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 婧
北京東衛(天津)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457
一般意義上的校園霸凌是青少年之間產生不平等性的暴力事件,它包括了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甚至性侵事件的發生等等。校園霸凌事件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公認的惡略問題之一,據日本教育部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16-2017財政年度里一共約有250名學生因霸凌事件而自殺,高于2015年的245名[1]。我國校園霸凌事件也成上升趨勢,雖然具體數量還沒有較全面和系統的統計,但通過對蚌埠市六個不同地區768位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校園霸凌往往發生在較為隱蔽的區域,大部分青少年對于校園霸凌這一定義的認知處于比較模糊的狀態,并且由于網絡傳播的影響,青少年大多對校園霸凌的嚴重程度和校園霸凌容易發生的對象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偏差[2]。
校園霸凌造成的后果的影響,從受害者來說不僅給受害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更有心理上的痛苦如出現失眠、心理創傷、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認知功能受損、學習下降等現象更有甚者出現自殺的情況。反之對于霸凌者如果小時候曾作為校園欺凌者孩子,在長大后有更高的風險參與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為。
1.網絡暴力導致校園霸凌事件
網絡是一種信息傳播渠道,但是在這種信息傳播中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游戲等帶來的各種不良影響是導致校園霸凌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校園霸凌者來說他們從網絡中學到各種欺凌手段。由于他們都處于青春期對任何事情都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因此他們往往喜歡將所學到、看到的各種暴力手段用于實施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理。此外,隨著網絡社交已經入到2.0模式各種自媒體、新媒體的傳播對青少年的影響也更有吸引力,因此將“謠言”作為工具,通過新媒體或者自媒體的方式去攻擊受害者從而挑動人們的敏感神經,以便實施軟暴力已成為校園霸凌的新手段。但是無論是上述那種方式網絡在其中都扮演重要一環。
2.厭學與落單心理導致校園霸凌事件
許多青少年的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好產生了厭學心理,這些學生感覺到上學、學習是枯燥的、煩惱的找不到學習的快樂,沒有自我價值認同感,于是就開始了“混日子”的學習生涯,感覺上課就像是“坐牢”。也正是因為于此,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彌補學習所帶來的失落感就產生了霸凌心理,校園霸凌事件由此產生。此外,“校園落單”心理也是校園霸凌事件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班級是學生的群體學習組織,校園也是學生的小社會,他們在校園里群體性學習、生活中找到輕松和快樂,但是有些學生由于人際交往不好,逐步脫離了群體形成了形單影只的孤雁,這些“落單”的學生,一小部分就會自己“打天下”,積聚一些同類,就會發展為校園“小霸王”;多部分就會形單影只,郁郁寡歡,在校園里不能昂起頭,慢慢就會淪落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3]。
3.教育缺陷與法律意識淡薄導致校園霸凌事件
目前許多學校的教育以教學為主以升學為第一要素,但是對于品德、素質的培養已經逐步忽視,許多學校為了滿足教學的要求減少了思想品德課程甚至將之取消,就算上思想品德課也并不以培養人的素質、培養團結互助的友愛精神為主要培養目標,而是以政治道德培養為教學目標。正是由于這樣的教學缺陷,學生們無法將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更無法形成良好的素質教育,這是導致校園霸凌者實施霸凌事件的內在因素。此外,從外在因素看,校園安全的法律缺失使霸凌實施者認為實施霸凌事件僅僅會受到一些教育而已不會承擔任何的法律責任,甚至有些學生認為欺凌他人僅僅是一種惡作劇的小事件,根本無須承擔任何的法律懲罰[4],因此就導致了他們肆無忌憚的、無責性的欺凌他人。
4.家庭及管理缺位導致校園霸凌事件
家庭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重要保障,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如家庭中的暴力事件、冷暴力、過度的溺愛以及放任不管等原因導致青少年成長中出現各種認知偏差,這種模仿的效應影響了學生正常的社交方式,由此導致了校園霸凌事件的產生。此外學校的管理手段不精細存在空白,也是導致校園霸凌事件的原因之一,很多霸凌事件發生之前都會出現各種苗頭,但是由于校方的并未發現最終釀制了悲劇的產生。
目前,學校、家庭等各方對于校園霸凌采取措施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存在顯著的法律法規的缺失、缺位現象,雖然近年從國家層面也多次發聲,要加強治理、加強重視也出臺了諸如《治安管理處罰法》、《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應的法律法規但對青少年凌辱者起到的懲罰作用仍舊有限,嚴管力度不足對受害者的保護和賠償力度也不夠,造成了受害者家屬的諸多不滿甚至造成了社會及輿論的嚴厲譴責,因此基于上述原因出臺更為有效、更為精準、更為嚴厲的法律法規尤為必要,其目的是要將校園霸凌扼殺在搖籃之中,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好的發展。然而,目前并沒有任何一部專門的法律是限制校園霸凌的,導致我國頻頻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無法從根本上得到遏制,而且愈發嚴重。
立法是治理各種犯罪的先決條件,對霸凌行為立法更是治理青少年校園霸凌事件的有效手段,美國早在2000年出臺了《青少年犯罪法》,韓國2004年出臺了《校園暴力預防及對策法》,日本2013年出臺了《防止欺凌對策促進法》等,這些法律都有效的限制了霸凌者的行為,明確了霸凌者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及懲罰措施,從法律角度保護了受害人[5]。在上述這些法律中明確要求各個學校制定反霸凌方案的同時還要配備相應的教職員工,要求教師、家長成立安保小組,并設置相應的專項資金懲治校園霸凌事件。目前我國雖然有《治安管理處罰法》、《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措施,但是對14-16歲的被告人存在例外,所以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校園霸凌病危受到任何懲罰,因此建議健全法律體系出臺類似于《青少年犯罪法》、《校園暴力預防及對策法》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青少年校園霸凌懲戒法”讓青少年從法律意識上明確霸凌事件是犯法的行為,提升他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老師,要對家庭進行普法,尤其是對家長進行普法,從而使家長能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教育指導。無論是通過法律志愿者、學校教師或者是社工人員都可以進入家庭中展開相應的普法活動,宣傳霸凌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以及違法后所需要承擔的后果。此外可以通過經典案例進行更生動的教育,讓家長認識到霸凌行為的后果,以及如何有效的應對霸凌行為,特別要指出霸凌者如果犯法是不存在年齡保護的,從而在根源上切斷校園霸凌事件的可能性。
青少年霸凌事件的發生后不僅要要對霸凌者進行懲罰,對學校及家庭也要進行懲罰,實行連帶責任制,具體表現為霸凌者、家長、學校都要承擔違反法律義務的后果并都要追加其相應的責任。挪威為了反對霸凌事件建立了“多系統反欺凌模式”強化了學校、家庭與社區的協同干預。我國也可以建立相應的防治體系,把家、校、社區的銜接互動起來,一起開展校園霸凌的教育,共同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通力協作,標本兼治才能更有效的治理校園霸凌行為,減少該事件的發生頻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