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英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公證處,青海 海東 810699
近年來,公證人員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完成法定繼承公證工作,還要處理一些遺囑方面的繼承公證任務。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在法定繼承公證環節中。繼承權的產生是在被繼承人離世之后,繼承權屬于繼承人的合法權利。在被繼承人離世之后,就要及時把被繼承人遺留財產轉移給繼承人,除了遺產之外,還有債務和債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遺產繼承公證的執行不受法律法規的限制。
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中,社會各界人士對遺產公證的理解存在一定差異,各種不同的觀點大致可以總結為兩種,第一種是把遺產繼承公證看做是繼承公證,繼承人依法合理繼承是遺產繼承公證,此時只要手中握有遺產繼承公證,當事人就能獲得遺產。另外一種是把遺產繼承公證看作是繼承權公證,當事人在得到遺產繼承公證之后,繼承人有權繼承遺產。這兩種觀點在本質上存在一定差別,第一種觀點說明繼承人不僅能夠繼承遺產,還可以占有并處理遺產,第二種觀點說明繼承人只有繼承遺產的權利[1]。
從字面理解,放棄繼承生命書需要公證處的公證人員以法律法規流程為依據,給出書面證明材料。從而證明是繼承人主動放棄了應該擁有的繼承權,由公證處出具的說明,有法律效力。當遺產分配工作已經正式展開,繼承人此時表示要放棄遺產的所有權,放棄的不僅僅是遺產繼承權,而是遺產所有權。所以在實際執行遺產繼承公證時,公證處的公證人員也需要同時公證繼承人對繼承棄權聲明書。放棄繼承聲明書屬于合法文件,具備一定法律效力。分析并解讀《物權法》,當繼承人出具了放棄繼承聲明書,就表示繼承人放棄了被繼承人物權的繼承。
遺贈撫養協議屬于雙方法律行為,只有在遺贈方和撫養方雙方自愿簽署的情況下遺贈撫養協議才能成立。該協議具備法律約束力條件是不違反國家的法律規定,不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損害。對于合同雙方來說,變更或者是解除協議都不能隨意進行。
在國家司法制度中,公證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司法手段能幫助國家預防糾紛,實現對社會法制的有效維護,除此之外,還能起到鞏固法律秩序的作用。在經過公證證明之后,任何法律行為、事實經過、具備法律意義的文書都在法律上產生了證據效力。但是如此嚴肅的法定活動在實際執行時,常常受到各種違法行為的挑戰,這些違法行為包括真人攜帶假證、假人攜帶真證。違法人員作出這些違法舉動的目的是為了騙取公證書。在此不良現實背景下,公證員不得不化身成為“打假專業戶”,他們所要承擔的職業風險是巨大的。
比如2017年6月17日,某公證處受理了一起正常的遺產繼承公證事件,當事人持有的說辭是:父母只生了我一個,我是獨生子女,沒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為了證明自己說的話是真實的,他出具了所在單位、社區、計生局的書面證明。但是公證員在審核材料的過程中,卻發現了其中的不妥之處。根據當事人提供的材料,其父母的出生日期是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在當時,很少有家庭會只生育一個子女。對此公證員向當事人提出質疑,但是當事人卻一再強調,自己就是獨生子女。公證員繼續檢查當事人所提供的材料,發現材料加蓋的某社區和計生局的公章是仿造的,也就是說當事人提供的材料是假的。要知道計生局和社區在使用單位的公章時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加蓋公章也會有記錄。而當事人提供的材料所加蓋的公章在字體和顏色上都明顯不符。此時當事人不得不承認自己是為了私吞遺產,故意隱瞞自己還有其他的兄弟姐妹[2]。
