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鳳云
吉林耘鼎律師事務所,吉林 吉林 132000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是對傳統依靠法律訴訟手段,進行醫療事件處理的一種補充,其不僅能夠減輕司法部門的執法壓力,而且可以促進醫療糾紛妥善、快速的解決。在我國醫療糾紛事件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嘗試推行人民調解的醫療糾紛處理制度,可以通過多種資源整合、渠道拓展的協同機制,實現民事調解、法律訴訟的有效銜接與問題解決。
當前我國在醫療糾紛事務處理方面,已經建構其完善的法律訴訟制度,以及有關醫療糾紛所進行的民事處罰機制,但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在醫療事務處理中,仍舊存在一系列權責不清、民事調解與賠償不完善的問題。在這一醫療發展形勢下,醫調委通過遵循司法部門出臺的《關于加強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意見》,構建起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能夠對醫療機構存在的大量醫療糾紛案件,進行統計分析與歸檔。之后再由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對醫療主體、患者之間的矛盾糾紛進行分析與調解,明確各方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及時處理醫患的重大沖突與矛盾問題,來增進醫護人員、患者間的溝通交流,提高患者對醫療機構的信任程度,以保證醫療糾紛中雙方的主體權益不受損害。
相比于醫療糾紛法律訴訟制度,醫調委對多種醫療糾紛事務的民事調解,往往不具有法律性、強制性,其更容易被醫護人員、患者雙方認可與接受。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通常尊重雙方當事人意見,也就是醫療糾紛當事人可以接受或不接受民事調解,在取得醫患主體同意后,醫調委才會針對某一醫療糾紛事件,展開醫療事務、醫患矛盾的調解與溝通。為保證醫療糾紛調解的合理合法性,醫調委人員一般與司法部門、衛生部門等機構的成員一道,對醫療事件中雙方主體權益、生理層面的受損狀況,作出明確的審查分析與責任判定,以最大程度提升醫護人員、患者醫療糾紛的民事調解質量。
近年來我國醫患矛盾問題不斷涌現,醫療糾紛成為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題,也是醫療工作關注的熱點與重點問題。現階段我國多數省、直轄市,已經紛紛開始啟動醫療糾紛的民事調解機制,在各地區成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2018年國家衛計委統計數據表明,當下我國已建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6400余個,基本實現縣級以上區域全覆蓋,超過85%的二級醫院也設立專門醫療投訴與管理部門,為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提供相應渠道與服務。醫療糾紛民事調解結果表明,每年通過人民調解方式化解的醫療糾紛達60%以上,調解成功率在85%左右,有效推動醫患問題的當地解決、及時解決。
雖然我國已經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方面,建立完善的調解機構、調解制度,但僅僅依靠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力量,對存在的多種醫療糾紛進行調解,仍然無法滿足醫護人員、患者本身的內在權益要求,也不能保證醫療矛盾糾紛的順利解決。首先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屬于行政部門,其本身沒有權利對醫療事件采取強制措施,只有聯合司法、衛生、公安等行政部門,才能開展一系列醫療取證、民事或刑事責任定性活動,這使得醫療糾紛事件的處理受到嚴重限制。其次,醫療患者并沒有與醫調委、醫療機構等,建立起足夠的交流與信任,在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存在質疑的情況下,部分群體仍會采取法律訴訟的程序,維護自身的主體權益,由此也造成醫調委醫療糾紛調解的困難。
對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的建立,我國衛生部、司法部等部門,已經出臺《關于加強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意見》、《關于推進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意見》,對現有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進行補充與完善,使之更符合實際醫療糾紛事務的處理要求。特別自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立后,衛生部、司法部與民政部等部門,開始按照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將自身承擔的醫療糾紛事務處理責任,下放到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中,由人民調解員對存在的醫護事件、醫療糾紛進行矛盾協調,并加強司法機構、公安機構、保監機構對其的支持,從而形成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司法訴訟的有效銜接,提高醫療糾紛調解的內在溝通交流與實施效率。
