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曉麗
永濟市法律援助中心,山西 永濟 044500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日益加劇,伴隨老齡化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成為當下探討的熱門,而在這一系列問題中尤為突出的就是老年人的贍養問題。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的流動性也不斷加大。二三線城市的中青年社會主力人口集中向一線大城市流動尋求發展。再加上國家這些年來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現代家庭模式相較于傳統家庭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家庭結構更加小型化、精簡化。年輕一代忙于事業,在為父母提供物質需求的同時無暇注意父母的精神需求。不少子女在外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回家,老年人獨自居住在家中,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親情。空巢現象也出現的越來越頻繁。許多空巢老年人因為長期缺乏親人呵護,缺少心理慰藉,甚至會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另外,由于部分老年人年事已高,生理機能各方面都大幅度減退,知識儲備更新緩慢,對于快節奏的生活狀態和信息爆炸的新時代難以適應,不少生活中的難題,在缺少他人的幫助下老年人都面臨束手無策,無法解決的困境[1]。
由于人們在情感層面的制約力不高,道德范疇的調節功能有限,法律訴訟成為老年人獲得精神贍養這一合法權益的最后手段。但是又由于法律層面的不完善,民庭在審理此類老年人精神訴求的案件時也頗感頭疼。國內贍養義務的法律依據主要來自于《憲法》第四十九條和《婚姻法》第二十一條以及二十八條,但這些規定對于贍養人的贍養義務中是否包含精神贍養,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是否也該受到法律保護都沒有提及,我國的北京、上海、廣西等地區出現過數起老年人狀告自己兒女要求執行精神贍養義務的訴訟情況,但都因為沒有相關法律規定而敗訴。在中國的司法制度中,對老年人精神權益的保護是相對滯后的,精神贍養沒有相關法律保障,法院對精神贍養案件的處理情況也差強人意。基于這一層法律缺陷,國家于2013年修訂了《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將對老年人精神上需求和慰藉列入法律條文。精神贍養從道德義務硬化成明文規定的法律責任。回家探望老人不再是子女在情感上對老人的回饋,而成為有法可依的必要義務。這是中國司法第一次明確規定子女對于照顧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義務,并給出法律保障。該法律規定出臺后,社會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方面也開始高度關注[2]。
在我國法律中,精神贍養雖然沒有被明確提出,但在其他涉及贍養義務的法律中,精神贍養其實已經有了雛形,《婚煙法》第三十八條特別提到,老年人有探望自己子女的權力。不過在13年當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宣布生效時,這條被稱為“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規定還是引起了眾多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作為人文道德范疇的精神贍養應不應該納入法律范疇。法律和道德之間有各自的界線,一方去插足另一方是不合理的,有法律學者指出,該規定的內容是要求子女“應當”關心老人,“應當”常回家探望。也就是說該規定并非將子女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當成物質贍養一樣的強制義務,而更接近于提倡子女去怎么做。加上規定本身對于精神贍養的法律界定并不明確,且該規定中也沒有提及違反此條例的罰則。而與之相關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九條給出的罰則“贍養人不履行贍養義務,老年人有要求贍養人付給贍養費等權利。”也僅僅是針對子女對老年人物質贍養方面的保障。對于子女不履行精神贍養義務應當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表示,因此,這條規定并不具備強制性,只是一個對精神贍養具有宣傳、倡導性作用的口號型立法。盡管有法官以《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作為法律依據表示可以對不履行精神贍養義務的子女進行刑事處罰,但筆者認為,就我國的罪刑法定原則而言,因為子女不履行精神贍養義務而被處以刑罰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另外,根據筆者自己的法律研習經驗來看,由于該法規沒有細化法律責任,同時也沒有附加比較具體的實施細則。對子女需要承擔的精神贍養義務的主體類別、以及履行該義務的具體方式等都沒有明確地進行說明,因此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恐怕引發相當多的爭議和探討,恐會面臨落地難的狀況。
我國法律對老年人的精神權益重點提及并給出保障,表明了國家對于老年弱勢群體的關心和關懷,但因為該規定本身只列舉了鼓勵的行為規范,沒有給出具體的施行細則,規定的道德色彩大過法律責任,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想要更加全面的保障老年人的精神權益還需要更全面的保障措施。筆者認為,要想從法律角度切實保護老年人的精神權益,我們需要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基礎上,將物質贍養和精神贍養分成兩個不同的贍養義務。對精神贍養的內涵做更進一步的闡釋,形成完善的法律條文,突顯老年人精神贍養問題的重要性。國家可以將該規定作為主體,以精神贍養為核心制定專項的法律法規。從生活保障、療養保險、家庭暴力等多個方面專項立法。把與精神贍養相關的行為具體量化,增加規定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豐富精神贍養方面的內容。另外在針對精神贍養的激勵政策上,我國的一些地方政府已有先例。如四川和黑龍江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則都出臺了陪護假之類的鼓勵政策,鼓勵贍養人對老年人進行更多的精神照顧和護理[3]。由于精神贍養的內容涉及到家庭倫理的道德關系,運用強制義務和懲處的方法不僅收效甚微,還容易牽扯出大量的家庭糾紛。國家在針對精神贍養方面的立法思路適合用軟法進行規制。在制定精神贍養方面的法律時,采用權益激勵模式來取代義務模式。國家可以在《婚姻法》或者《個人所得稅法》中增加相應的規定。對于長期與父母一同居住,在家庭成員中承擔主要經濟來源的贍養人可以享受相應的稅收減免額度。對于祖父母在世,贍養壓力過大的子女則可以申請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享受對應的住房補貼。這些政策可以有效減少子女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而遠離父母的情況,達到經常照看父母,和父母長期相處的目的,從而消除老人因為獨居產生的精神壓力。而對子女孝行進行直觀的物質激勵,也有利于對中下層階級家庭的老年人的精神贍養起到切實保障的作用。同時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不高,認知能力差也是贍養規定上的客觀障礙。對此,國家可以效仿國外的老年人權益保障策略,成立專門的部門和專門負責處理老年人精神贍養訴訟的法庭。給老年人提供訴訟服務和庭審。法庭的程序盡量從簡,在選擇開庭時間和地點時也需要到顧及到老年人的便捷性。如果老年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相關部門也要積極同基層法律援助機構聯系,幫助老年人申請法律援助。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漸完善。許多老年人在物質方面的問題已經大大減少。但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在精神層面上的困擾也隨之而來。對于獨自生活而產生的情感空虛,對于“孤獨死”的擔憂和恐懼。這些問題都成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新負擔。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問題也成為司法體系需要重視的方向之一。確保精神贍養問題的有效處理,讓老年人的精神權益得到保障,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中國傳統美德“敬老愛老”的體現。隨著司法實踐的逐漸豐富,法律制度不斷的完善,才能讓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問題能都真正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