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琦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目前,初中學段法治教育引起黨和國家以及全社會的關注,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在2016年聯合頒發《青少年法治大綱》,并要求各的層教育機構的嚴格執行,學校在初中的課程中也開設法治教育主題,某些學科也滲透法治教育。家長也開始有意識地加強法治教育。為了更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的法治素養,家庭和學校逐漸重視起兩者合作進行法治教育。因此,為提升初中生法治素養,應加強家校合作下初中生法治教育的途徑的研究。
法治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合作和支持,然而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是直接影響法治教育的成果,所以家校合作在整個教育系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我們要與時俱進,把網絡應用到法治教育中。搭建網絡溝通平臺,它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拓寬視野、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的更廣闊的空間,以促進教師與家長共同提升初中生的法治素養。
我們發現中國傳統的家校關系是:學校把家長當作自己的學生,讓其接受教育,而不是合作伙伴,共同提出建議,疏于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家長則是把孩子交給學校,經常說著:“孩子交給你,你隨便打隨便罵”,過于給學校壓力,忽視自己的責任等等錯誤的思想。并且現在開展的家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校的硬性要求,暴露出學校和家庭雙向交流合作缺少的問題,也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如:家長都把孩子托付給教師,無形中也會導致教師壓力增大,有的教師就會承受不住心理壓力對學生體罰、惡語相向,無形中打擊到學生的自尊心,導致學生叛逆心理,在學校無所事事不學無術,最終有可能走向違法道路。家長又看中的成績,用棒棍低下出孝子的說法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家長的失責已經讓孩子失去對他們的信任,學生可能尋找與自己類似情況的同學,形成小團伙,進行暴力行為,導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為改變這個惡性循環,學校和家庭可以在校園網構建一個溝通平臺,例如微信群,我們無須等到家長會才能反映學生的情況和心理變化。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學生(孩子)在學校或在家的心理情況,可以防患未然,把犯罪的種子扼殺在搖籃里。
互聯網的產生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現如今,越來越多教育學者也都研究把網絡應用到教育教學中。作為互聯網的產物——博客,也逐漸我們所熟悉,掌握并使用,博客的優點可概括為迅捷、共享、平等。班主任開通班級博客,將家長視作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其下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的家長可能在法律領域有所建樹,所以班主任建立一個“班級博客”讓教師與家長能夠有所溝通,也為家校對提升初中生素養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解決家長由于自身法治素養低下而束手無策,甚至暴力對待的教育方式或教師法治專業能力不足導致法律知識匱乏的教學,提升家校合作的能力,所以說“班級博客”作為聯系家長和學校的一個法治教育途徑,且在未來還會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學校設計多種多樣的家長手冊,免費發送、每個家長人手一份,手冊上必須包含以下內容:“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考試焦慮的癥狀及其消除辦法、分析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其家長法治教育方式、導致少年自殺、逃學及輟學的原因及對策、基礎的法律知識、如何幫助孩子提升法治素養”,[1]并在最后附上學校和家長的聯系電話,使家長與學校之間隨時可進行電話聯系,定期通知召開法治家長會,交流學生(孩子)的近期情況,指導家長及時督促改正青少年的不良行為,預防產生違法行為;家長學法的組織活動以提高家長的法治素養,讓家長掌握基本的法律相關知識,提高家長法治教育能力和知識,在生活中樹立遵紀守法的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
