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霞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
民族地區是我國脫貧攻堅戰中的重點治理地區,少數民族因其歷史文化、區域特質等特殊性造成貧困原因的復雜性。我國為了加快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脫貧步伐,相繼出臺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扶貧規劃,過去幾年內,我國少數民族的扶貧組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廣西、云南、貴州等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地方和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貧困人口已經大幅下降。但隨著我國扶貧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少數民族的扶貧機制的缺點也暴露了出來,在扶貧的最后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繁重,形勢嚴峻,還需進一步加快扶貧步伐和扶貧質量,這就需要將法律政策作為民族地區扶貧的有力保障。
我國很多民族地區海拔較高,由于地形因素導致交通條件較差,生產農作物局限性加大,再加上地廣人稀,生產物資、生活用品等運輸不便。當地居民還是傳統的務農,就業方式單一,致富門道匱乏,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如果家長外出務工,回家不方便,導致出現家中只有老人與孩子的情況,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有些少數民族居住地方過于偏遠,雖然國家給予了一定的搬遷補貼,但是補貼資金有限,民族地區搬遷需要消耗大量的財力和物力,搬遷戶只能承擔上沉重的搬遷壓力,貸款購房,背上沉重的負載,并且由于搬遷失去了原有的熟悉的環境,來到了陌生的地點,很難融入新的生活集體,對就業、生活等的正常進行都有影響。
相對之下少數民族地區學校資源環境建設差,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并且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時間較晚,接受教育的時間較短,民族地區的人均知識水平較低,缺乏必要的知識技能,難以在激烈的工作競爭壓力下找到好工作,還不能享受國家的技術專項扶貧補貼。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缺乏脫貧理念[1],甚至有不想脫貧的思想,導致難以摘取貧困的帽子。
首先由于民族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問題,扶貧工作可能出現實際效果與預期不符的情形,導致精準扶貧工作不持久,再加上民族地區扶貧工作者工作壓力太大,難以在地廣人稀的地理環境中進行長期工作,工作人員積極性較差,有半途而廢的情況,扶貧工作難以按照預計的情況進行。其次,民族地區扶貧單位現代化建設程度較差,民族地區扶貧工作人員更需要依靠網絡處理扶貧工作相關事項,快捷方便地了解扶貧對象的需求,對貧困對象信息進行跟蹤,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效率,民族地區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有待提高。
采用法制思維推動扶貧工作的正常進行,能增強扶貧工作的法制觀念,增強扶貧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保證法律底線不被破壞,依照法律內容規范進行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推進扶貧工作中各項方面的進程,將扶貧工作放在了戰略性的地位,讓各地區的扶貧工作單位樹立起法律的標桿[2],自覺推動工作進度。
為了保證每位貧困戶得到切實的扶貧幫助,法律法規制定了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考核制度,建立起一個規范的、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考察體系,還建立了階段性和最終的扶貧目標,量化了扶貧驗收標準,不同的民族地區要有不同的驗收標準,針對地區的不同進行個性化、針對性扶貧,提高了扶貧的效率。考核機制的建立還能對各地區的督扶貧工作的進展進行實時監控,看各個地區是否達到了標準。在具體實施上進行隨機抽查檢驗[3],一方面,不斷發現扶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對其及時進行調整改善;另一方面,對民族地區的扶貧經驗進行總結,選拔脫貧工作的典范單位,為其他地區的扶貧工作作參考、做借鑒,有利于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
法律法規完善了反腐機制,加大了對貪污的監控力度和懲罰力度,在鞏固民族地區的精準脫貧工作時,反腐機制為精準脫貧的資金的有效落實提供了保障。預防腐敗的工作已經大有成效。我國的反腐敗工作還引進了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實現監督管理工作的規范性和全面性,一旦發現觸犯相關規律的工作人員必須嚴加懲治,給廣大的扶貧工作人員敲響警鐘[4],有效減少私人挪用的現象,讓他們更加堅定地進行扶貧工作,確保政府撥款的資金落實到位,更加公開透明的展開扶貧工作。
精準扶貧工作具有政治性和戰略性,用強制的法律手段可以規范扶貧主體的行為和地位,對扶貧主體的義務進行了規定,讓社會接受扶貧的民族地區人員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引導民族地區的貧困戶進行勞動,樹立勞動致富的理念,教導他們要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接受政府的饋贈來生活。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精準扶貧工作部門的社會地位提高了,精準扶貧工作是一項辛苦的、重要的工作,是為國家大事辛勤操勞,為社會奉獻了自身的力量,應該得到應有的尊敬和權利,增強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讓工作人員樹立起崇高的社會責任感,主動進行脫貧工作,使得民族地區精準脫貧效益最大化。
如果貧困群體的權益受到損害,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為自己申訴,保證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民族地區貧困人員應樹立起法律意識,了解相關的法律規定,知曉自身的權利,學會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己。民族貧困人員在學法用法的同時能增強對法律的信任,為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工作奠定良好的民眾基礎,在社會上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促進精準脫貧工作健康發展。
民族地區的整體脫貧是我國脫貧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民族地區的脫貧工作應該堅持健康脫貧的工作理念,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以法律法規為強有力的保障,將精準脫貧納入法制化軌道,將扶貧理論和法制理論結合起來,讓廣大扶貧工作人員積極投身于精準扶貧的工作中去,落實脫貧工作的各項環節,加快我國全面脫貧工作的腳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