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晴
重慶市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環境保護法》第五條具體規定了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可見,立法機關目前對于環境損害應承擔相應責任這一擔責原則的肯定,并從國家立法層面對其進行確認。環境保護的損害擔責原則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原則,有其特殊性。民法意義上的侵權主要是對于民事主體人身權利及財產權利的侵犯,而就環境保護的損害擔責原則而言,主要指任何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即其損害具有兩種形式,既包括對于由環境破壞而導致的人身權或財產權的損害,也包括環境本身的損害,因此對于環境損害的責任承擔問題并不能完全在民事《侵權責任法》當中找到依據,這也為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提出了單獨規定有關環境損害責任承擔的要求。
環境保護的損害擔責原則的確立對于我國糾正相關的環境損害問題,提供了實體法上的依據與參考,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分析損害擔責原則的正當性,聯系《侵權責任法》中對相關環境污染構成及環境保護責任承擔的實體法規定進行綜合分析與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損害擔責原則是環境保護法當中的一項重要原則,是2014年《環境保護法》修改所新增加的一項基本原則。從國家新規定損害擔責原則也可以看出目前隨著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的惡化,社會各主體對環境破壞所造成的影響亟待解決。損害擔責原則早在1972年就已通過國際協議的方式提出,國際社會對于環境破壞主體的責任承擔問題早已進行深入探討并試圖提出相關解決方案,這也為損害擔責原則的確立提供了一定的追溯淵源。從國內來看,我國1979年《環境保護法(試行)》雖沒有明確以立法形式確立損害擔責原則的基本原則地位,但已在第6條規定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1989年《環境保護法》的正式出臺對“誰污染誰治理”等原則做了進一步闡釋,該規定也可以看作是損害擔責原則的重要依據之一。
損害擔責原則的規定不僅對環境污染主體所應承擔的后果進行規定,從而減少法律爭議;同時也體現出國家對于環境破壞責任承擔從立法層面加以規制,以強行法的概念促使相關責任人承擔有關責任,以明確責任的分擔并起到警示社會、提醒人們保護環境的作用。
在實踐中,當環境受到污染或生態受到破壞所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從而損害他人利益,影響社會的正常運行的侵害事實,對這種事實狀態稱之為“環境損害”。由此可見,環境損害包括了因環境問題導致的人身權、財產權的損害,又包括了對生態環境的損害。①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條的規定可見,《侵權責任法》中侵權民事主體所侵害的權利主要是被侵權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及財產權利。《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具體規定了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從民法對于《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傳統民法“損害”主要指對于民事主體人身權利及財產權利的損害,對環境的損害規定尚不完善,同時在“擔責”方面,也主要是對于民事主體的責任承擔方式,對于較為抽象的環境而言,則未規定相應的責任承擔方式。這也為目前環境保護法“損害擔責原則”具體的規定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經過上述的分析,侵權責任法主要是為保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和財產權而設立的一種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而環境保護法所確認的損害擔責原則除為保護因環境污染而遭受損害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以外,還有環境本身,即應解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綜上,環境法中的“損害擔責原則”與傳統民法中的侵權損害在內容方面有一定的聯系,但同時環境保護法中確立的損害擔責原則也有其特殊性,傳統民法的性質及調整范圍決定了不能夠由其固有的規定引致至環境保護領域中,而是需要在環境保護領域另行加以詳細的規制,從而更好地解決“損害”問題。
從“損害擔責原則”的起源來看,源于197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國際經濟與環境政策指導原則”中提出的“污染者付費原則”。二戰后,在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的強力刺激下,西方國家的經濟迅速復蘇,各種環境資源問題尤其是環境污染也逐步累積并最終以“公害”的形式表現出來。②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前期工農業對環境所施加的負面影響及社會建設對土地等資源的破壞,也導致中國的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目前,盡管第三產業崛起而仍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工業格局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也導致中國的綠色資源急劇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綠地破壞和植被的減少;人民對于環境保護的相關意識日漸淡薄等都是造成我國目前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損害擔責原則確立的重要依據。因此,“損害擔責原則”是中國伴隨著環境問題的逐步惡化而提出的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也是“污染者付費原則”在國內演進的產物。③同時損害擔責原則在宏觀上也為環境損害主體承擔相應的責任樹立起一個基本框架,為建立完善的環境擔責機制提供正當性來源。
現行民法侵權責任方面對于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損害行為的要件及責任承擔等規定并不完善,為了使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人及導致生態破壞的行為人能夠依照法律承擔相應的責任,確立“損害擔責原則”。《侵權責任法》缺失了對生態破壞導致的人身權、財產權損害擔責的規定,《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從此條文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都是環境侵權中的具體行為,而在《侵權責任法》第八章關于法律責任的規定中,則只規定了環境污染的法律責任,缺少了對于生態破壞的法律責任。④可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兩種不同的行為,但傳統民法卻只規定了其中一項內容,這也為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定更為詳細的“損害行為及責任”提供了正當性。
確立損害擔責原則,通過法律的強制力規定對環境侵權行為構成及責任承擔進行詳細規定,對于解決我國目前環境問題,改善環境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1.有利于提高公民對保護環境重要性的意識,自上而下帶動社會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減少環境侵害問題的發生。
2.能夠在一定程度遏制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行為的發生,讓污染者承擔恢復環境、修復受損生態或支付上述費用的責任,在社會起到警示作用,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主動舉報破壞環境生態的非法行為,倡導保護環境的優良作風。
3.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要求相一致,有利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構建,從而實現社會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實行排污時候或者征收污染稅制度、實行廢棄物品再生利用和回收制度、實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補償費或稅制度、建立環境保護的共同負擔制度、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⑤
2.制定詳細合理的責任承擔機制,包括侵害行為類型、責任承擔方式等,從而在損害擔責原則的宏觀指導下,形成科學完備的配套措施,更好地解決環境損害問題。
3.未來的立法方向除關于與“損害擔責原則”本身所體現的責任承擔方式等內容以外,也應當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以與主體平等這一基本理念相契合,使法律更加人性化。
4.借鑒國外的優良經驗,吸取國外環境治理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積極參與并主導系列環境國際會議的召開與舉行,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立生態環境一體化體系,呼吁各國共同注重對環境問題的治理與保護;堅決遵守相關的國際條約,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我國《環境保護法》確立“損害擔責原則”,要求任何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一原則的確立彌補了環境保護法中對于環境破壞行為及責任承擔方面規定的空白,也是對傳統《侵權責任法》不全面規定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因此,“損害擔責原則”有其充分的正當性。同時我也們也應當看到當前規定方面仍存在的一些不足,因此如何完善相應的法律規定,促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落地,仍是我們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 注 釋 ]
①尤婷.環境保護損害擔責原則的制度化.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8.8.
②王江.環境法“損害擔責原則”的解讀與反思.法學評論(雙月刊),2008.3.
③王江.環境法“損害擔責原則”的解讀與反思.法學評論(雙月刊),2008.3.
④尤婷.環境保護損害擔責原則的制度化.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8.8.
⑤曹明德,主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