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鵬
北京東衛(天津)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457
“刷單炒信”,是指在網絡平臺上通過刷單方式炒作商家信用的行為,以虛擬交易、造假用戶評價等方式進行有目的性的誤解性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1]。刷單行為人主要包括電商經營者、刷單派送者、實際刷單人三類,采用偽造資金流、偽造資金流加偽造物流兩種方式,通常可以分為“正向刷單炒信”和“反向刷單炒信”,前者是商家自己或者通過他人刷單購買自己的商品并附上好評,以此提升銷售量和信譽,后者是指商家或通過他人刷單購買競爭對手的行為,被電商平臺核定為不正當競爭并給予信用降級、搜索降級等處罰的行為[2]。
電商領域中的信用評價體系是由網絡交易平臺所指定的用于評價網絡交易中的商品信息與賣家信譽的系統,為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提供了直觀的數字化依據,解決了傳統交易模式中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弊端,因此信用評價體系在電子商務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3]。電商商家魚龍混雜,電商平臺五花八門,“刷單炒信”的非法產業鏈在不斷壯大,且刷單行為簡單易操作,刷客們分工明確、收益巨大,刷單炒信利益鏈已經走向公司化、科技化、規模化,嚴重攪渾了網絡經濟。由于網絡營銷缺乏面對面交易,消費者處于信息弱勢地位。從有形產品到無形服務的網購平臺,從好評返現到掃碼點贊,“刷單炒信”逐漸演變為電商行業的“毒瘤”。商家不擇手段的競爭方式,濫用平臺的經營機制,雇傭水軍給自己“造勢”并打壓對手惡意差評的現象越來越多,好評如潮的背后很可能是對消費者的惡意威脅,水分不少。眾所周知,信譽口碑是商家的立身之本,虛假偽造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與此同時,刷單還成為網站、朋友圈、QQ、微博招聘兼職的主要工種,也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新型詐騙方式之一。“刷單炒信”,是互聯網經濟的竊賊,是不法商家以整個電商的未來做墊腳石為自己謀取利益的行為,毀壞了電商的誠信和契約精神。作為中國發展迅速的特色行業,電子商務行業需要全社會共同呵護。
對消費者而言,“刷單炒信”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未能真實準確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欺騙誤導消費者購買產品服務,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電子商務法》,因此工商管理或其他部門有權進行責令改正等行政處罰,并記入信用檔案公之于眾;對其他商家而言,這是違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非法牟利手段;對電商平臺經營者而言,這種違約行為嚴重違背《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盡管經濟法領域和民法領域的法律條文也對該行為作出相應規定,但仍有許多不完備的地方。電商平臺經營者的責任模糊使消費者權利救濟更為被動,非法利益的驅使下仍有商家鉆了空子。刷單炒信行為的不斷轉型升級,使行政法規對“刷單炒信”行為的制約捉襟見肘,懲處力度小、規制作用不明顯,不能有效遏制“修飾潤色”的刷單行為蔓延。在網絡失信事件高發的今天,重拳出擊懲治刷單炒信行為是現實的呼喚,出臺具有威懾力的刑法規制迫在眉睫,刑法規制的路徑成為現今亟需探究的話題。
從以往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刷單炒信”行為基本處于行政處罰的層面,尚未納入刑法規制范圍,違法成本相對較低,威懾力不足。因此,可以通過修改相關前置法,升級“刷單炒信”行為的違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相對應的虛假廣告罪、非法經營罪、破壞生產經營罪甚至是詐騙罪的構成要件。2017年,全國首例個人通過創建平臺組織會員刷單炒信的牟利獲罪案件在杭州余杭區人民法院公開宣判,刷單組織者以非法經營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數罪并罰后最終執行刑期五年九個月,并處罰金92萬元,“刷單入刑”打響了第一槍,進一步證明了刑法規制的可操作性,而刑法的對犯罪行為的法律效力自然不言而喻[4]。
“刷單炒信”是否構成犯罪,在我國尚未定論,而有的學者認為定罪于“非常經營罪”或者“破壞生產經營罪”太過牽強,因此在認定問題上眾說紛紜。從法教義學的角度來看,刷單炒信不適宜用非法經營罪來進行規制,這不但背離了該罪的規范保護目的,也將進一步惡化其“口袋罪名”的現狀。但“刷單炒信”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不僅侵權欺詐,還違約破壞網絡信用評價體系以及交易秩序,禁止這一行為迫在眉睫。虛假宣傳,情節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通過修正案的形式,有針對性地直接立法,將“刷單炒信”的行為作為新的違法類型進行規制,明確體現在法律條文中;或者借鑒國外立法規范和經驗,新增犯罪類型例如危害信用罪、危害網絡信息罪等罪名,落實刑法規制內容,刷單炒信的司法認定,體現出網絡時代刑法解釋論對能動性、回應性和功能性需求的增強,這也是法律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5]。
加深我國刑法的理論研究深度,更為科學的細化法律條例。清晰界定違法行為,明確刷單炒信不僅構成犯罪,而且是典型的法定犯,明確商家和電商平臺經營者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我國法律對電商平臺的責任規定很寬泛,增加了消費者權利救濟的難度。因此,嚴格規范商家經營行為的同時,提出平臺的檢查監控義務和相對應的連帶責任,增設“刷單炒信”罪的制度設計,解決電商平臺經營者的角色爭議問題。同時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完善救濟途徑,在參照現有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具體規定消費者權利救濟的承擔比例,尤其嚴厲懲處提供刷單服務的平臺經營者,結合具體案情從重處罰,堅決不姑息這樣的炒作欺詐侵權行為。
我國電子商務信用評價體系不夠完善,考慮到人權的保障以及刑法的謙抑性,可以結合民事、經濟、行政領域等多種手段,在公檢法的帶領下和其他部門展開通力合作,深入開展反刷單炒信的聯合行動,結合信用體系的建立與社會合作,在電商平臺多元治理的框架下才能將刑法的規制作用落到實處,才能在保障消費者與其他商家合法權益以及不苛責電商平臺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除此之外,刷單行為不僅存在于傳統意義上對有形商品的購買行為,也不乏在網約車、旅游服務、居家服務等無形商品的選擇中出現。互聯網極大地影響著現代人的生產生活,網絡用戶井噴式增長的同時“刷單炒信”行為快速蔓延開來,因此刑法規制也需要一定的靈活性,需要“結伴而行”,比如在判決刑期的同時給予罰金、吊銷執照等行政處罰會更有威懾力。
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不斷完善立法是加強執法、創新監管的基礎。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對于新興的電子商務行業尤其重要。“刷單炒信”是一種具有欺騙色彩的怪象,泡沫堆積起來的信譽嚴重誤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進而引起的網絡購物糾紛屢見不鮮。峻法嚴懲,是有效遏制“刷單炒信”行為的有力手段,用刑法為這一行為帶上緊箍咒,在刑法規制下嚴厲打擊這一行為,深度凈化網絡環境,才能維護市場交易的穩步運行,才能保障互聯網經濟健康發展,更加有利于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