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最終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全社會的高度認可與配合,需要公眾對法律的信賴,樹立法律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對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問題高度重視,強調“法律要發揮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必須積極運用各種手段,加強對法律的宣傳、普及,使更多的人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加強依法行政,增強法律權威,使公眾認識到只有通過法治手段才能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公眾對法律的認可程度,直接影響法律的效率及權威,進而影響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因此,必須在全社會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才能更好的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實現。
1.法治信仰的概念內涵
法治信仰是有關社會治理的經驗凝結和理性選擇,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形式。社會主體在法治方面的情感寄托、態度取向和自覺意識,乃是推動法治進程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動力。
首先,法治信仰是一種思想感情和精神寄托。信仰法治就是對法律的內心認可,法律是融合在自己生活中的一種信念,是人們在進行社會交往過程中所信賴的交流保障。
其次,法治信仰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形式。信仰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不斷積累的社會意識,是為人處事的一種高要求。信仰法治,社會能形成一種有序的社交狀態,國家能形成有效的國家管理機制。
再次,法治信仰是社會治理的經驗凝結和理性選擇。法治信仰是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依據社會交往的經驗基礎上,法律和社會事務不斷相互作用的交互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傳統,也是在歷史進程中的理性選擇。在社會交往中,人民追求的安全、穩定的狀態,人們發現只有法律才能和平地解決社會糾紛,只有法治能夠給人們帶來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必要的社會安全感,在人類政治文明和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中,人們發現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礎,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能找到的馴服政治權力、保障人權的最好工具。因此,法治信仰是人們長期的法律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理性思維活動的結晶。
2.法治信仰的表現形式
首先,法治信仰表現為社會主體的權利意識和用法行為。社會主體在進行社交活動、參與社會事務的目的總是與自我需求密切相關的,如何保障自我權益最大化,通過何種方式能保證自我權益實現,是每個行為人都必須考慮的問題。法治,通過有效的制度來調整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構建社會秩序,這是在實踐積累之后的理性選擇。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通過法律來主張自己的權利,并通過法律程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其次,法治信仰表現為社會主體的守法意識和守法行為。社會秩序的健康發展,需要全體公民共同參與,只有大家的共同守法,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才能維護。這就需要所有公民都有守法意識,做任何事情都有法律作為底線,作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法治成為人們的信仰,還要求公民的守法意識是發自內心的,積極主動的,而非被動服從。因此,法律的制定與實施要符合社會環境,要“良法善治”,法治才能真正成為人民內心的信仰。
再次,公民的法治信仰表現為護法意識和護法行動。社會的發展,新生事物的出現,法律出現滯后和空白都是客觀存在的,當這種情況出現后,具有護法意識的公民能夠主動參與,表達變革訴求,推動法律的發展,為法治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具有護法意識的公民能夠自覺主動遵守法律,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在公共利益受到侵犯、法律秩序受到破壞時,也能維護法律權威,同違法者做堅決斗爭。
1.法治信仰是推動民主立法的精神動力。信仰法治的社會,公民具有很強的權利意識,愿意主動參與國家事務,行使個人權利,選出能夠代表自己意志和利益的人員或機構行使立法權力,并且積極主動推動立法過程。具有法治信仰的代表能夠更好的旅行職責,及時反應人民訴求,充分匯聚民意,把民眾的訴求轉化為政治要求,更好的完成國家治理。
2.法治信仰也是推動行政法治的觀念動力。有法治信仰的執法者,必然也是具備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執法者,更能認識到權力法定、越權無效的法律原則精神內涵和價值取向,在執法過程中能夠更好的依照法律作出相應的行政處理決定,更好的維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3.法治信仰是保障法律普遍得到遵守的文化力量。法律實施的過程就是法律權威構筑的過程,是民眾認同法律的過程。法治信仰是構建法治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動力,信仰法治的民眾能夠主動、積極的遵守法律,而非被動接受法律的制約。同時,法治信仰作為一種文化傳統會深刻地影響法律的實施效果。
