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燦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安順市分校,貴州 安順 561000
生態文明也可稱之為綠色文明,主要指的是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與自然生態規律。生態文明是通過環境或生態文化所體現的文明,屬于自然與人文生態和諧統一、物質與精神生產高度發展的文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由于我國從古至今一直缺乏私法傳統,因此在建設生態文明制度的過程中更加加強對公法手段的應用,但在解決實際環境問題時公法缺陷的問題層出不窮。為了能夠更好地避免在公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就必須將重點放在如何更好地發揮民法生態文明建設功能上。民法的應用不僅能夠起到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的作用,同時也能有效地避免生態損害行為的發生,只有綜合協調公法與私法才能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向前推進。
生態民事人主要指的是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在履行民事義務以及行使民事權利中需順應生態的發展規律,從而確保生態、精神以及物質利益的平衡。傳統民法個人主義法以及自由主義正義觀中,其中的自由主義正義觀包含的自由即為正義,也就是說只要是根據意識自治民事主體實施的行為,即便該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生態環境也被認為屬于正當行為。而個人主義方法論中則已經完全認可為了自身精神及物質利益民事主體可以犧牲掉生態利益,并且還為精神與物質利益的形成在制度上提供相應的支持。但處于現代生態文明時代中,上述價值觀便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生態危機,因而為了塑造生態民事人就不得繼續完全堅持上述方法論與正義觀,而是對傳統的民法方法論與價值觀采用社群主義正義觀與整體主義方法論進行修正。在該方法論及正義觀中基于公共利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如今生態惡化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為了能夠對生態環境予以更好的保護,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根據上述理論通過民法對民事主體的自由予以強制性規范限制,從而為民事生態人塑造一個具有生態意識的人。而民法根據個人主義方法論與自由主義正義觀,可以對民事主體保護生態予以倡導性規范積極鼓勵。總的來書,中國民法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不得片面的堅持個人主義方法與自由主義正義觀,對兩種理論予以有機協調,綜合地運用個人與整體主義方法。
民事生態權作為民法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主要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用并且開發生態系統,進而便能夠更好地滿足生態利益權利。黨的十八大針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要求是民事生態權確立基礎,同時也是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功能的前提。與人身與財產利益不同,生態利益屬于獨立存在的利益,盡管生態利益與人身及財產利益具有密切的相關性,但是與純粹人身及財產利益不同,財產利益主要體現在財產價值及其使用價值方面,而人身利益則主要體現在人身之健康、生命以及身體各項機能與組織等一系列價值上,生態利益則主要是指在生態系統中,人們與其他環境或生物之間所進行的一系列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以及信息傳遞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市場與計劃經濟均是以生態利益作為紐帶的社會關系,同時還需要由相應法律制度對該種社會關系進行調整。但差別在于,生態利益關系在計劃經濟時代,其主導的調整手段為行政法與經濟法等公法。但是在當前我國生態資源市場化配置的環境下,生態利益關系應該以民法等私法調整為主。鑒于此,為了能夠對上述產生的民事關系予以更好的調整,就需要依據民法確立民事生態權。
在企業社會責任中企業生態義務作為其重要內容,發揮生態優化功能的理論基礎為民法由權利本位轉變為社會本位。一般情況下,在對生態文明建設功能上民法發揮的基本途徑包括如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積極地倡導或者鼓勵人們通過行為保護生態環境;其二是禁止人們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通過為民事主體權利變動與行使設定的民法能夠充分地、積極地發揮生態優化功能。民事主體根據經濟生產環節不同地位,可以分為消費者與生產者(企業)兩種,我國民法為上述規定的生態義務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侵權責任法中,我國規定包括賠禮道歉、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消除影響以及恢復原狀等責任承擔方式。但生態侵害屬于一種較為特殊的侵權類型,除了包括狹義方面的生態損害外,還包括財產與人身權方面損失。因此,在面對具體情況時生態損害侵權人需承擔何種責任,需要根據具體的侵權行為后果予以確定。民事責任承擔中采用的填平原則,主要是指只要是所產生的損失利于受害人,便能獲得充分且完全的補償,但需要在充分聯系實際情況后方可使用。在生態利益損害對具體責任進行填補方面,選擇承擔方式時需在法律中明確規定恢復原狀責任優先適用性,同時這也是最為有效恢復生態環境的責任方式。
為了能夠有效地避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生生態侵權行為,就需要我們能夠充分地發揮對侵權責任法所具有的制裁功能,也就是通過生態親權制度采取懲罰性的賠償原則,并在該基礎上予以損害賠償范圍的擴張處理,具體方式如下:第一,生態侵權責任具體賠償范圍不得僅僅局限于人身損害以及財產損失上,還需要對受害人的生態與環境權益、精神損害等進行賠償。第二,需承擔生態侵權責任賠償方式,也就是在具體賠償費用上,加害人需要對生態環境在恢復至原狀中所需的所有費用進行完全填補。第三,生態侵權制度需在一定條件下采取及應用具有懲罰性的賠償方式,侵權責任法所具有的救濟功能主要是在事后救濟方面,但該種方式對于生態侵權行為的出現無法進行有效避免。鑒于此,為了能夠有效地遏制生態侵權行為的發生,還需應用懲罰性賠償措施應用于重大過失與較大惡性故意生態侵權行為等主觀層面上。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發展中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方向,需要接受法律等多方面支持,民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一定推動作用,因而需在未來加強民法的重視,使其能夠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