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良
中共天津市津南區委黨校,天津 300350
全民普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從1986年全國第一個五年法制宣傳教育規劃,即“一五普法”的發布到現在進行的“七五普法”,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歷程。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但仍有不完善的部分亟需解決,如針對普法宣傳的專門性的法律法規欠缺,導致在法律依據方面缺少遵循,工作的開展和落實主要依靠召開會議學習或是傳達文件精神來進行,這就使得普法宣傳工作在上層領導、組織開展、落實督辦、財務保障、績效考評等方面無法得到確切的法律支撐,難以發揮此項工作的最大預期效果,因此部分農村地區的普法宣傳活動連續性不強、無法形成常態化,經常化,甚至存在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形式主義現象。
做好農村法普法宣傳工作必須有充足的經費作為保障。無論是普法宣傳隊伍的組建、活動的組織策劃、宣傳材料的印制準備、后期效果的考核評估都離不開財政經費的有力保障,尤其是專項經費的保障。但是,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地方財政狀況和支持傾斜力度也不盡相同,導致用于此項工作的經費難以保障,專項經費支持更是無從談起,這也大大的限制和阻礙了農村普法宣傳活動的正常開展。
在部分地區思想上依然存在唯GDP論成敗和單純的以經濟發展速度來評價地區社會發展快慢的思維模式,沒有將普法工作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同時也存在部分農民認識偏差的現象,在面對權利受到侵害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維權費錢費時間的認識依然存在,認為學習太多的法律知識也只是學無所用,沒有實際效果,產生漠視、厭學甚至抵制普法宣傳的情形。另外,存在普法認識上的偏差,一些鎮村干部在實際工作中體會到,以前沒有抓普法宣傳工作的時候,村民還比較聽話,容易管理,當村民學習法律后,雖然對某些法律知識一知半解,但仍然懂得要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后,反而難以管理,工作也難以開展。相反由于自己的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甚至不依法辦事的時候,則受到村民的上訪和投訴,使一些鎮村級干部失去了對普法宣傳教育的積極性。
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加速,工業化水平提高,城市勞動崗位增多,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尋找發展機會,農村剩余人口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在這樣的農村人口分布情況下,組織開展普法宣傳工作顯然存在著極大的困難。受眾群體縮小,知識層次、認知水平的變化都是順利集中開展活動需要思考和分別應對的挑戰,活動難以開展、效果難以保證。
部分地區存在不求效果,只求完成的錯誤認識。宣傳方式方法死板,墨守成規,缺乏創新意識,宣傳方式還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發傳單、貼標語、掛條幅等傳統的方法上,不接地氣、脫離實際,不能夠根據新農村發展的現狀與時俱進的改進宣傳方法,宣傳內容也無法與農民產生思想共鳴,導致農民參與性不高,普法宣傳活動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目前,在普法宣傳內容上依然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在宣傳活動中,依然存在著宣傳政策和宣傳法律相混淆的現象,宣傳內容界定不準確,廣大農民無法明了學習的具體內容,普法宣傳的針對性難以得到突出體現。再如,在法治宣傳中宣傳內容多以單一的法條和法律解釋為主,內容死板生硬,不易理解也不易接受,且與部分農民的實際生活關系不大,無法讓廣大農民產生興趣,導致受眾群體不全面。
作為基層普法宣傳的政府部門、法治單位,應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摒除固有陳舊觀念,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農村普法工作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用戰略和長遠眼光審視農村普法工作在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中地位和作用。搞清楚農村普法工作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把此項工作落實到日常的點滴工作之中,在相關制度建設、經費人員保障等方面,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形成完備連貫的制度體系,真正實現農村普法宣傳的目的,切實維護農民群眾合法權益。
只有做好農村普法宣傳的調查研究,才能找準現實需求、發現突出問題、摸清發展規律、制定解決辦法,讓宣傳工作有的放矢,集中整合現有力量,發揮更大效能。具有執法職能的部門必須在做好執法工作的同時做好相關普法工作。統籌具有宣傳職能的宣傳、司法、公檢法、律師行業協會、黨校等單位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的提升其普法宣傳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提升農村兩委干部和社區干部以及法治宣傳干部的政治意識、法治意識,工作中做好表率。要把農村基層普法的宣傳重點放在對留守人員的法律知識的普及上,提升他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手段。加強對重點單位的普法宣傳工作研究,尤其是發揮學校、家庭、社區在法治宣傳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符合農村實際的普法宣傳體系。
要與時俱進的改進宣傳方式、創新宣傳形式。在設計宣傳方式時應充分分析和考慮農民群眾的現實需求、接受能力、理解水平、知識層次、法律基礎等因素,擴大普遍性需求受眾面,重視個性化情況,最終達到所宣即所需,實用更有效。在發揮傳統宣傳形式作用的同時,應結合當地習俗、重要年節活動和現實情況,采用貼近農民群眾生活的形式,把普法宣傳材料匯編成順口溜、說唱、民歌等形式,再比如采取法庭旁聽、文藝演出、法律講堂、知識競答等參與性高、感染力強的形式,渲染學法用法的濃厚氛圍,提升農村群眾的法治意識和維權意識。積極運用網絡和自媒體手段,潛移默化的普及法治知識,擴大受眾面和普法深度。
改變以往重視政策宣傳,忽視法律普及的情形,做到政策、法律不混淆,把法治宣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法治宣傳應分好層次,在注重實體法律宣傳的同時,加大對程序性法律的宣傳力度。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人們法治意識的提升,實體法律的獲得途徑更為容易和易于掌握,相應的程序性的法律理解和運用顯得更為重要,其直接關系到農民維權的效果和法律習慣的培養。通過普法宣傳,不僅要解決農民群眾的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強化和提高其對法律的認知與篤信。另外,普法宣傳的內容要貼近農民群眾生活,學習了就能用,學了就管用,越是貼近生活的法律知識,越能深入人心、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
作為執業律師比其他人員擁有更加專業的法律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應發揮律師在農村普法宣傳中的積極作用,發揮其自身優勢,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基層政府可以考慮一套有效的體制機制,把律師納入普法宣傳的隊伍之中。做好普法宣傳,既要提升全民法治意識,減少涉訴涉訟情況,更要在遇到法律問題時能夠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在這個過程中,把律師的位置和作用前移,律師既是最終幫助解決法律問題的人,同時也是宣傳法治、預防糾紛的關鍵力量。通過政府、司法部門及律師協會,組織律師參與到普法活動中,可以采取包村律師或是包鎮律師的形式,為農村群眾定期開展法律知識普及和維權意識培養的課程,既發揮其專業優勢,又體現其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