認證房改房產權,主要指的是城鎮職工把地方城鎮住房制度作為依據,花費成本價或者是標準價購買公有住房。當國內的房改房接觸上市受到限制之后,就有一些實際問題暴露出來。比如,如果在房改階段,住房所有者的配偶已經亡故,就意味著在職職工本人在失去生命特征之后,房產登記與實際情況相互之間是不符合的,此時整體的公證程序就無法順利進行下去。通常情況下,房屋繼承的當事人把房屋遺產公證辦理完成之后,要把房產證辦理到其中一個繼承人的名下。但是假如在最后的辦理階段中,出現了聯系不上繼承人的情況,而且繼承人也沒有指定房屋繼承代理人員,此時正常的房屋繼承公證工作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通常情況下,真人假證騙取公證書的行為比較容易被識破,主要是因為大部分假證制作的都比較粗糙,有可能是樣式不對,也有可能是圖形不對。只要公證人員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就能做到準確識別。比較不容易識別的是假人真證,這是因為一個人在不同時期拍出的照片有一定差別,從實際情況來看,冒名頂替的當事人大多與照片非常相似,不是親兄弟,就是親姐妹,而且頂替者一般都非常熟悉被頂替者各方面的情況。識破當事人的頂替行為有很大難度。公證當事人為了騙取利益,采取假人真證、真人假證的方式騙取公證書,一旦行為得逞,會對正當權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而且還會使公證機構的公信力受到損害。防范繼承公證風險,要對繼承公證程序展開進一步的完善,保證各項繼承事務是公證的。此外在審查公證材料的工作中,要實現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有效利用,可以從各種社交軟件上取證,包括微信、支付寶,以及各種手機APP,有效驗證當事人的真實身份。公證部門也應該積極引進一些先進的身份識別技術,運用多種手段找到公證材料中的漏洞。公證人員在識別當事人騙取公證書行為時,要嚴肅謹慎,不僅要考慮到社會情況,還要認真觀察當事人神態和舉止。
公證人員在完成繼承公證的工作中,應依照一定的法律依據,完成核實取證工作。《公證法》的第二十九條就是一項重要的法律依據,如果公證機構對申請公證的事項、當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存在異議,就應當按照相應的辦證規則對其進行有效核實,情況特殊時,可以委托異地公證機構,代為完成資料核實工作,相關單位或者是個人應該依法對有關事項提供協助。《公證程序規則》的第二十六條規定也是重要的依據。對于公證機構來說,在完成審查工作時,如果對申請公證的事項和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明材料存在疑問,就必須要對此進行核實,如果有需要,可以委托異地公證機構代為核實。
在完成繼承公證時,要做好核實取證工作,比如在處理某事項的過程中,核實取證采取的手段是與當事人進行面對面的談話。向當事人詢問,目的在于了解被繼承人的親屬關系,對真實情況有全面了解,詢問的內容包括被繼承人的婚姻狀況和子女情況,進而確定當事人和被繼承人之間的關系[3],詳細了解被繼承人的死亡情況。詢問被繼承人在生前是否立有遺囑,是否簽署了遺贈撫養協議。確定被繼承人的遺產憑證,確定繼承人是否有繼承的意愿。除了向繼承人詢問了解實際情況外,承辦公證人員還前往現場核實被繼承人的死亡事實,為了保證了解到的情況是準確的,工作人員向多位村民核實。了解到的情況是被繼承人生前在打工期間由于發生意外事故死亡,生前沒有立過遺囑,也沒有簽署過遺贈撫養協議,無配偶,無子女。被繼承人的父母也在早年去世了。繼承人石大娘65歲、石某姐今年53歲,她們二人表示要共同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
綜上所述,有效防范防范繼承公證風險,公證人員嚴肅謹慎對待繼承公證工作,嚴格遵守法律依據,完成繼承公證,通過詢問當事人和現場調查核實案件情況。完成繼承權公證工作,法律適用的準確性在其中占據關鍵位置,所用到的法律在關系和層次上表現出明顯的復雜性,規避法律沖突非常關鍵。在具體的辦證實踐中,要理清所涉及法律的沖突類型,保證運用規范化手段解決法律適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