在我國封建社會,個體農業經濟和小手工作坊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商品交換范圍很窄,沒有真正形成商品大交換、大流通市場。新中國成立后,計劃經濟在中國很長時期占主導地位,商品經濟不發達,對商品交換的誠實信用契約精神形成先天條件不足。改革開放后,中國市場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但是受政治、經濟、文化和公民素質影響,部分公民小農意識、逐利思想和信任缺失導致公民在從事商品交換中的誠實信用契約精神不夠,偽劣假冒產品屢禁不絕,坑蒙拐騙行為屢有發生,違背了市場經濟商品交換中的誠實信用契約精神。我們只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守誠實信用原則,牢樹誠信契約精神,不斷建立完善市場經濟發展的各項體制、機制、制度,才能使我國公民逐步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其內心深處建立起對法治的信仰。
法治信仰的養成,從長遠和根本上來說,有賴于公民法治觀念的逐步增強、社會法治文化的逐步培育。權力本位思想和長期以來形成的法律之外的特權階層的存在,權大于法、官大于法、等超越法律的特權的政治、法律運作實踐,法律被放到次要的地位,降低了人們對法律的信仰。新中國成立后,受蘇聯學者和“左”的思潮的影響,學術界的普遍的思潮是“斗”,認為法律既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這段時期,否認了法的價值,認為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對敵人實行專制的工具,導致我們在將近三十年里(1949—1978)有法不依,無法可依,甚至嘲弄批判法治與法律信仰,甚至有的掌權者把法律視為獲利工具,給我國的法學留下了巨大的遺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是,受政治、經濟、社會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影響,短期之內公民的法治觀念和社會的法治文化氛圍不可能自然形成,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國,在全國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氛圍,只有通過立法、執法、司法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公眾逐步建立起法治信仰。
中國人歷史文化傳統很容易陷入淺薄和圓滑而喪失原則性、敬畏感和理性意識。在沒有神圣感和敬畏感的情況下,不可能建立真正良好的社會秩序,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不可能視法律為公平正義之術,更不可能樹立法律信仰。加之,我國傳統的法文化是刑法文化,是以威權和暴力姿態出現的。所以,我們在引進西方法以圖法治時,缺乏了法律信仰的根基,又與本土文化傳統相悖離,顯得格外得舉步維艱。
社會對法治的認同度是公民樹立法治信仰的前提和基礎。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對法律的感知和體驗,能更好的傳達法治的價值目標,也更能展現法治的價值追求,通過更多的體驗,才能達成情感的共鳴,從而形成發自肺腑的認可、認同,進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發自信仰。同時,法律是法治的載體,認同法治要從認知法律開始,信仰法治也要從理解法律出發。所以,公眾應該從認識法律開始,達到認同法治的目的。通過現有的普法宣傳,使越來越多的人群知曉法律賦予我們什么樣的權利、義務,深入了解法律的性質、功能,才能對法治有一定的理解,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情感、法治意識和法治信仰,從而在全社會確立自覺依照法律調整社會關系、進行社會秩序安排的主流意識形態。
人們信賴憲法是因為憲法確立了一個合理的國家權力結構,規定了社會價值制度化的原則,旨在通過一套法律程序保證公民能夠最大限度地參與立法活動,最大限度地實現價值選擇和分配的民主性,確保制度能夠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對法治的信賴意味著人們相信法律的公正性。
司法公正會極大的影響公民對法治的信賴程度。只有公正司法,才能使民眾更多的感受到法律的實施,極大程度的保障了自身的合法權益;及時給予受害人適當的司法救濟,才能更好的使民眾感受到法律的溫情與正義,能極大的促使大家信賴法治。因此,只有法律得到有效實施,法律才能成為社會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組成部分,進而得到社會主體的信賴。法律實施的時效越高、效果越好,社會主體的法制信賴就會越強?,F代社會中,法律在國家治理與社會生活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依法治國正在成為國家的基本治理方略,依法辦事正在成為公民的基本生活原則,社會法治環境正在逐步形成,為人民信賴法治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動力。
一部法律能否獲得更好的效力,必須得到民眾的極大認可,維護法律的尊嚴實質上就是在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
在人們心中,法律是通過代議機關表達的人民意志,法律的適用乃是人民意志的發現和確認過程。因此,法官在宣示法律的人民意志時具有主權機構的地位,審判權的獨立運行是人民主權的內在要求。雖然法律的強制力是通過行政機關的執法行為表現出來的,但是,行政過程并不能賦予法律規則以神圣性。人們從司法過程和司法結果中體驗到了司法的神圣性,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對法治的尊重就是對司法的尊重,對法律正義的追求就是對司法公正的追求。換言之,只有獨立公正的司法才能獲得人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