在面對大量醫療糾紛事務情況下,司法機構通常會主張由醫調委,對醫患糾紛的雙方進行民事調解,之后將相應調解結果上交至法院處理。只有醫療糾紛經過訴前民事調解這一步驟,且人民調解無法達成有效協定后,才能進一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因此人民調解作為醫療糾紛調解、問題解決的重要渠道,其已經與民事訴訟程序建立起緊密銜接,在醫患糾紛調解方式、雙方責任認定方面,也有著較為完善的制度與解決方案,能夠保證糾紛調解在合法、合理、平等的原則下順利進行,若調解失敗雙方仍然具有訴訟的權利。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在醫患糾紛調解后,會向雙方出具一份調解協議,醫護人員、患者雙方可以認同該調解協議,也可以不認同(不簽訂)該調解協議,但調解協議必須上交人民法院進行審查,這就形成民事調解協議、司法效力之間的銜接。也就是說,醫療糾紛雙方若在調解法律文書上簽字,則表明其同意通過民事調解方式,對現有醫患糾紛案件進行處理,人民法院對調解協議作出司法審查后,可以要求當事人強制執行調解,而無需征求雙方主體的意見。同時某些地區也開始通過司法人員、醫調委人員對接,簡化調解協議司法審查的工作流程,加強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與執行,以實現對醫療事務中民事糾紛的調解。
醫療糾紛中雙方權益受損害程度、主體責任的認定,需要大量鑒定意見或證據,包括醫療損害證據、責任證據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醫療糾紛民事調解中用到的證據進行搜集、分析與鑒定,并出具最終的鑒定結果。所以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階段,對醫患雙方醫療損害證據、責任證據作出鑒定,將最終結果提交至司法鑒定中心,能夠為后續這一案件的審理提供幫助。即使雙方當事人不同意民事調解協議,也可以將鑒定結果作為民事訴訟的證據,來完成醫療糾紛人民調解、訴訟證據的銜接,減少不必要的調解資源浪費。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有關醫療糾紛事務的解決方面,主要提出民事訴訟、民事調解等方案,針對《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搭建起訴訟轉調解的民事對接平臺,完成訴前轉調解、訴中委托調解等流程的執行,以解決醫療糾紛中雙方的矛盾、醫療損害狀況。在這一訴訟轉人民調解過程中,司法機構要注重法律制度對醫療糾紛的引領作用,加強整個醫療糾紛銜接制度的監督與管理,并將不同醫療糾紛案件的轉調解,納入人民法院正常工作事務的范疇,之后由人民法院出具調解成功協議書,以增強訴訟轉調解后醫調委部門的工作效率、工作質量。
近年來我國對于醫療糾紛的處理與解決,更多從規范性立法層面上,進行司法部門、衛生部門、公安部門、保監部門,與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職權的聯結,盡可能地形成具有聯動機制的多元化醫療糾紛處理體系。根據《關于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由醫調委對存在的醫患糾紛進行調解,出具民事調解協議。之后人民法院要求醫調委、醫療機構等主體,公示醫療糾紛的發生地點、受害群體及調解結果,并對人民調解協議作出審查,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公信力。最后,衛生行政部門建立專家庫、調解協議管理庫,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提供咨詢、管理平臺,以便后續醫患調解工作的數據調用。
醫療糾紛中民事調解證據的搜集、鑒定,以及已完成糾紛調解的協議審查,需要人民法院等司法訴訟機構的參與,以提高醫療糾紛證據審查結果、人民調解結果的真實性。現階段衛生民事部門對醫療損害證據的搜集、鑒定,通常委派專業的醫療鑒定人員,對涉事雙方的生理損傷狀況進行查看,出具相應的醫療審核判定文件。之后由人民法院委派經驗豐富的法官,展開醫療損害證據結果、人民調解協議的審查,主要采取開庭審理方式,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的損害證據、調解流程作出審查,來判定調解證據是否準確、調解流程是否正當、調解方式是否適宜、調解結果是否合理,并出具司法確認書,從而實現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的公平、公正與公開。
在我國醫療糾紛逐漸增多形勢下,只通過人民法院民事訴訟的審理,不能滿足海量醫患糾紛事務的處理需求。因此各地區政府根據區域醫療糾紛案件的發展頻率,構建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對存在的醫療沖突、醫患糾紛進行處理,能夠有效減輕司法機關的醫療糾紛處理負擔,并為人民法院等司法機構提供醫療糾紛數據。之后醫療糾紛調解完成后,人民法院法官對醫療損害證據、責任證據、調解協議作出審查,給出客觀性、權威性的司法確認書,推進醫患糾紛或矛盾的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