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杰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我國現存的法律援助制度是對新時期法律公平正義的貫徹體現。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設立的免費幫助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的援助機構。這種無償性質機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更多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主要還是以政府主導,社會各方面輔助參與。其主要表現為如下幾點:(1)法律援助的經費中大部分來自于國家財政;(2)援助機構上,形成了從上至下的四級管理格局;(3)在法律援助的人員上主要以法律援助機構的律師和社會上的律師為主。
我國的法律援助已將近三十年的發展,但缺陷和問題依在。
目前我國法律援助的相關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和《律師法》,還有《刑事訴訟法》等零星的規定,以及地方性援助實施辦法。并且上述法律中對于法律援助的解釋和規定并不詳細且籠統而概括的,甚至對于相同的法律援助問題有著并不完全相同的條例規定。這樣的零星的條例、規定,人民的法律意識增強,對于法律援助質量要求變高,目前的法律援助的法律制度已無法滿足當前人民的需要,相關立法亟需加強。
雖然每年我國對于法律援助的財政投入在不斷加大,但是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龐大,所以分攤到每個人的人均法律援助費用很少,而且我國的國土面積十分廣闊,法律援助的資源分配不均衡,偏遠地區得到法律援助的可能性十分小。社會對于法律援助并不重視,從社會中得到的法律援助資金十分有限,不僅限制了我國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也限制了我國法律援助資源的公平分配和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還導致了許多可以通過法律援助解決的案件遲遲難以解決,經濟困難或有其他困難的人群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真正的保障。
我國的法律援助機構的組織管理能力和體制體系并不能支撐我國現存的需要解決的法律援助案件。其制度的不完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援助機構性質多樣;二是機構職能不夠統一。性質的多樣化導致同在法律援助機構人員待遇不盡相同,而職能的復雜化也法律援助機構處理的事務多樣化。這兩方面都會嚴重影響法律援助機構的運行效率和設立初衷。效率的降低就會直接影響法律援助案件解決的數量,導致出現不少法律援助案件的不公平結果。
由于法律援助機構能夠獲得的財政支持并不大,且多數法律援助機構的案件承辦人包括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社會律師和基層法律工作者、社會組織和法律援助志愿者。尤其我國每年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人員數量不多,且社會對于法律援助的認識和支持力度并不大,導致許多優秀的法律從業者并不從事法律援助事業。同時,存在相當部分的法律援助機構并不具備辦案能力,這種法律援助機構一方面接受國家財政的補貼,一方面占去大量法律人才的名額,加劇了法律人才的不足進程。
法律援助作為一項服務社會相對弱勢的群體的組織機構,應該在貧困落后地區進行資源傾斜。但是,就目前的國情而言,中東部的法律援助資源較多,西部不僅法律援助機構較少,其還缺乏具備辦理案件的能力;而且整體而言,中東部法律援助機構的法律工作者水平更高。同時,發達地區的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效率更高,平均每個案件得到的經費也會更多。
法律援助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但是就目前已經完成法律援助的案件的完成度和完成質量來看,卻并未體現出其價值效果,尤其體現在一些刑事案件。法律援助覆蓋范圍固然重要,但是若不能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質量,一味擴大援助范圍,相反會阻礙我國法律的實質進步。同時,也會削弱法律援助機構的民眾信任度。
針對以上提出的關于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以下修改意見。
所有制度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持,尤其是這種服務于相對弱勢群體的制度。首先,政府應該繼續加大對法律援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工作的財政投入。但是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和地理面積比較龐大,短期內僅靠國家財政撥款將人均法律援助費用提高到與發達國家相同的程度并不現實。除此之外,由于法律援助的性質為公益性質的活動,所以可以發動企業和社會各方支持此項公益項目。并且對支持此項公益的個人和企業給予稅務減免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應加快對法律援助制度專門法律的制定,推動相關法律問題的有法可依,讓法律援助從業人員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法律得以保障,消除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后顧之憂。同時要將全國的法律援助機構的性質和職能統一化、具體化。這樣,可以促進法律援助機構職能之專業化、專門化,提高法律援助機構的辦事效率和辦案質量。同時也要建立法律援助案件的數據庫,并將每個法律援助案件的資料和進度進行上傳,不僅使法律援助案件的資料更加詳盡,而且使當事人可以隨時了解案件的進度。同時,建立案件資料庫對于考核法律援助人員和援助機構的業績和辦案質量的考核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法律援助人員和機構是法律援助體系的核心,直接決定了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質量和未來發展。首先,就是給予法律援助機構專門的辦公場所,并且保證在每個相應的鄉級及其以上的政府行政劃分范圍內,都有一個具有足夠辦案能力的法律援助機構的辦公場所。其次,在發生糾紛時,給予法律援助工作者以足夠的保障和幫助,防止法律援助工作者遭受到人身和財產的危害。一旦遭受到相應的危害,國家有相應的法律和資金可以對法律援助人員進行補償。在法律援助人員進行辦案時,各級的行政單位都應當給予相應的配合。第三,由于律師等法律從業人員自身的逐利性,導致法律從業者很少愿意從事法律援助工作。這一點可以通過立法強制律師等法律工作者進行法律援助工作,并且效仿駕照的扣分制度,將法律援助時長或法律援助案件的數量放入律師、法官等法律從業者的年考核標準中去。一旦月或者年援助案件數量或援助時長不過關就進行扣分懲罰,如果執照分數被扣光,就吊銷執照或者從業證。最后,應對法律援助案件建立相應的完善的考核體系,一旦發現有質量不過關或律師故意拖延案件進度等情況的發生,對所接手此案件的律師和機構進行懲罰,從而進一步提升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
由于法律援助更多是幫助弱勢群體的,所以對于西部等貧困地區的法律援助更應該重視。對于我國來說,像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法律援助機構已經比較完善,但是西部貧困地區的法律援助機制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問題,尤其是在人員和財政撥款等方面。所以,對大型律師事務所等大型法律機構而言,可硬性規定其必須有規定數量的西部法律援助案件。同時,應加大對西部貧困地區的資金和人員投入,對于愿意從事并且大力支持西部地區法律援助的企業和個人給予比發達地區更多的稅務減免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提高公民的法律援助意識首先就是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公民在必要時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尤其是對于經濟困難并且文化程度低的人群而言,法律意識淡薄,甚至是“法盲”,提高他們的法律援助意識很有必要。于是加強普法宣傳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比如:舉行法律援助團定期下鄉活動,與社區村委會等組織聯合起來舉行講座活動等。同時要利用好電視、報紙、自媒體等媒介手段來宣傳推廣法律援助機構,提高公民的法律援助意識,讓公民知道可以通過法律援助的手段來維護自身受損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