施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對于這些問題必須給予有效的措施去予以改變,否則就會成為西藏地區法治建設的“礙腳石”,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強憲法實施和提高人民群眾的憲法意識呢?
如今,我國的虛擬網絡相對發達,即便是西藏地區也同樣如此,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加大網絡普法,這樣的新方式能夠極大的推動憲法的普及,擴大覆蓋面,這是以前西藏地區普法方式所不能及的。因為,西藏地區地廣人稀且又處于高原地帶,再加上交通不便,進而致使以前很難進行大面積的普法工作,普法工作往往都是效率低下、成果不顯著。但通過在網上進行普法可以有效解決前述問題,比如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采用推送文章的方式,生動形象的將憲法法律知識展現給社會、激發人民的學習熱情。在18年,西藏自治區成立的“法治西藏”微信公眾號,首次采用獨特的“在線憲法考試”進行普法,取得了社會和人民的一致好評,連續得到司法部、人民日報等其他新聞媒體和社會機構的稱贊,同時人民參與憲法考試的積極性高漲,一度使憲法考試系統的服務器出現卡頓等問題,這些現象都是人民的憲法法律意識“看的見”的提高。同時也都是在網絡形勢下,利用新方式、新渠道取得的顯著成果,也印證了采用網絡進行普法的可行性,這對推動西藏地區的法治建設具有顯著的積極效應。
法律的生命力和權威在于實施的完全程度。西藏地區政府也同樣需要調整“火車頭”在正確的法治軌道上運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各級政府和執法工作部門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2]的嚴重問題。西藏地區也同樣存在,但西藏地區的問題更特殊,因為西藏地區坐落在我國西部邊境,長久以來也一直存在著各種不穩定因素,如:某些外國勢力等。因此西藏地區政府和其他執法部門如何有效的將本地區實際問題同中央的思想結合起來就顯得至關重要,對推動法制建設的進程也是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綜合上述如此緊迫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應對:
第一,西藏地區是我國的民族自治地區之一,因此其可以結合本地方特色和實際情況來變通適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筆者認為應緊跟本次法治建設的工作格局,加強西藏地區的安全領域立法。即:在全國“加快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推進公共安全法治化,構建安全法律制度體系”的框架下,加快制定西藏民族自治區的有關“安全、穩定”的法規和相關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一方面可以保證西藏地區執法部門有法可依,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執法,督促其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將不穩定因素消滅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加快制定適合西藏地區的相關規范性文件,可以有效的震懾一些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通過國家強制力來構建西藏地區的公共安全法治化和地區穩定、安全體系。
第二,由于西藏地區教育相對落后,進而導致人才匱乏,特別是具有法治思想、具備扎實理論基礎的法律人才。然而法治建設離不開法治工作隊伍,離不開具有法治思維的人才。因此,筆者認為西藏地區必須加快法治教育并培養本地區法律人才,同時積極引進法律人才,為進一步推動西藏地區的法治建設提供人員儲備。而如何進行人才引進計劃,筆者認為可以效仿近幾年其他地方的人才引進政策,即:擴大本地區和引進人才的福利,如提供住房優惠政策。同時,筆者認為要建立人才保障機制,全面建立人才補充、人才福利、人才工作保障的機制,為西藏地區源源不斷的提供法治建設的人員補充。
第三,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西藏地區的法院、檢察院等司法部門仍需積極融入其中,在法院部門結構、人員分類、工作銜接等方面積極進行調整,從而做到司法公開,提升民眾的信任度。當然,結合地區的特點也可以增設一些適合民族地方的糾紛化解部門,從而有效的處理矛盾。
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是治建設中的監督。當權力離開了監督,必然會走向擴張和尋租,這些將嚴重影響法治建設的過程。因此必須加強權力監督體系。
西藏地區在大力推動法治建設的過程中,也同樣必須構建完善的權力監督體系,從而使法治建設更加規范化、有序化以及深受人民群眾的信任。筆者認為如果要達到上述的目的,須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進行:
第一,構建西藏民族自治區公權力內部監督制度。權力監督最節省成本的就是內部監督,通過構建部門內部的監督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公布省級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3]。
第二,構建西藏民族地區的社會監督體系。權力的內部監督畢竟還是會受到干預,那么就需要構建一個外部監督體系來阻絕“漏網之魚”,從而讓整個監督體系更加完善。而如何構建外部監督體系呢?筆者認為,在西藏地區應逐步建設社會機構和人民群眾的投訴及建議部門,讓社會監督有路可尋、有訴可說。譬如,在西藏地區可以設立“匿名舉報辦公室”一方面可以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使其出于良性運行狀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擴大人民的監督權,防止不敢監督出現,相反是要讓監督成為習慣。同時,筆者認為也應利用網絡構建“檢控平臺”,讓監督更加方便和高效,讓社會機構和人民群眾的選擇更加多元化,進一步使監督機制走向正規化。只有完善監督機制才能更好的使法治建設走向正軌,才不會是形式主義。
西藏地區的法治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監督五位一體的方面出發,并結合地方實際,創新性的深入推進法治建設的進程,正如筆者在本文的論述,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規范和完善政府和執法部門的權力運行,使執法司法更加規范和有序,并始終探索法治監督機制,讓法治不是只停留在理論而要付諸于實踐;讓法治不再只是走形式而是要真真切切。最后,西藏地區的法治建設還需更多人的努力才能實現,我們要向著實現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目標不斷努力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