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銀華
福建省閩侯縣公證處,福建 閩侯 350199
公證雖然是一個很嚴肅的法律職業,但是公證是以家事民事為基礎的。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它體現為公證對建設法治社會服務要求的支撐和保障,我們可稱之為“社會服務論”。我國傳統公證理論的“行政化”傾向正好反映了其僅具備國家權力論一個層面,而欠缺新時期法治社會保障服務的內容,是一種典型的一元方法論。鑒于此,我們還要從傳統公證理論相反的視角,也就是公證服務于社會和民生的角度來談談公證的公信力建設。十九屆三中全會指出“可以由社會組織提供和解決的公共服務和事項,由社會組織依法來提供和管理”。公證機構要通過更大的空間,激發出更大的活力,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公證法律服務、為經濟社會提供公證法律保障。
那么新時期,我們應該如何去構建和完善一個服務于社會保障的公證力體系呢?從社會的個體,個人的角度來說,“人無信不立”。從職業的角度來看,公信力更是公證行業的生命線。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公信力的“公”,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其一,指公眾;其二,指與公證相關聯的“公正性”屬性。兩者相關聯,公信力必然建立在公眾對公證的認同與信任的基礎上。因此,從公證的社會保障層面來看,公信力是指依據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散發舉手投足的人格魅力所逐漸沉淀而形成的“說服力”或者說是“從眾力”,簡而言之就是“威望”。公證所提倡的“公正、誠信、秩序、效率”正是公證的公信力的一種直觀體現。什么是公證公信力呢?筆者認為,是公證員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在公證機構執業中遵守職業道德,捍衛法律、維護公平正義,所展示的職業操守和人格魅力,并為公眾所認同。一個人只有具備讓人相信的信賴感,才能建立與他人的社會關系,這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同樣的公證行業應比一般的行業以更高的公信力標準來要求自己,才能使公證這個行業脫穎而出,以公信力作為自己的職業標桿和特性,很好地實現公證的價值要求。
新時期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要求公證系統確保公正性,特別是來自社會的倫理認同感,成為依法治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構建我國公證系統的公信力體系呢?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公證員的客觀公正義務,是指在公證業務服務中,為了保證事實的真相,維護利益相關人的合法權益,公證員不以當事人的立場,而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對證據進行充分審查和核實,對當事人的公證需求進行公證服務的行為。
公證員要在加強公證案件審查上下功夫,在辦理每一份案件時,本著“慎獨”的儒家精神來審查案卷資料,進行案情分析,公證員應該具備一顆一心為公的“公心”,才能在辦理涉及利益之時“出淤泥而不染”,秉公辦理,提高公證案件的辦案質量。在檢查中,要同時明確公證執業人員責任,保證公證案件質量檢查有成果并且成果在實際工作中轉化應用,進一步提高公證效能。
作為深耕于家事領域的公證行業,要努力打破“以證易證”的傳統模式,關注當事人的切實需求,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憑借公證的職業操守和專業技能,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提供咨詢和建議,多渠道、多途徑解決糾紛,開拓辦證思路,努力打造“一站式服務”,讓當事人切實感受到公證員的付出和心血,與公證員建立信賴的關系,真切體會到公證服務的專業和價值。
公證員這個職業本身帶著較高的權威性。公證機構被劃分為公益三類事業單位,公證機構的公信力更體現出國家的權威性和中立性。目前社會的突出矛盾的解決一般是調節和訴訟兩個渠道。公證在化解社會糾紛矛盾中有律師和法官所沒有的優勢。目前法院采取的是調節型審判或者說審判型調節的混合體制。當事人感覺法院就是在“和稀泥”,從而減低了當事人對法院的信任感。律師是直接參與到糾紛之中,律師的收費和糾紛的解決有直接的各項。基于各種因素,律師在處理糾紛中不可能處于公正的角度來解決問題。而公證的中立性則要求公證員站在第三者的位置,站在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共立場上來公平地解決問題。從解決糾紛的最終目的出發,公證處出具的公證書具有強大的證明力,可以省去許多紛繁復雜的事實認定程序,使事實認定變得更加精確和快捷,從而大大提高訴訟程序解決糾紛的效率和成功率。[1]公證書作為強有力的證據可以大大提高法庭訴訟中糾紛的解決。對于公證如何參與法院的調節,糾紛的化解還有很大的磨合空間。
在公證體制改革中,要把解決社會突出問題、熱點難題作為增強公信力的突破口,加強公證機構公益性服務理念。要將公正、民主、公平、正義的公證思想深深刻入到每一個公證人員的內心,自覺貫徹到公證活動中。公證協會要定期對公證處進行案卷檢查。公證檢查是公證活動的重要環節。例如法國公證檢察員在年檢職能范圍內,應對公證處調查問卷進行5%的抽樣檢查,公證員應定期接受調查問卷審核。[2]
在公證網絡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在網絡大數據的前提下,公證高層管理機關不僅僅通過網絡數據來了解公證的實施情況,更要通過當事人的“口口相傳”中感受到公證的公信力,只有人心所向,公證才能更好的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為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服務,成為普通百姓辦理家事的首選。
目前,公證被劃入“公益三類”事業單位。這是從公證的公益屬性出發,也對公證的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我國公證法規定“公證機構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證明機構”。不管是最早的全額撥款的行政單位,還是事業單位,抑或是現在推行的合作制改革,公證的前世今生如何改變,公證的公信力應該是永遠不能改變的標簽。公證改制,改的是服務的方式方法,拓展了職業領域,延伸了行業領域,不改的是公證員的初心-公信力。這是我們的公證行業可以勇往直前的前提和保障。
作為一名公證員,執法依據無疑首先是法理。法理又不外乎人情,正義的法理合理地反映和體現情理。公序良俗,作為社會大眾的道德標準,申請人的申請公證項目未必全然符合公序良俗的合理期待,可能會明顯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產生信用危機、道德危機。在這樣的情形下,公證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從人之常情出發,在符合辦證程序規則下,在法律的合理范圍之內盡量滿足當事人的訴求,在沒有明文禁止的情況下,通過引導當事人更改或間接證明公證事項等方法,以實現公證對公序良俗的保護。這種對公序良俗的善意守護,能夠反映公證員的道德水準、職業精神和業務水平,體現一國家司法系統和公證制度的成熟程度。實踐證明,用公證實現公正已成為很多普通百姓的共識。通過公證介入民間法律糾紛,在保護公序良俗的同時,可以提供客觀、真實、合法的證據,盡可能地避免和減少摩擦沖突,更好地實現息訟止爭的公證目的。
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新需求需求愈加迫切,要求我們“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充分感受到公平正義和幸福尊嚴”。[3]做好新時代公證工作,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深入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將公正作為影響公證公信力的核心要素,把公信力作為公證職業和執業的基礎,形成強大的公證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