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全
廣西東博律師事務所,廣西 南寧 530031
在繁華喧囂的城市里,五花八門的商業廣告鋪天蓋地,在這些種類繁多的商業廣告中,醫療服務行業的廣告是比較搶眼的。
還有許多轉型投資到房地產、金融股市、高新技術開發等高端產業領域的成功創業者,其前身就是從事醫療服務業的,助推其投資轉型、華麗轉身的原始資本積累就來自于醫療服務業。
有多家民營醫院已經上市了,成為新時代股市的弄潮兒。
以上所列舉的種種情形,似乎可以推定,我國醫療服務業已經走上商業化道路,醫療服務業靠商業運營來生存、靠追求效益最大化來發展壯大已是不爭的事實。
那么,不管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它所提供的醫療服務是否適合走上商業化的道路呢?本文試從法律角度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探討性意見。
首先,醫療服務商業化不符合《合同法》有關合同主體平等、意思表示自愿的規定。
從合同當事人法律地位和合同意思表示的角度看,醫患雙方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面,從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上看,普通患者都不可能與醫院相抗衡,所以,患者明顯處于弱者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醫療技術和信息完全由醫院方掌握,絕大多數患者在醫療技術和信息方面一無所知,因為醫療技術和信息掌握的不對等,患者處于完全被動的弱者地位。正因為醫患雙方在地位上不平等、在醫療信息上不對等,導致醫療服務合同雙方的主體地位完全不平等。
正因為醫患雙方的地位不平等,信息掌握不對稱,醫患雙方不可能就治療、用藥、付費、效果、違約責任等問題進行友好平等協商,更不可能達成合意,而整個醫療服務過程基本是以醫院的單方意思表示為準。
《合同法》第三條規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以上這些狀況,顯然與合同法的此項規定相違背的。
其次,醫療服務商業化也不符合《合同法》第五條“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
醫患雙方的權利是無法根據公平的原則來分配的,雙方的權利是不對等的。患者一旦接受了醫療服務,醫方幾乎掌握了全部的權利,患者的權利極為有限。
再次,醫療服務商業化也很難遵守合同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法》第六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因為醫患雙方的地位不平等,權利和義務不對稱,所以,合同法的這條規定對醫療服務基本沒有約束力。
許多醫院為了提高收費標準、爭取更多病人、實現效益最大化,不惜舉債改善醫療硬件、增添高新技術設備。最后,為了償還債務、實現效益,不得不拼命在增加收入方面下功夫,最終把這些投資轉嫁到患者身上。
以前決定醫院聲譽的關鍵因素是有名望的醫生和高超的醫術,現在則變成高級的設備和豪華的環境。醫療服務業從醫術至上向設備至上轉化,直接導致決定醫院命運的不是醫術人才而是設備操控手。
在效益最大化的驅動下,醫方很難在患者面前遵守誠實信用的原則,于就催生了五花八門的過度治療、過度檢查檢驗、過度用藥的現象,給患者增加了無謂的負擔。
第四,醫療服務業也無法遵守合同法有關合同目的實現的規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四)款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這一規定明確了合同一方當事人的行為導致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即構成根本違約。
按照人們的習慣性思維,醫院是專門治病的,而患者去醫院就診的目的就是治好病。乍一看,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似乎就是治好病。其實不然,“治病”與“治好病”是兩個具有本質區別的概念:“治病”側重于過程,這是醫院方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醫院方只管提供服務,不管結果如何,服務費用照收不誤;“治好病”側重于結果,這是患者付費后希望得到的結果。
從醫患雙方所期望的目標上看,雙方無法在合同目的上形成合意,也就是說,醫療服務合同沒有共同一致的合同目的。
既然醫療服務商業化、市場化了,那么各類醫療機構就成為市場主體了。從法律角度看,所有市場主體都應該接受工商行政監管部門的監管,患者作為服務行業的消費者,理應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恪守社會公德,誠信經營,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得設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不得強制交易。”作為普通的市場主體,工商行政監管部門會對他們的經營行為進行有效監管,尤其是接到消費者投訴后,會及時調查處理。
因為醫療服務不受此法約束,所以,醫患雙方不能在公平、合理的條件下進行交易,強制交易在所難免。有些患者只是得了個普通感冒,去醫院就診卻要接受十幾項、甚至數十項化驗檢查,這些要價不菲的化驗、檢查費用當然是由患者買單。
患者一旦進了醫院,無論小病大病,都沒有公平討價還價的機會和余地,因為醫生提示患者接受的每一項檢查、檢驗、手術和用藥,都有可能以健康和生命威脅為前提,患者為了健康和保命,不管是真是假,都無法拒絕,即使傾家蕩產也在所不辭。
有些醫院為了營業額的飆升,醫院有意暗示、縱容醫生誤導患者,讓患者小病大治,多付費用。以婦產醫院為例,孕婦就診十有八九要剖腹、住院的,理由很簡單,如果順產不住院,一個孕婦的治療費用大約在一千元以下;如果剖腹、住院,總費用則近萬元甚至超萬元。
所以,醫療服務行業很難實現公平、合理交易,也很難避免強制交易。在患者權益受損害的時候,基本上是投訴無門的。這也許是醫患糾紛事故多發的主要原因。
醫療服務走上商業化道路需要面對的另一個法律問題是醫患糾紛該適用哪些法律法規?如果是純粹的商業服務合同糾紛,起碼要適用合同法、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法等法律法規。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一條規定“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如果醫患糾紛適用這條法律,患者的許多權益可以得到保護。
但是,在所有的醫患糾紛案件中,幾乎都不適用合同法、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僅僅適用侵權法。而且適用侵權法的前提是先判斷、認定醫方是否構成侵權。而判斷、認定醫方是否構成侵權的權威機構不是人民法院,而是由醫生、醫學專家組成的醫學會。在醫患糾紛案中,醫生、醫學專家同時扮演了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雙重角色。因此,現階段人民群眾對醫患糾紛案件的判決結果的滿意度是很低的。
以上探討性意見,反映出醫院這個市場主體的特殊性,它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大肆營利,享受市場主體的全部權利,但又不受到市場法則的規制和約束,這與構建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是格格不入的,應該進一步改革、調整醫療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