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雨芯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00
(一)懸賞廣告的概念。懸賞廣告的概念一直是比較具有爭議的問題,史尚寬教授認為懸賞廣告是“以廣告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予報酬,因而廣告人對于完成該行為之人,負給付報酬義務”。徐國棟先生認為“懸賞廣告是廣告人以廣告申明對完成特定行為的人給予賞金的法律行為”。王澤鑒先生與史尚寬先生的觀點大致相同。鑒于筆者對懸賞廣告的理解,筆者更贊成史尚寬先生的觀點。因此,懸賞廣告必須以下構成要件,第一,懸賞廣告人必須有發出懸賞廣告的行為。第二,懸賞廣告中明確指出會支付一定的報酬。第三,懸賞廣告中如果廣告相對人完成了指定行為,廣告人就具有支付報酬的義務。第四,該懸賞廣告合法有效。
(二)懸賞廣告的特征,第一懸賞廣告是要式行為,第二懸賞廣告是向不特定的相對人做出的。第三懸賞廣告的標的就是完成廣告中特定行為。
由于我國立法上的缺陷,我國的民法沒有對懸賞廣告的性質作出明確的規定,學術界對該性質存在分歧,一般分為兩種學說。
第一種是合同說,該種學說認為懸賞廣告人廣告是一種合同。這種學說認為懸賞廣告是合同一方向不特定的相對人發出的要約,只要不特定的相對人完成了指定行為,就是做出了承諾,合同雙方就形成了合意,合同即告成立。但是如果認為懸賞廣告為合同、契約,存在很大缺陷。首先合同要求相對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若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完成了懸賞廣告的指定行為,本該獲得報酬卻不能獲得,這與合同的平等原則相背。其次如果懸賞廣告為合同,廣告人就享有撤銷權,廣告人可以借此逃避支付報酬的義務。再次,要成立一個合同,合同雙方需要達成合意。如果合同雙方未達成合意,合同則不成立。懸賞廣告的廣告人可以以此主張合同未成立,拒不支付報酬。這違背了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第二種是單方允諾說。該種學說為民法的通說觀點。王澤鑒等學者就支持這種觀點,該種學說只要行為人完成了行為,則懸賞廣告人就負有支付報酬的義務,不需要行為人做出意思表示,行為人也具有報酬請求權。這樣就算行為人不知道懸賞廣告的存在或者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也有請求支付報酬的權利。廣告人也不能因為撤銷了懸賞廣告而拒絕支付報酬。但是單方允諾說也具有很多缺陷。
(—)由于把懸賞廣告歸于單方允諾,在法律編撰上,不知道應把懸賞廣告放入債法篇還是歸于其他體系,可能不利于構建嚴密的民法理論體系。
(二)懸賞廣告其實具有很強的合同性質,如果不顧法律基本理論把懸賞廣告歸于單方允諾,可能造成其他法律基本理論界定的混亂。
拾得人是否具有請求權這個問題,首先應考慮懸賞廣告是否是合法有效的。在眾多對于懸賞廣告糾紛的判決中應當認定懸賞廣告是合法有效的。
有些學者認為懸賞廣告有乘人之危的嫌疑。首先從意思表示上來說,懸賞廣告人在遺失物品后或者有某種要求時而發出的,肯定是希望懸賞廣告產生一定的效果,懸賞廣告人在做出發布懸賞廣告的意思表示的時候肯定是真實且自由的,其次,乘人之危的合同是對合同相對人不利的,是不公平的合同。然而,懸賞廣告人是發布懸賞廣告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更小的損失來使更大的利益得以恢復。這對懸賞廣告人來說是有利的。懸賞廣告是遺失物品的人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但是也不能認定為乘人之危,而且發布懸賞廣告,給付酬金是懸賞廣告人自己造成的結果。
有些學者認為懸賞廣告違背合同法中等價有償的原則。懸賞廣告廣告通過支付賞金來避免更大的損失,而懸賞廣告相對人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這其實是具有對價給付意義的。懸賞廣告拒絕支付報酬難道不是違背了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嗎?并且從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的方面來看,承認懸賞廣告的合法性也有利于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現。
綜上所述,懸賞廣告應該被認定為是有效的合法的。所以在行為人完成了懸賞廣告的指定行為后應該具有報酬請求權。在懸賞廣告人拒絕給付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同時應該對請求權人的權利進行限制,即懸賞廣告人如果不履行支付報酬的義務,相對人也不能履行抗辯權,留置遺失物,這是侵害財產所有權人的所有權的行為,不應受到法律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