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穎鈺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山東 濟南 250100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思想,以嚴密的邏輯和科學的辯證思維,論述了豐富的內容,構建起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治體系。這個思想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基本原理,結合法治的普遍規律以及我國的國情,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基本方略和總目標,對法治中國建設進行的深入思考和科學判斷。這些論述內容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把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系統概括為“十個堅持”。從十八大以來法治新思想的論述到對全面依法治國“十個堅持”的凝練,都是基于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科學認識,都是對中國治國理政方式的時代思考,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生動的時代特點。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思想以鮮明的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從中國發展建設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科學回答了中國法治發展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如法治道路、黨的領導與法治等等問題,提出了中國的法治體系建構,并將中國法治所確立的新的核心價值貫穿于法治建設之中,具有系統性、針對性、時代性、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從法治理論的發展來看,新思想以科學而嚴格的創新精神對法治進行辯證思考,不拘泥于已有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理論,跳出已有的法治框架對中國進行的歷史性的展望與思考,這種哲學的思考與變革性的理論視角相結合,推動了法治理論的創新發展,為世界法治國家建設提供了中國化的方案和發展思路。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我們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會和世界許多國家一樣面對和解決的國家治理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選擇法治還是人治。《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樣一條道路,這樣一種新時代法治中國的選擇,對發展中的中國而言,不僅僅是一種國家治理方式的選擇,更是一種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歷史擔當。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選擇,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國家發展全局上進行的戰略性選擇。這種選擇,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符合法治國家建設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對立統一規律告訴我們,認識事物的既要看到事物發展有共性,也要看到事物發展的對立面。從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普遍性規律來看,法治只是治國的一種方式,建設法治國家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建設的普遍選擇。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法治都是人類尋求治國理政合理方式道路上所做出的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地判斷:“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執政之重托”,總結國家治理的共性規律,將法治界定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一方面宣示的是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遵循的是國家治理的共性規律,中國共產黨人找到的是民主科學執政規律,是文明發展的理性治國方式;另一面也表明了西方的法治也只是遵循治國的共性規律找到的治國路徑,并不是唯一的路徑,也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唯一樣板。
因此,共性的法治治理方式并不意味著一模一樣的道路。事物的發展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法治道路的選擇亦是如此。首先,從世界各國的現實來看,法治從來就不是只有一個樣板,美國、英國、法國從來就不是法治的普適模板。每個國家在法治道路的選擇上會受自己的歷史、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走適應自己國家需要的道路。歷史的實踐證明,道路決定命運,走向法治的道路從來就不是只有一種選擇,道路正確與否直接與法治中國建設的成敗息息相關。中國的法治道路,必須會從我國自身國家發展的實際出發,必然會選擇能更好地在中國建立起符合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且能與之適應的法治秩序,“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其次,從法的本質屬性來看,法是階級意志的體現。從法的理論發展與實踐來看,脫離國家的階級性質空談法,只是從唯心的角度來分析研究的。馬克思法哲學從主客觀相統一的角度來對法的本質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法是階級意志的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必然要反映無產階級的意志,代表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從治理國家層面來看,有了國家才有了法,法不可能脫離國家的階級屬性而成為無意志的客觀存在。從時代的發展來看,法的這種階級本質突出的體現在:作為治國理政方式的法治,是一國政治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脫離政治的孤立意識與現實存在。縱觀西方國家的法治道路選擇及其國家的法治發展現實,無一不透露出其社會性質和國家治理中的政治邏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這種清醒的判斷,是基于歷史實踐的總結分析,是對新時代法治治理方式的邏輯分析,是在新時期社會發展復雜多樣化的形勢下對馬克思法治理論的堅持與再認識。認清法治與政治的關系,才能清醒地認識法治規律,選擇法治道路,而不會把別國的法治形態作為普遍適用的規則。每一個國家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政治選擇都會與自身的人文歷史、社會現狀、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無原則的照葫蘆畫瓢,只會給自己國家的發展制造道路障礙,甚至發展災難。中國的法治道路只能是中國人民和歷史現實的清醒選擇。第三,從法的物質屬性來看,法不是神的意志或人們想象的存在,相反它是由其所處時代的生產力、生產關系所決定的。馬克思早就通過分析法律的本質告訴我們,“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不同性質的生產關系決定了其法治體系的性質也必然有所不同,而這也從本質上體現了不同法治道路的選擇。第四,從法治道路發展的方向保證來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法治中國建設的正確方向。法治建設、法治道路不是自下而上的影響,相反,法治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法治國家建設總是上層啟動的變革,必會有領導力量來推動一國法治發展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要保證法治始終是為保障和實現人民利益,要保證讓人民獲得幸福,要走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路,就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思想正是從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出發,從馬克思法哲學的角度對治國理政思想和社會主義法治思想進行的深入思考,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從法的本質屬性、治國理政的規律、法治發展的規律、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出發,在新時代對國家治理和法治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的創新性思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新概念。