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勤高
我的家鄉荊州地處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上,這里一馬平川、沃野千里,萬頃碧波、鱗光閃閃,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和漁業生產資料集散中心地。當年,我在位于繁華中山路上的沙市漁需物資經理部工作,這是一個曾活躍在荊州商壇并展現出絢麗風采的先進集體。多年來,我們這個集體在開展文明經商、優良服務于漁業水產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更令人難忘、值得稱贊的是,我們用講究經商誠信和增進民族團結之準則架起了郵路“鄂滇橋梁”,譜寫出一曲“悠悠民族兄弟情,個個郵包遂心愿”的頌歌。
1972年初冬的一天,“東方紅35號”輪船滿載旅客溯江而上,途經沙市因霧暫靠二碼頭停泊,有部分乘客欲下船一睹沙市繁華街市風采。只見十幾個身穿少數民族服裝的中青年人漫步于中山路上,他們逛了幾家百貨、紡織、五金、副食商店后,來到漁需部。當他們看到這里品種齊全、優質、先進的漁具時,高興地買了幾條輕柔細軟的機制漁網,并向營業員談到,他們是云南省麗江地區農民代表團,已到山西昔陽大寨參觀學習完畢,正在返家途中。又說,他們那里雖然氣候溫和、山清水秀,但是交通不便利,漁業生產工具很落后,幾乎看不到現代化的漁具,這幾條機制漁網買回家后,如果適用、效果好,希望能長期與我們漁需部建立起郵購業務。營業員們熱情地說:“萍水相逢是緣分,你們的心愿就是我們應盡的職責,歡迎,歡迎!”
這十多位云南傈僳族、獨龍族、納西族、怒族漁民回到家鄉,經過操網捕魚后,大伙都紛紛贊揚我們的漁網質優價廉、操作方便。這樣便從中甸、貢山、德欽、維西、麗江等地,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漁民紛紛到自家附近的鄉村郵政所匯款到我們漁需部,購買各種漁具。
為了滿足遠方少數民族顧客的心愿,我部主任共產黨員陳懷福與全體職工進行溝通,最終達成共識:增進民族團結,務須從平凡點滴小事做起,涓流雖小匯滄海。對外地民族顧客求購的郵寄商品都本著微利,不收手續費,包裹布料不計價的三條規定,盡力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漁業生產,并且將它作為一項有益于民族團結的政治任務去完成好。
上世紀70年代初的那一次偶然相逢,促成了沙市漁需部積極為云南邊陲少數民族漁民們開展郵寄漁具的小浪潮。沙市漁需部譜寫出“鄂滇橋梁若毗鄰,條條郵路通村莊,源源漁具寄深情,貨真價實稱眾心”的佳話。
在開展30年郵寄漁具服務的生涯里,沙市漁需部的職工更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講究誠信服務的良好商風一直傳承下來。我部先后為云南邊陲近十個縣、黑龍江省虎林縣和長江源頭虎跳峽千余名少數民族漁民辦理郵寄包裹3600余個,商品金額達22萬多元。值得一提的是,沙市郵寄出的漁具郵包從未發生過一次差錯和遺失。沙市漁需部收到表揚、感謝信件50多封,這些信件共同表達出各地樸實漁民們的心聲:為知心、熱心的沙市漁需部和郵政一路通的默默奉獻叫好!我記得,最后一封信是2002年春收到的,當時我部剛完成企業改制,該信字里行間感情充沛,并欣喜談到建國后,他們中甸縣眾多民族鄉里的漁業生產和漁具市場都發生的滄桑巨變。
我部郵寄業務架起的“鄂滇橋梁”在30年中,商郵攜手共同運作,將“遂心郵包”安全運送到遠方千余名顧客手中,使當地漁業生產展現出“芝麻開花節節高”的新氣象。同時,30年“鄂滇橋梁”釋放出的熱心、貼心、誠心也成為云南邊陲少數民族顧客永恒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