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昊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無論是在理論基礎還是在實際操作中,都合乎常理。但是這個獨立的人并沒有真正的執行能力,真正的執行必須依賴于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股東行使相應的權利,履行相應的義務,來保障公司的運行。在此過程中如果違背義務給公司造成一定的損害,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執行這個程序的過程就需要一定的法則來規范。“如果公司內部人自己就是侵權行為人,讓他們決定是否對侵權行為人提起訴訟,無異于讓他們決定是否自己起訴自己,其結果是不言自明的”。①現如今,世界通行公司法幾乎涵蓋了這一理論基礎。
股東代表訴訟又稱為派生訴訟,是一種有效的救濟手段。本身的權益歸屬是屬于公司的,訴訟主體也是公司,股東只是公司執行此規定的執行人,此時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股東代表訴訟,而代表訴訟從文義角度來看必須是滿足前置性程序后方可運行,也就是說在公司基于程序卻無法獲得司法救濟亦或者出現緊急情況,并且影響到公司本身以及公司股東的合法權益,才會出現作為公司的股東突破法人的獨立屬性,代為行使公司的訴訟權利,從而以股東的名義提起訴訟。出現這一原因的情況很多,一般公司的大股東會成為公司董事會成員,并且具有決定性地位,往往會成為公司的管理者之一。公司股東與管理者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始終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中小股東所處的天然劣勢導致其難以有效監督管理者管理公司的行為,公司出現“內部人控制”的現象很難避免。②綜上更需要法律的規制,為公司良好運營提供合適的土壤,而股東代表訴訟就是保障了符合派生訴訟的條件而不作為的情況下,給予了股東代表公司直接進行訴訟權利。
股東代表訴訟在實務中雖然保障了股東的利益,但是卻對公司的管理者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這類限制如果過于冗雜,那么管理者必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不能良好的架構公司的未來規劃,也難以臻于完善企業的制度,一味的強調股東的派生訴訟的權利也必然會物極必反,影響公司應有的效率。但是過分的強調管理者的職權,限制股東的代表訴訟的權利,也必然導致公司缺乏良好的法律規制,起不到法律的導向性作用。那么重中之重便是在二者中取得平衡。
我國公司法151規定了股東代表訴訟的相關內容,股東代表訴訟屬于股東損害公司的行為,其他股東為了保護公司的利益提出的訴訟,訴訟主體的分類有著嚴格的程序性規定,尤其是存在這前置性的相關規定,在前置性程序中公司作為訴訟中的原告,一般由董事或者監事代表公司進行訴訟。只有在用盡前置性程序后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前訴訟將給公司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方可代為公司訴訟,此時原告是股東。
但是151條關于當事人訴訟地位的問題一直未能明確規定,導致司法實踐中案例處理方法參差不齊,在理論上存在著分歧,所以本次解釋更多的是從程序性的角度來做出規定。
1.制度規定仍不夠詳細
經過司法解釋的規定,在訴訟主體,權益歸屬等方面已經做了細致的規定,但是對于前置性程序的類別劃分不夠詳細具體,以及前置性程序的適用與豁免也未能詳細說明。整體而言關于股東代表訴訟的內容依舊是單薄的。
2.前置性程序階段存在著惡意使用
本條款分為兩個層面,首先一個是前置性程序階段,此時就是公司自己未來維護自身的利益進行的訴訟,從立法的目的本身來看,是非常合理的,從公司作為法人主體本身來看,與股東相互分離。不可否認的是公司和股東雖然作為兩個獨立的主體,但是在公司設立目的二者往往具有一致性,以至于公司如果遭受到損害(直接),那么相應的股東往往也會經受著損害(間接),所以股東提起代表訴訟不管從公司的角度還是從股東的角度來分析,股東代表訴訟存在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作為一個程序性的規定,本身存在著相關的問題也是不容小覷的。首先在于前置性程序的濫用,在股東代表訴訟中,除非緊急情況必須用盡前置性程序。