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川
惠州市惠城區公職律師事務所,廣東 惠州 516000
刑法具有自由保護機能和法益保護機能。且這兩個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沖突,主要表現法益保護和國民自由上,一旦加強法益保護,那么國民自由就會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刑法的謙抑性,能夠有效防止兩個機能之間的沖突。雖然無法明確區分兩者的關系,但是從司法的角度,能夠將自由保障機能區分出來,并保障了自由保障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刑法明確禁止某些行為,但是這些行為卻造成了法益的侵害,且行為人缺乏責任;第二,行為對法益的侵害程度比較低;第三,行為造成了嚴重的法益侵害,但是在刑法中卻缺乏構成要件符合性[1]。
我國之所以要制定刑法典,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明確行為的評價標準,目的是讓每個公民都具備預測自己的行為和后果,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自由權利。其二,限制司法權利,目的是充分保護公民的權利不受到國家刑罰權的侵害。我國的罪刑法中明確規定,只要行為人的行為在法律范圍內,行為人不會受到任何的刑罰處罰;即使是犯罪人,也不能受到不合理的刑罰處罰。所以說刑法就有人性化一面還有嚴厲的一面,促使刑法能夠更好的制約國家處罰權,還能保護犯罪人和一般國民的自由。那么司法機關就必須要合理使用刑法,利用刑法去保障國民自由。
法益不只是只有刑法保護,在其他法律中也有對應的法益保護,只是程度不同。在刑法中,法益是指刑法該保護的利益,并不是所有的利益。其主要原因是刑法可通過適用刑罰來保護法益,否則受到損害的不僅是個人,還有可能是國家的利益。所以刑法只是禁止一些侵害較深的行為。另外行為人侵害到他人的利益時,不能直接對行為進行處罰,可利用社會的統制手段進行處罰,或者是社會的統制手段比較強烈,那么這種情況下可發動刑罰。充分發揮出刑罰的謙抑性和補充性。如果利用行政措施保護某種法益時,不能對不法行為人進行犯罪處理,在這里刑法的補充性原理,能夠正確指導犯罪行為和處理行政違法行為之間的關系。
刑法是為了保護法益,而刑罰是為了預防侵害法益的犯罪行為,預防犯罪包括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由于公檢法機關具有打擊犯罪的考核指標存在,所以導致了處罰程度、定罪數量和辦案數據逐漸增多,那么就會導致被認定的犯罪只會多不會少,且犯罪的事實上卻沒有變化,把行政違法當作犯罪處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2]。公檢法機關一定要清楚認識到刑罰的目的,不是給行為人定罪量刑,而是通過刑罰來預防犯罪,否則就會導致更嚴重或者是更多的犯罪案件發生,那么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根據刑法外的方式進行處理。
法益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人們的生活利益,無論是從立法輪上還是解釋輪上,法益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從刑法中可以看出,每個法益保護的目的都是不同的,無論是法還是規則,只要被建立都具備保護的目的[3]。當然適用刑法也不例外,如果離開法條目的,從字面意思去判定是否構成犯罪,就會導致不該處罰的行為受到處罰,該處罰的行為沒有受到處罰。
國家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國民的法益,法益分為私法益和公法益,其實只能是個人法益。簡單的說就是如果沒有個人的利益,那么整個國家或者是社會都不能進行相應的生產和發展,公法益將不復存在。個人的法益是得到法律的保護和認可的,但是公法益的保護卻有局限性[4]。如果只是保護社會的法益和國家的法益,而不保護個人的法益,那么這種法益沒有任何的價值。所以,只有個人法益和某種公法益具有同質性時,這種情況下才能有效還原個人法益,才是值得刑法保護的法益。換句話就是說,侵害到行政管理秩序時,在行政法上屬于侵害了公法益,沒有侵害到個人法益,只能被認為是行政違法。
刑法的處罰只是針對嚴重的法益侵害行為,并不是針對所有的法益侵害行為。換種說話就是犯罪必須要進行科處處罰,那么就需要對其進行實質解釋,一些比較輕微法益侵害行為不能判定為犯罪行為[5]。例如在《刑法》中,明確規定了爆炸物、彈藥、買賣槍支和非法制造罪,還有銷售和制造槍支罪,在刑法中可以看出依法生產不給予處罰,或者是按照非法行為進行處罰。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在合法的情況下生產或者是購買爆炸物的行為,不能進行處罰。但是在行政法上,卻違反了行政法,因為爆炸物具有危險性。但是上述行為卻沒有達到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只需要對其進行行政罰款,能有效遏制爆炸物持續生產的行為。
首先構成要件必須要滿足違法類型。至于構成要件要素,只能根據刑法的目的對其進行有效的判定與解釋,不能直接由行政機關對其進行判定和解釋。就算是暗示某種犯罪成立或者是刑法有著明確的條文規定,這種情況下違反行政法律,同樣也需要根據構成要件要素進行解釋和判斷,必須要在行政法律的基礎進行明確的獨立判斷,更不由法規決定或者是行政法律決定該行為是犯罪行為。這也是由行政法律和刑法的特殊性決定的。
適用刑法的前提必須確保案件事實,那么如何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和歸納呢?將直接影響到案件的處理。在司法實踐中,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主要是依靠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在判定事實,是從行政法的角度進行判斷,那么這種情況下刑事司法機關就把行政違法判定為犯罪行為。
通常情況下對案件事實和構成要件要素的判斷,必須要根據刑法的要求進行獨立判定,那么會形成獨立的處理結論。但是定罪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在定罪過程中,首先要有一定的預判,然后繼續尋找證據。法官的判定不能根據法律的內容進行判定,也不是根據邏輯推理,而是先形成正義結論,然后再去解釋法律的內容,最后使用邏輯推理。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標準的三段論。所以必須要注重處理結論的獨立判斷。但是卻容易受到專業知識的限制,導致一些違反行政法的行為被判定為犯罪,且刑事司法人員沒有對其進行做出獨立的判斷,卻直接按照行政違法做出處理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