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麗
徐州開放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6
我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基礎建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開展與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兄弟加入到城市建設中來,他們為我們國家的基礎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但是他們的權益卻沒有完全得到保障。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體制離不開法律的約束,我國要全面建設法治社會需要不斷完成法律體系,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也在其中。農民工是我國重要的建設群體,他們普遍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對自身的法律權益缺乏保護意識,所以更需要被社會關注和重視。只有加強農民工權益的法律保障以及對他們的權利義務進行有效監管,才有利于我國全面走向法治社會,對于我國市場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勞務糾紛又被稱為勞動爭議,是勞動者與雇用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或達成了雇用實際情況的時候,在雙方勞務期間所發生的糾紛。農民工一般是和建筑企業或者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勞工合同,合同上應該明確規定農民工付出勞動,或計件、或計時、或其他標準,按照勞動標準進行施工勞作,雇用公司應該給予勞動者承諾的工資,并為勞動者繳納法律規定的保險,同時還要為農民工提供施工過程中的勞動保障條件。一直以來,有關農民工勞務糾紛的問題就存在很多,無論是農民工討薪還是農民工死傷賠償等等話題都常見于各種新聞報道。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工勞務糾紛問題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態勢。不少雇用公司存在著故意欠薪、不上保險、沒能提供必要的勞動保障條件等現象,其中以拖欠農民工工資最為顯著和普遍。薪水是勞動者應得的勞動報酬,特別對于農民工,他們付出艱苦的勞動就是為了讓家里生活變得更好一點,很多農民工都在依靠著這份薪水養家糊口。最近這些年,隨著我國監督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拖欠農民工薪資的現象逐漸減少,但是我們還要引起一定的重視,在最大程度上消滅這種現象[1]。
農民工勞務糾紛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利益的驅使,次要原因是政府監管及審核力度不完善、勞動者供求關系不平衡、農民工維權缺乏路徑、維權成本過高等等。首先雇用公司在利益的驅使下,對農民工工資動起了歪腦筋,由于農民工普遍法律意識不強,對于一些合法程序不懂,即便是被侵權也不知道去哪里申訴,所以造成了一些雇主惡意拖欠工資,或者是不斷延后工資發放日期,讓農民工找不到領導蹤跡,最后無故消失等現象頻繁出現,甚至在簽訂合同時就將一些不合理條款加進去,由于農民工普遍文化不高,對于合同條款不了解,稀里糊涂就簽訂了不平等合同,導致后期訴訟困難。其次市場上農民工數量龐大,雇用公司可以隨時找到工人,也造成了對于農民工勞務糾紛肆無忌憚的心理狀態。此外還有農民工被侵權之后,不懂得如何維權,更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手段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在維權的路上成本過高,甚至超出了農民工能力范圍,也導致了農民工維權路上的退縮。最近幾年政府在監管上已經花費了很多力氣和心思,但是完善農民工薪資管理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2]。
對于農民工權益的保護首先要明確農民工有哪些具體的權益需要重點保護和預防,例如我們可以針對農民工現狀進行分析,主要有薪資糾紛、勞動條件糾紛、保險糾紛等幾個方面,可以分別對這幾個方面建立健全合理的保護機制。考慮到農民工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如果以專業的法律條款教育,他們很難理解,要針對這樣的現狀,將涉及到他們自身權益的幾個大的方面的問題,單獨整理總結出來,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讓農民工在工作前、工作中以及工作后的幾個階段,都能夠了解如何去保護合法利益。當農民工遭遇到勞務糾紛問題,可以快速找到有關部門進行咨詢,以免延誤法律時效,或者讓有關部門對雇主及時進行控制。同時也要注意法律的公正性,雇主公司也可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地位,雙方要在透明、公開、公正的基礎上簽訂合同,雙方都有必須行使的義務,也有各自不同的權利[3]。
農民工維權難、維權慢都是制約正常農民工勞務紛爭的要點,農民工自身不具備維權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外界的專業人士提供幫助,但是如果采取法律訴訟,或者聘請律師等方法,要回來的薪資可能還不夠支付維權的費用。這也是農民工寧愿“死守”老板門口要錢,也不愿意維權的主要原因。在政府層面我們需要建立專門的部門機構負責農民工的權益保障工作,讓農民工在維權的道路上有可申訴的路徑,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減免農民工的維權費用。同時還要鼓勵社會團體和志愿者服務加入到法律援助中來,從多角度、全方位考慮,實現農民工有法可依,有路可循的策略。政府和社會兩個方向共同努力發力,為農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維權途徑,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手段,保障勞動者在權利受到侵犯時可以快速找到可以提供幫助的機關或團體。同時要在維權方式方法上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工對法律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在遇到問題前能夠保留證據,提供有效的維權材料[4]。
農民工維權首先自身要有法律意識,最重要的關鍵點是政府積極在農民工群體里加大法律的宣傳力度,讓農民工了解自己應享受的權利和必須完成的義務,針對農民工的法律教育工作,要定期舉行,并且在工作過程中也要針對如何計算工作量的方法進行有效教育,以免后期結算時產生糾紛[5]。同時要加快推進架構法律保護體系的完善工作,在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提高農民工維權意識,各級政府部門要密切配合,盡量不讓農民工多跑腿,努力提供“一站式”的法律服務,可以嘗試推薦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工作為群體中的領頭人,讓這樣的領頭人幫助自身群體努力收集合法資料和證據,讓維權更加快捷。勞務糾紛不僅是薪資方面的爭議,還包括死傷賠償、勞動條件、社會保險等等,讓農民工勞務糾紛得到全面化的幫助,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享受到勞動法里規定的權益保障[6]。
綜上所述,農民工是我國最為基礎的建設者,他們數量龐大,是我國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我國加快城市化進程的中流砥柱,將基層勞動者的權益放在重要位置,是我國今后法治社會建設發展的重要中心思想。法治社會的建設就是要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享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農民工勞務糾紛產生的原因及危害,針對目前農民工勞務糾紛現狀做好充分的調研工作,以公正廉明的態度解決問題,從根本上尋找解決途徑,為我國早日實現全面健康、和諧的法治社會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