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喆
中共大慶市委黨校,黑龍江 大慶 163000
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進行第三十七次學習時指出: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當代中國之所以要堅持將二者相結合實際上有著十分深刻的原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
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存在著諸多將法與德放在同等位置上的治國思想,無論是孔子提出“寬猛相濟”,還是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亦或是董仲舒強調的“陽為德,陰為刑”都反映了法治與德治的結合。縱觀我國古代歷史不難發現,國泰民安的盛世之治大多都是采取法德并濟的治國手段。比如唐朝時期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重視法德結合的君主。法律方面,他在位期間下詔制定了《永徽律疏》,這部法典在唐朝的社會治理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一部法典,它堅持的原則就是“禮法合一”,也就是德與法的統一。在完備的法律制度下,唐太宗注重道德教化,強調先教化而后刑罰,所以在他的統治之下,唐初出現了政治清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
目前,中國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階段,必須在重視法治的同時,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法律不可能是事無巨細的,這是由法自身的屬性所決定的,它不可能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問題,有的領域盡管有了相應的法律,但問題還是會層出不窮。最鮮活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國的反腐敗工作。西方有一句名言:“資本為了100%的利潤,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而腐敗的領導干部通過違法行為能獲得的利潤率又豈止于此。因此,更要將法治與德治同步融入到反腐倡廉工作當中。如果只講法治不講德治難免會產生過于生硬的結果,甚至會讓部分黨員干部無法從思想層面真正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如果只講德治不講法治又不能充分震懾和懲戒腐敗行為。如今我們強調反腐敗工作至少要設置四道防線:理想信念、道德、制度規章和法律。實際上“不能腐”的防線主要靠制度規章來筑牢,“不敢腐”則基于法律的威懾力來實現,而“不想腐”這一目標則是要靠我們通過道德教育,讓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來實現。所以當下我國的社會現實告訴我們建設法治中國要立足國情,重視加法律規范和強道德引導,使二者共同發揮作用。
在中國七十載的發展道路上,我們逐步實現了由“法制”向“法治”的過度,然而這條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經歷的艱辛超乎想象。可以說從五四憲法的誕生,到“依法治國”在十五大上被確定為基本方略,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我們不斷積極推進法治建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十八屆四中全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反觀這條我們必須堅持的唯一的、必行的道路,其內在要求恰恰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也就是說它作為一種內在的、固有的元素,是一條合理的,且必須得到遵循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法律法規要樹立鮮明道德導向……立法、執法、司法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從習總書記的這段話當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制定還是實施法律法規,都應體現道德的精神內涵和行為要求,使法治的各個關節當中都能夠同時體現出一種道德層面的關懷。法律的制定過程當中一定要表現出充分的道德基礎,必須把道德要求納入法治建設,讓人民真正感受到道德對法治的約束力,只有這樣的法律才能夠順應實際生活的要求,讓人民群眾從內心信仰法律,遵守法律。只有這樣,法律才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提高全體公民的道德品質、道德素養、道德水平。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社會上一部特殊而關鍵的群體,那就是領導干部,因為領導干部在社會上對于人民群眾來講實際上起到很強的示范作用,如果領導干部的道德出現了問題,那么對于政府的公信力將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所以,領導干部群體是非常重要的。要推進領導干部學習法律的系統化和制度化。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建設法治中國路上的兩盞明燈,只有它們照亮彼此,才能在社會生活中也在人們心頭相映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