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玲
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福建 廈門 361003
我國破產程序在開展的過程中,“債務人財產”是整個程序進行的“核心”,互聯網經濟環境下,互聯網企業資產的特點和傳統破產程序中的債務人財產特征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上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經濟在美國快速發展,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時間后,美國互聯網經濟泡沫破碎,許多互聯網企業倒閉、破產。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企業債務人財產的特殊性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注。傳統社會企業的價值建立在實物資產之上,如銷售收入、產品存貨、車間生產等等,這些物資在現實世界中有跡可尋。而互聯網企業資產卻由知識產權、程序等構成,互聯網企業特殊的融資模式、運作模式,均不能在傳統企業破產程序中有效運作。
互聯網企業在融資方面的特殊性,在權利界定上有著一定的問題。為互聯網企業融資的主體,并不關注互聯網企業的資產、盈利能力,而更多的關注互聯網企業在上市后的股票盈利以及股票攀升。如今,互聯網企業獲得融資的消息已經屢見不鮮,但是大多數報道僅僅關注于融資的金額,對于融資的具體方式卻未報道。根據我國現行的破產法,一旦互聯網企業破產,法律更多關注于債權人的權益,不同的融資方式在法律中也有著不同的優先權利地位。互聯網企業破產,債權的持有、股權的持有會直接對權利人產生影響,當今法院必須界定融資的屬性[1]。債權、股權的界定難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股東債權融資問題界定存在一定的困難?;ヂ摼W企業融資創始股給予債權人的情況較為普遍,債權人在獲得股權之后,又通過債權向互聯網企業提供下個階段的融資。而在破產的過程中,債權大概率會被利益相關者重新定義。同時,不屬于融資方的債權人還有可能提出“資本化”相關問題,債權有可能會被定義為股權的出資,在這樣的情況下,互聯網企業股東債權優先度在法律定義下就“居次位”;另一方面,債權、股權融資工具在破產程序中的定性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國部分互聯網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會采用債權、股權間定義不清的工具,如“可轉可贖回優先股”。若是互聯網企業事先簽訂的融資協議,沒有對企業破產時的情況進行描述或者安排,那么受理破產的法院,必須對債權、股權進行重新定義[2]。
在我國企業破產程序中,破產重整、和解、清算、財產出售都是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多數互聯網企業在運作過程中,會獲得大量的用戶數據,尤其是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這些數據有著極高的潛在價值,對于多數互聯網企業來說,這些數據都是極為重要的資源、財產。為了實現重整或者利益保護,就有可能涉及到出售這些數據的情況[3]。但是,我國目前在信息數據出售方面,仍舊欠缺完善的法律條款支撐,且現行的法律甚至還存在一定的矛盾。如《刑法修正案》就闡述了個人信息出售的刑事責任?,F行的《刑法》直接約束了互聯網企業重要資產的流轉,這對于破產互聯網企業債權人利益保護來說有著極其不利的影響。我國法律法規應該針對這種情況進行合理的修正,在法律層面上允許破產互聯網企業信息出售[4]。
破產法中針對破產程序中管理人履行合同的問題進行了規定,在法院受理破產后,管理人有權對未履行的合同決定履行或者解除。若是管理人決定履行合同,那么合同中的當事人理應繼續履行。但是,合同中的當事人也有權利要求管理人提供有效擔保,若是管理人拒絕提供擔保,那么就可判定合同解除。而互聯網企業破產卻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專利權利許可方面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破產重整,想要保證企業重整成功,就必須保證互聯網企業有權利使用已經獲得許可的專利。如專利許可使用合同是否是一個未完成履行的合同就存在爭議。舉個例子,若是專利許可使用合同中的技術已經被使用,那么就視作合同已經履行,所以合同中的當事人無權獲得擔保;若是將專利許可使用合同認作為未履行,那么合同當事人就有權獲得擔保。我國目前現行的破產法條款中,針對該情況下的合同性質尚缺少一個有效的界定條款[5]。
當下的破產法,尤其注重企業重整營業控制模式問題。美國、英國在這方面,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并對營業控制模式進行了有效更改。我國現行的破產法,針對企業重整的情況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在重整的過程中,企業管理仍舊采用以“管理人”為中心的營業控制模式,但是在不同的客觀條件下,又有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管理人對營業事務或者債務人財產進行管理;而是管理人聘任債務人企業管理人員進行管理;三是債務人自行管理,管理人監督。誠然,現行破產法是基于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上構建的,如今的大規模企業存在重要的經理人階層,經理在整個公司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實現對企業內部信息的交流以及處理,但是經理人處理信息的深度、廣度和信息交流網絡有著密切關系。許多公司主要采用傳統的線性管理方式,管理層層相扣,最終將信息歸集至高層管理者。而在破產程序中,破產管理人所要替換的就是企業內部的高層管理者,一般會出現替換高層來接手公司的情況。
互聯網企業的管理模式較為特殊,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在互聯網企業中較為普遍,在公司內部,表決權較為分散,領導人的模式則是一個“多中心”的項目模式,每一個員工都有可能成為某一個項目的領導,所以傳統破產模式的應用就存在一定的困難,企業的全面接管難以實現。
互聯網目前已經對社會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在宏觀政策的引導下,互聯網和各行業的結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而在破產程序中,或可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提高破產效率,降低司法成本,這對互聯網企業破產來說,意味著破產費用的節省,意味著債務人財產的有效償還。
首先,文件的申請可直接通過互聯網進行,這就解決了文件報送丟失的可能性。美國在這方面有著先行嘗試,網站PACER就可實現線上破產申請,破產申請通過后,以電子資料、郵件的形式向當事人發送通知。這一舉措就能夠縮短破產申請、破產受理間的時間,進一步減少債務人財產的流失。
其次,在互聯網環境下,可利用互聯網實現線上會議的召開,同時可利用網絡召開債權人會議。而在重整投票方面,也可采用在線投票的方式進行。不過需要尤其重視身份的驗證以及程序的規范化。
最后,債務人資產處置可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電子化,我國目前在這個方面已經做出了初步的探索,線上司法拍賣平臺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投資人征集方面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
綜上所述,法律在市場經濟中起著杠桿作用、引導作用、約束作用,互聯網經濟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形勢,其自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破產法必須要根據互聯網經濟特征,充分考慮到債券、股權等等方面的特殊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讓債權人權益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