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珊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27
離婚協議是由登記離婚前擬定好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雙方要登記離婚就要遞交離婚時的財產劃分、子女撫養等方面的協議至民政局。雙方簽署離婚協議如果其中一方不想離婚并拒絕離婚登記,那么另一方就可以通過法律走訴訟的方式。這種訴訟過程,雙方之前制定的協議則稱為訴前離婚協議。
對于離婚協議分法律效力并未在《婚姻法》中做出說明,然而司法解釋中對此則有相關規定,比如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解釋二》)第5條的第1款和第2款中就有明確涉及。第1款中有兩類協議:(1)離婚協議中與財產劃分有關的協議;(2)因為離婚而劃分財產的協議。第一個是在離婚登記前就已完成,而至于其生效到底在登記前還是后并沒有相關法律法規依據。第二個在離婚時就可以看做是和離婚登記共同生效、共同完成的,所以雙方產生的法律約束力指的是離婚后的作用。然而,假如綜合第二條款看來,能夠明確的是,離婚協議對于雙方產生的法律效力是在離婚后。所以,第二款的應用條款的使用范圍為“遵循法律財產劃分協議”。根據約定劃分財產應該是發生在離婚后。
協議離婚以后,如果其中一方再婚,那么就會以再婚為法律約定。所以,協議離婚后就算發現其中有不足的地方,在實際司法程序中通常不會認為離婚無效或者允許放棄離婚。那么在協議離婚以后,離婚協議中的財產劃分條款能否進行變更或者撤銷呢?
案例1:夏某和沈某是夫妻,雙方于2003年10月28日登記離婚。雙方在離婚協議中約定,沈某于婚前購買的一套房產分給夏某,離婚后夏某先搬出了該房屋,離婚協議中的其他事項都按規定好的完成。后來因為沈某不想將這套房產過戶到夏某名下,夏某便在2005年4月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沈某遵守離婚協議中的規定,把房產過戶到其名下。沈某在一審中的辯論理由是:這套房產是沈某在婚前購買的私人財產,同時現在自己在經濟方面有一定的難處,并且其父母和孩子都住在該房屋,并沒有其他容身之處,最重要的是這套房產在2001年就因為貸款而抵押了出去,如果夏某執意要求得到這套房產,那么其涉及的貸款則由夏某完成。夏某不想承擔抵押債權,那么被告就可以撤銷這套房產贈與夏某的協議。
在這個案件中,司法實際的執行有很大的爭議。筆者認為,離婚協議中約定好的歸對方所有的財產應該生效,如果涉及到了債權問題,那么可以由當事人放棄其中共同的屬于自己財產部分,這和贈與有相同的地方。
離婚協議是由登記離婚前擬定好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雙方要登記離婚就要遞交離婚時的財產劃分、子女撫養等方面的協議至民政局。按照合同的相對理論,是否有效僅僅針對夫妻雙方。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離婚協議中將雙方或一方的財產劃分到子女身上的情況也很多。在離婚協議中涉及到的第三人的相關約定,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界都有不同的規定。
案例2:2006年3月,程某和黃某協議離婚。在離婚協議中明確表示,夫妻共同財產以登記在程某名下的183.07平米的房產過戶到兒子名下,其兒子已年滿18周歲。后來程某不想將房產過戶到其子名下。其子就離婚協議上的相關規定把夫妻二人共同告上法庭,要求父母將該套房產過戶到其名下。
離婚協議中的夫妻雙方或一方將財產分給子女,在法學界大部分人都指出這一行為屬于父母對子女的贈與,應該根據合同法中的有關規定執行。因此,如果沒有執行,那么贈與人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贈與。這個觀點還有待再考究。民法中的贈與行為是贈與人和被贈與人之間的協議。離婚協議中不管是一方的財產劃分到子女身上還是雙方的財產均歸子女所有,都是屬于夫妻的劃分財產行為,而不是屬于民法中的贈與行為。把財產劃分到子女身上的性質和離婚財產劃分協議相同。
財產劃分協議是附隨身份的法律行為,在法律效力上屬于離婚。就像前面所說的,一旦離婚行為起效,那么與之相隨的離婚協議也生效,對離婚雙方產生了一定約束力,其不能任意更改。因此,離婚的雙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把贈與行為沒有執行作為理由拒絕執行離婚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