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靜
長春財經學院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從民法誕生以來,關于民法調整對象的研究就始終存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民法學者都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中國民法調整對象的研究受到1936年蘇聯頒布的民事立法綱要影響,至今,國家對民法調整對象的通用說法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因此本文對民法的調整對象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由上可知,民法調整對象是從宏觀角度詮釋民法的存在,作為一種法律手段,民法對財產關系的調整主要反映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需要,因此可以說民法調整對象是民法制定的必要因素,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首先,民法調整對象保證社會經濟的穩定運行。民法調整對象不僅局限于財產關系還涉及人身關系,這就賦予公民同一切違法行為斗爭的武器,同時也賦予了“私人財產”不可侵犯的權利,讓每一個人公民可以按照個人意志自由支配自身活動,從事正當的社會經濟交往。尤其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民法調整對象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出來,但民法調整對象作用價值遠不止如此。其次,民法調整對象提高了法律的效率價值。民法調整對象的概況和總結,可以讓民法的法律作用、法律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讓法律的主脈絡清晰的呈現出來,為使用人員指出了法律適用范圍和對象。最后,民法調整對象具有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看似全部分隔,但是實際上,二者相互聯系、護為基礎,財產關系建立在人身關系之上,而人身關系則需要此物關系保證。由此可以看出,民法調整對象的實際作用,但是從實際發展狀態上看,民法調整對象的作用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很多地區還存在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分析。
民法調整對象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民法內容和單行法內容重疊、矛盾。由上述內容可知,民法調整對象分為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兩個方面,其中人身關系還可以具體為:物權制度、債權制度、繼承權制度、人身權制度、侵權行為制度等,其中職權制度最多,主要解決知識產權、服務產權、財產產權的流轉問題,其他制度的占幅則相對較少,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出現重疊情況,比如:合同法作為一個單行法和民法中的一部分規定重疊,以《民法通則》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三項為例,該項內容就和《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的規定重疊。第二,民法中需要體現出全新的元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中出現了很多新的事物,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原有的民法中并沒有涉及大部分內容,因此對司法實踐造成阻礙,司法工作無法開展,還有一部分老舊規定也需要進行創新。民法調整對象作為民法的重點內容,需要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讓民法和社會現實發展相互符合。綜上所述,民法作為構建社會關系組織性、秩序性,是維持社會內在穩定的重要屬性,想要讓法律調整得到質的飛躍,就要對民法調整對象進行全面的分析,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除了上述兩方面問題之外,上文中提及中國民法調整對象的研究受到1936年蘇聯頒布的民事立法綱要影響,但是從目前來看,這是一種狹隘的認識,需要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從社會物質基礎的角度,揭示民法的本質,從而讓民法和社會之間形成良性互動[1]。
在說明中國民法調整對象作用、問題、影響以后,還要對中國民法調整對象的發展進行進一步研究。作為民法編撰的基礎問題,中國民法調整對象也在民法發展過程中不斷的發生變化,未來國家還要對民法進行完善,也就意味著未來民法調整對象問題還需要進行進一步分析。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于中國民法調整對象的研究不斷深入,從國家立法技術角度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明確民法調整對象是否可以條文形式出現在民法中。如上述內容可知,民法調整對象是一個普遍問題,有多種不同的立法表達形式,國家目前民法中對其的宏觀表達只是其中的一種,現如今,從國家當代立法發展情況來看,對婚姻法、產權法等方面的需求量不斷提高,因此在民法中,以條文形式規定民法調整對象是必需的。從立法技術角度來看,雖然專項法案的內容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其中含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常見的,如:民法調整對象。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為例,其第二條規定中和合同法的第二條、婚姻法的第一條較為相似,由此可見,民法調整對象是立法工作的重要問題,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社會團體等級管理條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土地管理法條例,分別從人、物、行為、關系這四個方面界定調整對象完成立法。但是無論何種方式,最常見的依然是通過社會關系界定民法調整對象,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國家民法發展相對較晚,因此民眾的民法觀念較低,以條文的方式規定民法調整對象,可以有效提高民眾對民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通過條文也是在向廣大民眾宣告民法可以保住自身的民事權利范圍,讓民眾的觀念意識得到根本上的提升。比如:可以在《民法通則》中,明確民法調整對象有利無弊。
從民法體系角度而言,隨著民法不斷發展,國家民法體系不斷完善,目前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民事法律體系。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體制的改革發展,《民法通則》的制定也在逐漸完善,在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民法調整對象,可以讓民法單行法功能得到統一對話,形成綜合民商事立法體系。比如:目前,國家民法體系以《民法通則》為核心,涉及經濟、婚姻、繼承、合同、經營等多方面內容,想要建立起民商合一體例,就必須要在民法體系觀念下,以條文的形式規定民法調整對象,從而彰顯出民事立法體系的具體功能,讓其他單行法在調整過程中有所參考,讓各民法單行法得到全面的發展。對于民法的調整對象而言,利大于弊。對于一個完善的法律而言,需要涉及主體、行為、權利、責任,民法調整對象也要全面覆蓋這幾個方面,從而保證國家的民法體系得到全面的完善發展[2]。民法結構是民法的主干和關鍵,而民法調整對象是制定完善民法的基礎,因此民法調整對象對中國民法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國家目前對民法調整對象的通用說法來看,民法主要調整的是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就意味著財產、人身關系都要在法律中體現。比如:可以讓財產關系、人身關系獨立成編,然后根據具體的關系,進行具體化處理[3]。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從國家民法學知識體系知識傳承角度來看,未來也應該在民法中以條文的形式展現出民法調整對象。從民法學知識體系的角度上看,民法調整對象本身就屬于民法本體知識,將其條文化顯示,可以讓民法知識傳承得到進一步發展。此外,民法學中的知識體系相互交錯、交互影響,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約,民法調整對象的條文化顯示,可以讓民法學得到良好的運行。尤其是在當前發展角度上看,民法學作為法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必須要得到重視。中國可以效仿同類法系國家,對民法調整對象的知識內容進行進一步調整,以此保證民法單行法目的上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對于一個完善的法律而言,需要涉及主體、行為、權利、責任這四個部分。通過本文研究,想要明確民法調整對象,就要充分把握住上述四個方面,只要抓住這四個部分之間的遞進關系,也就可以從宏觀角度上真正理解民事法律。未來民法還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因此需要對民法調整對象進行深層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