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叢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從古至今,在各個國家死刑得到廣泛使用,在我國古代也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死刑的思想對現代社會人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伴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有些國家否定了死刑,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廢除了死刑,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我國的死刑制度也將會呈現一個新趨向。死刑是一種懲罰方式,色彩濃重而古老,死刑的種類在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呈現出多種類型,但極其殘忍,古代法學家也質疑死刑存在的價值。從18世紀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貝卡里亞提出廢除死刑以來,至今是否廢除死刑已成為無的放矢的爭議。尤其是近些年,死刑問題成為我國刑法理論上一個爭議的焦點就是關于死刑的存在是否合理,尤其在刑法修正案8里面已經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減少死刑、慎用死刑的態度,中國刑事罪名中的死刑運用明顯下降。
死刑的適用就是指死刑適用的根本依據及適用的條件和標準,是規定的對犯罪分子適用死刑所依據的事實。《刑法》第48條第1款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規定中提到的罪行及其嚴重,是指犯罪的性質、結果和手段極其惡劣,情節非常嚴重,例如校園暴力馬加爵案、北大弒母和藥家鑫案等,對被害者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體現出犯罪分子具有嚴重的人身攻擊性和威脅性。
《刑法》中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在《刑法修正案(八)》通過后,對此項法條適用對象其進行了相應的填充,即將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也被囊括到了這個范圍。只是使用要求上有所限制,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此些條文所提到的“不適用死刑”,不僅僅不能適用死刑立即執行,也包括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秉持著基本倫理道德及人道主義關懷,保留率死刑制度的世界上所有國家及地區,都一致把審判時懷孕的婦女規避在外,不適用死刑,中國始終立場鮮明。
首先死刑的受理法院級別的范圍,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0條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死刑相關案件的一審僅僅只能由中級以上法院審理,基層人民法院是無權審理死刑案件的。其次,對死刑復核制度也進行了相關的限制,根據我國《刑法》第48條第2款規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的復核權利完全由最高人民法院實施。最后,《刑事訴訟法》第200條至第202條規定,中級人民法院判處的死刑一審案件,被告如果不上訴的,維持中級人民法院的原判,復核程序是交由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后,如果原判事情清楚,沒有程序上的錯誤,形成完整的證據鏈,交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復核,由高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和二審案件,被告人不上訴的,都應當層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核準。死刑緩期執行的程序,應當由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綜上所述,對死刑適用的都有了嚴格的規定很嚴格的限制,確保死刑的適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公證,例如呼格吉勒圖案等錯誤執行的死刑的案件不會再上演。
《刑法》第48條第1款規定:“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死緩概念就是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的制度。死緩在世界法律史上是特色的,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設立,不僅僅體現了我國法律的人道主義和慎行的制度本身。但他不是獨立的主刑刑種,只是一項鮮明的執行體制。有關死緩的適用的范圍,首先必須對象被判死刑的犯罪嫌疑人,其實不是立馬執行,而是根據兩年之內犯罪分子在監獄的表現,例如是否認真悔改,是否再次故意犯罪等,參考各種因素,有條件的不適用死刑立即執行,依據犯罪分子的表現,兩年以后無功無過減刑為無期徒刑,如果有重大立功,減刑為有期徒刑。
第一,死刑具有特殊性,自然人一旦被執行死刑,這就意味著人的生命消失,這就決定了死刑具有不能逆轉的特點。死刑的根源就是徹底的奪取一個人的生命權,使其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人賴以社會存在,是自然人個體,法律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權利,而生命是各種權利的基點,失去生命這個基礎,任何權利的存在都沒有其實際意義。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主刑涉及死刑的犯罪行為人是必須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這種附加刑的”。這就表示如果一個生命個體的生命權喪失,其它附加于生命本身的任何權利也即隨之消失。因此,死刑是以剝奪犯罪人生命權的一種刑罰,這與剝奪犯罪人其他權利的刑罰從本質上是有絕對區別的。①對于其他權利的錯誤剝奪可以通過國家賠償的方式來彌補,但生命無價無法恢復,因為生命刑具有殘酷性,所有死刑的慎用更加嚴格。
第二,死刑不能由某個人實施,而是依靠國家執行的一種剝奪人生命的行為。換句話說,死刑的權利只能以國家的名義,但國家的實施也只是一定罪名才存在死刑,例如搶劫罪,綁架罪等。死刑的存在,是依靠國家機構出臺的法律,而不是某些團體和個人可以制定的,有其嚴格的程序和限制性,誰都不能替代國家。死刑的實施只能依靠司法機關,嚴肅的依照法律的相關規定一步步實施,例如死刑復核,層級申報機制,從中級人民法院到最高人民法院一套完整的復核體系,才能叫作一個完整的死刑體系。在執行上死刑必須又有法可依,合理和公平、公正,才能實現合法。“主刑涉及死刑的犯罪行為人是必須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這種附加刑的”。這就表示如果一個生命個體的生命權喪失,其它附加與生命本身的任何權利也即隨之消失。因此,死刑是以剝奪犯罪人生命權的一種刑罰,這與剝奪犯罪人其他權利的刑罰從本質上是有絕對區別的。②
第三,中國刑法典中的關于死刑條款太過繁冗。死刑從1979年刑法中28個到1997年刑法中的68個罪名,讓我國躍居全世界死刑最多的國家之一,在另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對于死刑從原來的慎行到放寬的節奏。因為隨著社會各種問題的層出不窮,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些問題呈現出突兀的形態,因此立法者做出了相應的調整,為了抑制犯罪率,導致了死刑罪名的激增,死刑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97年刑法不僅僅維持現狀,僅僅有一些減少,總共68個死刑罪名。例如:許霆案ATM機案,涉及到盜竊罪的特殊規定,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或者盜竊珍貴文物,可以判處死刑,因此許霆案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能看出當時刑法的嚴打力度,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立法機關也在順應民意的背景下對死刑的范圍有所縮減,但在《刑法修正案八》之后,雖然刪減了很多經濟犯罪以及不常用的犯罪的死刑,但是我國死刑的罪名在全世界的刑法中,還有很大的空間進行改革。死刑適用的主體沒有精細化,我國現行《刑法》第49條規定:“犯罪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此條規定僅僅明確最低標準,但對一些特殊情況的規定還是有很多留白。
綜上所述,關于中國死刑制度的改革的話題,還是刑法界討論的焦點,至今仍是刑法學界的熱點話題。但在我國現階段,死刑雖然有其局限性,但根據我國國情和現實情況,我國在一定時期必須保留死刑,但并不代表能濫用死刑,所以需要不斷的對死刑進行改革,最終廢除死刑,任重而道遠。
[ 注 釋 ]
①尹躍龍.略論我國死刑存廢及限制死刑的司法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3.
②尹躍龍.略論我國死刑存廢及限制死刑的司法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