家長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法治教育作為“學校、家庭的法治教育模式的重要環節,應當用知法懂法好家長這一法治“活”教材,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根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要求:“首先,積極引導家長重視家庭文化和家庭美德的建設,提高家長法治素養,使家長成為子女學法、守法、用法的榜樣。其次,要完善家庭和學校合作方式大力推廣家庭法治教育和學校法治教育的成功經驗”。[2]主要可以采取以下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只有親身經歷的事情,才能記憶深刻,所以我們要經場舉辦豐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動,例如:組建“法治小組”,即專業法治教師和家長結成互幫互助小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共同學習,普及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法律常識;關心失足少年,開展“法治幫教家庭”活動,將普法宣傳與親情幫教相結合,通過走訪失足初中生,分析其原因,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引導其樹立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學習法律、尊重法律、運用法律、維護法律。這不僅提高了家長的法治素養也讓他們學會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能夠有度。
互聯網的運用進一步擴展家校互動平臺。網絡功能的逐漸強大——網絡視頻也引入教學,為法治教育開辟新天地。學校為了提升家長的法治素養,應定期組織家長進入學校進行學習,采取視頻播放的教學途徑,生動、形象地把初中生已經發生的惡劣事件播放出來,給予家長警示。聽來的事永遠沒有看到的讓人更加印象深刻,只有讓家長真正意識到孩子缺乏法治素養會造成什么后果,他們才會真正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會與學校合作并提升自己的法治素養,給予孩子良好的法治學習氛圍。
青春期的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夸贊,開展優秀家長法治素養評選活動,可以滿足孩子的小小自尊心。因為自己的家長的到這個稱號的時候,別的同學一定會用羨慕的眼光來看待你,也會說你的家長多厲害。而我們正好可以通過這個活動讓孩子學習法治素養,達到學習法治知識的熱潮。優秀法治素養家長評選活動,能充分發揮家長身教重于言教的榜樣力量和家庭教育支柱的作用讓家長把關注點放到孩子的法治教育方面,促進法治教育活動的開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和家長共同學習法治知識,提升法治素養。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中提到:“初中生只有在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情況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發展,就是要有兩個教育者,即學校和家庭,這兩個教育者不僅要一致行動,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互相彌補不足”。[3]也就是說,在法治教育中,為了學生的法治素養提高,家庭和學校必須聯合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法治教育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實現青少年的法治素養的提升。
近些年家庭教育在我國逐步受到重視,為響應十九大提出的法治教育政策,許多學校紛紛為家長開辦了家庭課堂,為家長提供法治教育宣傳和學習的途徑,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他們孩子初中時段的成長道路;間接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減少在初中生叛逆期容易發生的危機。家庭課堂不是給家長安排幾個課時硬性學習,而應切根據每位家長的實際情況和興趣,讓家長真正參與有關法律知識問題的討論,以他們自身經歷和實際生活中出現的有關法治問題作為討論的素材,例如,單親家庭的孩子缺乏親情,有可能心理孤僻、扭曲導致暴力行為,課程就應設立如何讓家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家庭課堂可以是各類形式,我們也利用家長課堂的機會,召集懂得法律的家長志愿者對教師進行法治培訓,以使教師更好的進行法治教育教學活動,從而真正成為學校的強大輔助教育力量,讓初中生在生活中得到無時無刻的法治熏陶。
《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對家長委員會的工作職責作了明確規定:“為有效履行家委會的職責,必須進一步完善家長和學校的法治素養,從而提升初中生法治素養”。[4]一是積極推進現代學校法治制度建設,保障家長委員會有效參與學校重要的決策管理。二是要完善評價機制,讓家長能夠建議教師法治教育不足,提出意見確保家長委員會有效運行。三是不斷完善家長委員會的法治教育工作機制,不斷探索、創新學校家長委員會的法治活動形式,讓家長和初中生親自關系更加親密,避免親自關系疏遠而導致的一系列惡劣影響。
“我們所說的家校合作應該是以學校作為主導力量,家長積極地參與其中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目前,在法治教育中,家校合作還處在即時的階段上,屬于‘救火’而非‘防火’式。”[5]合作往往是為已發生的事件做出解決措施,少有學校能夠有意識地把提升法治素養的家校合作納入學校制度、寫入教師的考核體系中。這有較大的隨意性,導致家長和教師不能相互溝通、相互監督,導致各自對本身的法治素養沒有充分認識。所以,我們要將家校法治教育合作納入教師考核體系,包括在每一學期定期上交家校合作下法治教育成果總結和家校合作下法治教育活動心得等,以此來貫徹落實合作下提升初中生法治素養。
對于初中生來說,法治教育可以使他們更加全面的發展;法治素養的提升需要學校、家庭共同努力,不斷尋找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為初中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空間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