這個概念是以唯物主義的聯系觀為指導,從法治國家建設的整體視角思考問題,將整體與部分相結合,在整體體系的框架內思考部分之間的聯系與優化,在聯系中把握各個部分,在聯系中把握事物整體,統籌考慮各個部分之間的關聯,進而實現法治體系的最大優化。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法制體系,“法治體系是一個描述一國法治運行與操作規范化有序化程度、表征法治運行與操作各個環節彼此銜接、結構嚴整、運轉協調狀態的概念,也是一個規范法治運行與操作,使之充分體現和有效實現法治核心價值的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以發展和聯系的思維動態思考整體體系與部分系統之間的關系,全面思考了法治建設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銜接與配套,將領導者、制定者、執行者、遵守者都納入一個體系進行通盤思考,是對法治運行體系理論的大膽設計與創新。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良法善治”中提出了判斷良法的時代標準。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所謂良法,應當是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反映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能對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的科學的法律存在。在良法思想中,習近平同志提出科學的立法,實際上更深入地思考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良法如何反映才能有效反映客觀規律和社會利益需要,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法應當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一體現”,這從實質內容上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主體權益,推動了人民主體地位和權益的有效實現。
第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政治保障融入其中。“為什么我國能保持長期穩定,沒有亂?根本的一條就是我們始終堅持共產黨領導。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定海神針’。”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前提和堅強保障。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指出,“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做主才能充分實現,依法治國才能有序推進。”而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歷史使命,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就應當依法度來從嚴治黨。基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的重要性,基于黨內法規從嚴治黨管理的必要性,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思想開創性地將黨內法規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內,以其比法更嚴格的制度規定存在成為與國家法的互補,“形成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這樣一種格局夯實了黨執政治國的制度基礎,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正確與方向。
第三,善治的實現不僅需要科學高質量的立法作為基礎保障,還要通過有效的“運行”,即將法之實施、監督、保障體系統一運行,才能真正有效實現善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保證法律嚴格實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如何保證法之嚴格公正實施,不因人之變而變,就需要建立完備的監督與保障體系。既然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法治體系的構建就應當具有嚴謹的邏輯性和科學的預見性,既有法治體系的總體架構與高度統一,又有立法、實施、監督、保障體系的子系統的建構與精細;既有整體的宏觀布局,又有具體的微觀側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全面貫穿到法治的治國方式中,就其實質就是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確定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價值地位。
第一,從法的價值定位來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定位并展示了中國法治的社會主義屬性。馬克思曾說過:“只有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覺表現,因而是同人民的意志一起產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創立的時候,才會有確實的把握。”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國家法治的根本區別就是在于法所體現的意志和代表的利益的差異性,也正是這個巨大的差異導致了兩種法的不同性質。無論風云如何變幻,中國特色特色主義法治在體現人民意志和代表人民利益上,始終堅持法治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護人民的根本方式。在法治的價值體系中,創造性地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法治的核心價值,體現了中國法治的社會主義屬性,實踐著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中是以人民的贊同、擁護、高興、滿意作為衡量標準的;而人民的贊同、擁護、高興、滿意又使得人民真誠地信仰社會主義法治,自覺遵法、守法、信法、找法。這個核心價值又使得中國法治理論不同于西方法治理論單純追求的公平、正義等價值,讓中國法治所追求的公平正義價值有了生動的靈魂。
第二,從法的價值功能來看,“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價值浸透并影響著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公平、正義、自由、人權是法所追求的基本價值,但是如果缺少核心的價值定位,那么實際上是很難有效發揮價值對法律體系的引領,在法的實行與守法上,也難以確定社會的公平正義標準的,而人民也不能切實普遍的享受法的保障與維護。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核心的價值,決定了它必然同時以人民的利益、意志和意愿的實現作為自身的根本價值追求,定位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方向,實現著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成為整個社會判斷法治價值實現的標準。在立法層面上,人民性的法治價值決定了科學的法制體系是以保障和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正確的價值指引著良法的產生,通過科學而民主的立法方式,保障立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法律制度更加尊重和符合客觀規律;在法的實行層面上,人民性的法治價值決定了法律面前必須人人平等,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可以依法參與管理國家的事務,也可以監督公權力是否正確行使。公權力的實現是為了保障人民權益實現的最大化,任何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在司法層面上,人民性的法治價值滲透進司法公正。在公正審理案件中,讓整個社會都可以加深對法律的了解與理解,讓人民群眾可能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感受到司法審查對公正的守護,讓人民更信賴法律,更信賴司法。在守法層面上,法治的人民性原則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讓全體人民自覺遵從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法制體系,形成良好的守法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