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娜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27
2002年,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受理了一件關于“夫妻忠誠協議”要求賠償違約金的案件,此案件在我國首次發生。其判決該協議結果合法有效,被告依法賠償了原告30萬元人民幣。結果一出,就引起了法學界的關注。無論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對此事各執一詞,因此,至今都沒有辦法在夫妻忠誠協議中給出明確結果。鑒于此,本文根據以上事件為基礎,然后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我國《婚姻法》(第四條)就“忠誠”這一問題早已有明文的規定:“夫妻應當相互忠實,互相尊重”。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國最高人民法院認為一些條款已經不合時宜或者與當代的潮流趨勢相違背。所以,在婚姻法中的第三條進行了補充說明:“當事人僅以婚姻法第四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從《婚姻法》的若干問題解釋(三)的草案中可以看出法院是支持人們主張“忠誠協議”,但之后收集意見后對部分內容進行修改,提出了與原有方向截然相反的意見:“夫妻一方以婚前或婚后雙方所簽訂的相互忠實、違反予以賠償的財產性協議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到,此修改與之前的完全相反。
在法學界,一些學者認為夫妻忠誠協議效力是符合我國婚姻法的內容,它是在雙方自愿的前提下進行簽訂,因此,具有法律效力。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情況下,應該得到法律的支持和認可。然后,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這種協議是無效的,不應該得到法律的援助。因為,此協議并沒有在憲法權利方面考慮,人格權、隱私權等被侵犯。因此,他們認為此協議是無效的。
契約是雙方互相達成的約定和諾言。在沒有違反法律的情況下,當事人有義務履行自己的諾言。從婚姻法的相關規定來看,婚姻本身就是一種契約,約束雙方的行為,包括對對方要忠誠等等。除此之外,雙方有義務要履行自己對婚姻的責任。在履行責任和義務的前提下,可以說這種契約就具有了一定的自由性。那么對于忠誠協議來說,如果在不違背“忠誠”的前提下,雙方各自履行了自己的道德層面上的責任與義務,可以判定此協議具有自由契約性。
夫妻忠誠協議的目的是維持穩定的婚姻關系,在公平,自愿的條件下協商后簽訂的,其具體內容就是婚姻問題。從婚姻具有自由的契約性中可以看出,婚姻本身就是契約關系,從理論方面講,可以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約束。
應該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契約都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情況下,違反法律規定,影響社會風氣,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契約是不能被法律保護的;只有在合法的情況下的契約才會生效。
一是主體要適格。首先,只有合法的夫妻才能簽訂協議,法律才認可其婚姻效力,婚姻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也要有合法性。即未婚的情侶關系簽訂“忠誠協議”是不受法律約束和保護的。其次,具有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夫妻雙方會受法律保護。
二是相關協議應該以夫妻的實際想法為準。具體說來,協議應該是在夫妻雙方在和諧的氛圍下自行簽訂的,其內容和雙方的想法應該是一樣的,沒有逼迫、欺騙、誤解等現象。
三是協議有關內容應該不以觸犯法律的相關規定為準,不能對社會的共同利益以及其他人的利益造成侵害。這是保證協議有效性的基本原則。
本文對夫妻忠誠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和研究,首先提出了夫妻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問題,其次,在法律層面找了一些關于忠誠協議的理論依據。最后,對忠誠協議進行了一些探討,一是關于夫妻忠誠協議效力的爭議,二是忠誠協議的自由契約性;三是夫妻忠誠協議的有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