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在我國法律體系建設中,誠實信用原則是民事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其不僅適用于公法,同樣也適用于私法。與其它國家一樣,我國也將誠實信用原則內容體現在我國合同法中。根據合同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在合同簽訂并履行過程中,合同簽訂雙方都必須嚴格按照合同規定內容履行好相關義務和責任,不能私自泄露對方機密或者隨意使用對方商業機密,一旦有一方存在違約問題就必須承擔起相應的民事責任和賠償責任。合同法中引進誠實信用原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其能夠推動我國合同法建設和諧穩定發展,充分保障合同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通過在合同法明確設置誠實信用原則能夠督促交易雙方共同履行好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合同簽訂當事人能夠根據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有效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一旦某方存在不正當行為,對方就可以停止履行合同,避免自身受到權益侵犯。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法中的體現應用是鼓勵民眾進行公平誠信交易,這樣有利于全面保護交易結果。眾所周知,交易是否順利成功與雙方之間的誠實守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在合同簽訂完成后,當事人雙方中只要有一方出現有造成合同無效的違法行為時,那么該交易就不再受到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同理可得如果交易雙方的某一方出現了違背誠實信用原則,那么之前簽訂的合同將被法律視為無效[1]。在合同法中合理應用誠實信用原則,不僅能夠促使違背誠信交易者不受法律保護,還可以科學有效糾正引導違背誠信交易者的錯誤行為。
在合同訂立過程中,針對誠實信用原則內容的設置應該明確其規則和約束力,這樣有利于幫助節省更多非常規交易費用的損失。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由于受到誠實信用原則法律內容的約束,交易雙方都必須將各自重要信息準確完整傳遞給對方,以此來建立起雙方之間良好的信任度,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避免由于產生矛盾造成經濟上的糾紛[2]。通過合同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應用履行,能夠指導合同參與簽訂者去為了證明對方提供信息的真實性,而開展各種調研判斷分析工作,這樣就能夠確保最大程度降低非對稱信息造成的額外信息成本,有效減少正常交易費用支出。
在交易合同簽訂過程中,安全交易是雙方都必須遵循的一項基礎性原則,通過將誠實信用原則應用在合同法中,能夠督促交易合同簽訂雙方當事人更好地去履行好自身的義務和責任,避免雙方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不當操作行為[3],降低交易的安全合法性。如果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項交易活動缺乏誠實信用原則的大力支持,為構建出公平公正的合法安全交易環境,這樣將會導致市場經濟交易活動的不安全可靠,會致使更多民眾遭受經濟損失,引起各種經濟糾紛,難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針對于此,為了有效防止市場經濟交易活動中的各種欺瞞詐騙違法行為,全面提高經濟活動交易過程的安全可靠性,促使合同簽訂當事人之雙方之間建立起和諧健康的交易關系,就必須在合同法中明確設置誠實信用原則,以此來維護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整個交易活動的順利安全開展。
合同訂立階段實質是指經濟市場民事主體之間展開相互接觸、公平尊重磋商等行為,以此來實現合同的最終確立。在合同磋商過程中,當事人雙方都必須履行好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無論最終能否達成交易合作,當事人都要履行先合同義務。我國著名法學家江平將先合同義務定義為交易雙方當事人為了順利締結合同而展開平等磋商的行為,是基于特殊信任關系而要承擔起的保密義務、協作義務、保護義務以及照顧義務等附隨義務。這部分內容涵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內容:1)交易雙方當事人之間任何一方都不能假借訂立合同去惡意與對方展開合作磋商,這種是屬于違法行為會嚴重損害對方的切身利益:2)在合同訂立階段中,當事人需要將自身真實完整的經營狀況與財務能力告知于對方,不能傳遞企業經營管理虛假信息,影響到對方是否進行合作的準確判斷。當事人不能夠為了一己之私惡意隱瞞與合同訂立相關的重要事項,亦或者是向對方提供任何虛假情況;3)參與合同訂立的當事人在了解掌握到對方的重要商業機密時,要嚴格遵循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不能私自隨意泄露對方商業機密[3]。一旦出現泄露情況,那么由于泄露對方商業機密而造成的損失,需要當事人進行對應的法律賠償。比如,在我國合同法第42、43條內容中有明確的提到,合同簽訂當事人如果存在隱瞞或提供虛假信息、惡意簽訂假合同以及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都需要承擔起對應的合同法法律責任,需要向對方賠償相對應的損失。交易當事人雙方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如果違反了先合同義務,那么就必須承擔起締約過失責任,違反當事人要根據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賠付給對方對應的利益損失賠償費用。
在合同履行階段中,合同簽訂當事人雙方都必須嚴格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好各自在合同中體現的義務和責任。就比如,合同中表現的附隨義務,其主要涵蓋了通知、協助以及保密等義務。然而,實際情況是由于附隨義務與約定義務存在著一定的區別,附隨義務在合同中有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在缺乏明確國家法律規定以及合同約定情況下,合同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就會起到衡量是否公平公正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合同法第60條中明確提到,在合同履行階段,當事人一方面必須對合同義務進行履行,另一方面還必須結合實際合同履行附隨義務,為合同順利有序運行提供良好的條件保障。與此同時,針對于在合同簽訂條款中約定不清晰明確或者是理解未能達成一致的,合同履行當事人可以根據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去展開條款補充說明。合同當事人雙方在合同履行階段中,只要有一方出現違反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那么就應該承擔起合同違約責任,要根據造成對方的經濟損失給予法律賠償,以此來保障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后合同義務實質是指在合同履行義務關系結束后,交易當事人雙方在特定情況下還需遵循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為維護對方的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理應付的某種行為或者不作為的義務。后合同義務又被稱之為后契約義務,在當前民法體系中,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科學有效設置了后合同義務,這也是考慮到在合同結束后在一段時間內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仍然需要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4]。后合同義務通常還包括了通知、協助以及保密等義務。當合同簽訂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一方違反了后合同義務,那么就必須按照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賠付對方相對應的經濟損失。我國《合同法》的第92條內容明確提到了:“在簽訂合同的權利和義務終止之后,交易雙方當事人仍具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義務,應該根據交易的習慣,對合同的內容進行協助和保密。”
綜上所述,誠實信用原則是我國合同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基礎原則不僅能夠起到充分保障合同當事人雙方合法權益的作用,還可以最大程度滿足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穩定持續的發展。針對于此,我國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需加強對合同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深入研究應用,嚴格按照市場經濟交易發展情況,優化改善合同法相關內容,凸顯出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中的重要定位,充分發揮出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確立、履行以及終止后的法律作用,有效維護當事人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