在實踐中,這項權利往往伴隨著惡意使用,前置性程序中,以公司為原告進行訴訟,權利得不到救濟的情況下進行股東代替公司進行訴訟,以旁觀者的角度代替公司訴訟,發現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在實踐中,侵害公司利益的股東往往是大股東,對于提出的股東代表訴訟中作為被告,往往利用前置性程序使訴權歸于消滅來達到自身目的。以公司董事為例,公司董事會成員作為被告時,在股東代表訴訟第一輪階段,其他股東請求監事來維護公司權益的同時,侵害公司的董事會成員,通過賄賂等手段使得出庭起訴的監事行使訴權,并且消極懈怠,使得一審二審敗訴,一事不再理,訴權歸于消滅,從而損害了公司的實質利益。對于這種情況,在公司法中尚沒有明確的對應處理辦法,只能從其他法律中以監事未盡相關義務等法條來處置,在實際操作中舉證困難及其難以實施。
3.承擔責任方式單一
根據《公司法》151條規定,股東代表訴訟的責任形式僅僅是限于財產的賠償,在司法實踐中,往往也是僅限于賠償公司收到的損失,理由是公司的權益收到侵害,那么補足這方面損害帶來的損失即可達到股東代表訴訟的目的,并沒有從多元的角度來分析公司收到的侵害后果,以及長遠影響。所以在責任承擔方式中只有單一的責任形式也是函待解決的問題。引用多元的責任形式,侵權方式多種多樣,責任承擔也要有相應的形式,還應當包括取消侵權方實際獲得利益,恢復原狀,消除影響等。總而言之是保障公司的實際利益不受到侵犯。實際利益,不僅包括金錢利益,也包括“如撤銷被告與公司之間的股份轉讓合同、重大交易合同、要求被告歸還公司印章等重要文件的非金錢利益”③。
1.健全立法規范
法律具有指引作用,在健全的立法規范體系下,根據事實和法律來對具體案例進行指引,而當下的公司法關于部分具體實施規范仍然存在空白,只能通過司法途徑依據相關可替代性法規根據法理以及法律原則來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建立股東權益補償以及股東責任追究制度尤為重要。1.股東權益補償屬于分享公司利益,在公司收到損害,而公司董事或者監事、高管怠于行權給公司利益帶來損失,而股東給公司利益損失帶來很大的挽回,那么就要相應的使該股東可以分享一定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不僅保護公司利益,尤其是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也刺激了中小股東維護公司利益的積極性。2.股東責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健全也是極為必要??梢苑乐构蓶|為了追求激勵分享權益而濫用訴權,不僅浪費司法成本,也會給公司帶來一定的損失,妨礙公司的正常運營,所以在追究責任的基礎上,可以有效控制這類訴訟。
2.雙重派生訴訟機制的引入
由于公司的固有屬性,設立子公司早已成為很多企業的商業模式,況且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此種運營模式幾乎成為中大型企業的常態。那么引入雙重代表訴訟機制就尤為重要。雙重派生訴訟是指“當某一公司權益受到不當損害時,此公司和作為其股東的另一家公司二者均怠于行使訴權對抗此侵害,而由后者的適格股東就該損害公司權利的不法行為所提起的訴訟”。④目前《公司法》中股東代表訴訟的設計仍基于單一企業,而引入雙重代表訴訟制度一則可以更好的保障作為母公司以及其股東的合法權益,二則可以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但是操之過急的引入此規則也可能會引發濫訴的問題,對企業來說也會引發“穿透”原則,破壞了公司的獨立性。我國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中也對此制度進行了討論,最終未能采用。說明對于公司法的完善仍然任重而道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加成熟的理論分析和實踐調查。
[ 注 釋 ]
①施天濤.公司法論(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8:456.
②張明遠.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201.
③胡宜奎.論股東代表訴訟中的費用賠償[J].政治與法律,2014(2).
④薛波.元照英美法詞典·縮印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