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明
安徽公安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歸責,顧名思義,即為歸結責任。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我國侵權法的核心和精髓,決定著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舉證責任的負擔、免責條件、損害賠償的原則和方法等各方面[1],體現了國家對不同種類的民事侵權行為的基本態度。
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共同構成了侵權法的歸責原則體系。二者適用于不同種類的侵權行為,既實現了我國侵權法中“明確侵權責任”的基本功能,也符合當今世界范圍內侵權法的發展潮流。需要注意的是,過錯推定責任只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特殊形式,不是獨立的侵權行為歸責原則。而《民法通則》中確立的公平責任,《侵權責任法》也已修改,“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可見,公平責任只是基于民法上的公平原則產生的一種損害分擔方式,而非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可見,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的過錯作為歸責的依據,適用于一般侵權行為。
在理解過錯責任原則時,需要明晰以下幾點:
(一)過錯責任原則是一種主觀歸責原則,堅決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標準來確定侵權責任,即“有過錯方有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2]。行為人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是其應受法律非難的基礎。
(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行為人有無過錯直接決定著侵權責任的構成與否。至于受害人的過錯,不是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但影響著侵權責任的承擔。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受害人須證明行為人有過錯。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訴訟原則,受害人在侵權案件中承擔舉證責任,而行為人無須證明自己無過錯。
至于過錯推定責任,因行為人的過錯是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故屬于過錯責任原則,其特殊性在于過錯要件的的推定和舉證責任的倒置。《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2款規定,“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此,在該類侵權案件中,受害人對過錯要件無須舉證,法律推定行為人有過錯應承擔侵權責任。行為人若要免責,必須舉證自己無過錯。
適用過錯推定責任,需要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了若干具體適用情形,如動物園的動物致害責任(第81條)、堆放物倒塌致害責任(第88條)、林木折斷致害責任(第90條)等。
《侵權責任法》第7條規定,“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據此,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同于過錯責任原則,獨立地調整法律規定的特殊侵權行為。
在理解無過錯責任原則時,需要明晰以下幾點:
(一)無過錯責任原則不考慮侵權人的過錯,侵權責任的構成只需具備違法行為、損害事實以及因果關系,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在所不問。因此,無過錯責任原則脫離了主觀歸責,考量的都是客觀要件。
(二)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行為人的過錯受害人無須證明,行為人也不必舉證自己無過錯。在無過錯責任案件中,行為人無論有無過錯,都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顯然,這在舉證責任上有別于過錯責任原則(受害人舉證)和過錯推定責任(行為人舉證)。
(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法律允許抗辯事由和最高賠償限額等制度的存在。無過錯責任不是絕對責任,我國法律基于實質公平出臺相關制度,旨在合理平衡受害人與行為人之間的利益,避免過于苛責行為人。
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別于過錯責任原則,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只有在法律明確規定時方能適用。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了若干具體適用情形,如產品責任(第5章)、環境污染責任(第8章)、高度危險責任(第9章)等。
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作為我國侵權法的兩大歸責原則,既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一方面,二者共同構成了我國侵權法的歸責原則體系,邏輯嚴密地適用于不同的侵權行為,具有周延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二者又相互獨立、顯然不同。前者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歸責依據,后者不問行為人的過錯;前者普遍適用于侵權行為,后者要求法律有特別規定;前者要求受害人證明行為人的過錯,后者受害人無須舉證行為人有過錯;前者行為人證明自己無過錯即可免責,后者行為人不因舉證自己無過錯而免責。認真梳理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對我國侵權責任立法、司法、守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