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榆林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正式宣告了國民政府政權的結束,從此中國走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之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發表、頒布的《憲法》,為新中國的法治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地基,依法治國的觀念也逐漸全民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理念也被國民所重視呼吁。而今,舊體制已不能再解決飛速發展的中國社會所面對的問題、糾紛,取之而代的是一套新的法治體制,在不斷發展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不斷完善著。
無規矩不成方圓,泱泱大國,巍巍華夏。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以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為基礎而制定的。中華民族自夏商周時代開始便有了法治、法律的出現,幾千年來,依法治國,悠久的歷史證實了法治不僅是中華的傳統文化,更是中國能長久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的必備條件。
1954年我國的第一部憲法誕生,這部憲法的指導思想為“以事實為根據,不能憑空臆造”,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制定了事實性與綱領性并存的一系列法律規范。毛澤東也從資本主義國家已制定的憲法中,進行對比研究,并摒棄了資產階級憲法中消極、壓迫的內容,從而為1954《憲法》的民主性、革命性的特質打下基礎,起草了具有創新精神的、符合新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憲法。這部憲法內容精簡,雖有很多未成熟完善的法規,但推動了新中國在短時間內向社會主義法治的過渡,之后的幾部憲法也以這部憲法為基礎,進行拓展與延伸。它的頒布實行,鞏固了新中國革命勝利的成果,也推動了新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之路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廢棄了舊制度下的法學教育制度,培養了十多萬法學人才。在學習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法學教育體制的基礎上,針對新中國國情,建立起了新的社會主義法學教育制度,搭建起了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基本框架。之后,各學科法學人才共同進步,出版發表的法學論文、著作在新中國引起很大反響,為后來法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文學資料,為之后幾十年來法學進步打下重要基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的法治建設迎來了發展峰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領導的中國第二代領導人共同商榷通過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了新的指引與硬性規定,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從此邁上新的階梯。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對我國文化經濟的沖擊巨大,法治的發展在此期間也步履維艱,經中央領導人的共同確定,下一階段黨的主要任務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實行改革開放戰略決策。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確定了對法治的恢復、重建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就此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1982年憲法中有新增明確規定,為法治工作的進行給出又一有力保障“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狈傻牡匚缓蜋嗤ㄟ^國家的根本大法得到了確認與保障。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將“依法治國”提上日程,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發展的必需條件,也是國家和平昌盛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的理念就此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宣傳,至1999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民對依法治國理念的認可、全民法治理念的改變,對公正平等的向往,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快速發展。
21世紀,法治建設依舊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重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絕不僅僅是幾年間國民的一句口號,華麗無實,更需要全國上下人民群眾對依法治國理念的認可與推崇,需要黨中央協同中國公民共同推進、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領導人的黨中央領導人共同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此期間,建設全新的法治社會必將成為建設小康社會的奠基石,因此,黨中央以及從事法學相關工作的全體職工更加應該注重法律法規的實時創新以及法治觀念在國民中的普及。中國中央政治局先后多次組織公務員進行法治的集體學習,對提升國家公務員有關法治法律的知識、觀念起到全國性的示范作用。同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對新的執政方式、執政法案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準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不斷推進,2013年,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我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堅持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相聯系,共同發展,全力打造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至此,我國的法治社會的建設又開啟了新的征程。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順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法治建設提出新的決策,決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進而加強了中央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管理,以及表明了中國中央領導人對建設法治社會的期望,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腳步從未停歇,必將更強。
現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國民對法律法規概念的理解力不斷提高,總違法、犯罪率近幾年不斷下降。傳統暴力犯罪的案例減少,而妨礙社會管理,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等新的犯罪方式近年層出不窮,并有增高趨勢。中國法治的不斷發展使得公民法律意識增強,暴力事件的多發區大多是發展中的、較落后的偏遠城市或鄉村,這些偏遠地區中經濟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與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的提高息息相關,當地法政在職人員更應該破除重重困難,增進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定時組織法律宣傳等提高人民法治觀念的活動,根本上改變群眾“拳頭就是硬道理”的陳舊思想。隨著新的法規的不斷出臺,舊法案的不斷修訂與增改,對中國公民自身的道德行為準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人在無意識中違反了法規,損害了公眾利益。因此,在完善法律條款的同時,有關政府部門更應該加強以媒體、新聞等貼近群眾生活的信息傳播渠道為媒介,加強對公民道德行為規范的要求,爭做五好市民。
網絡時代發展極速,大數據已經覆蓋全國,而飛速的發展與法律法規的修正速率不能保持共進,這便造成了社會上有些人投機取巧,非法牟利。電信詐騙、網商詐騙、釣魚網站等新型的詐騙方式如病毒般侵襲全國,這類詐騙的主要針對人群為在校學生與年紀偏大的老人。法律的不完善給了騙子從中牟利的機會,而多數情況下詐騙金額不會太大,多數人選擇花錢買教訓。此類現象亦是近年來公安部門、政法部門需解決的難題。為了解決法律的空缺與人民群眾的不重視,有關部門更應加強對學校法治教育的管理以及樹立公民正確的法治觀念,不給非法分子機會可乘!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需要綜合性,規范性更強的法律法規維持社會安寧,法治社會的建設更是為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追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依法執政、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奮斗,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碩果背后,離不開黨中央對依法治國的決心與不斷奮斗,使得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法律神圣且不可觸犯的思想扎根于中國公民心底,在堅持依法治國的道路上,處處荊棘,而中國必定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破開重重荊棘,創造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