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聊城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強化基層組織運轉保障、加強農村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政策驅動、資金撬動、人才帶動、組織推動,著力增強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2015年以來,全市集體經營性收入3萬元以上的村增幅比例連續保持在20%以上。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的村,由2017年年底的2954個增加到3668個,同比增長24%;空殼村由1170個減至411個,同比減少65%。
一是政策驅動。2015年,聊城市委連續出臺落實縣、鄉、村和市直部門黨組織書記管黨職責的規范性文件,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落實管黨職責的重點任務,增強了各級黨組織書記的責任意識。2017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了《關于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聊發(2017)9號〕,推出盤活集體資產資源、發展邊角經濟、搞好土地流轉、提供有償服務、發展特色產業等12項政策措施,確定了兩年內消除“空殼村”、三年內所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的目標。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出臺了產業就業扶貧、財政專項扶貧、電商扶貧等優惠政策。有的村將財政扶持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電商、鄉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貧困戶和村集體,貧困戶脫貧后的盈余劃歸為集體收入;有的村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整合村集體所有的園、林、地、路、水、溝、坑等自然資源,完善產權有償使用形式,采取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統一開發利用,變存量為增量,提高使用效益,實現村集體可持續增收。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通過整合力量、因村施策、上下聯動,采取村企合作、服務創收、綠化分成、項目帶動等方式,收回村集體土地300余畝、坑塘160余畝、隱形資金40萬元,所轄31個村全部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
二是資金撬動。建立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自2014年起,市級財政累計投入基層組織建設資金達到4.5億元,帶動縣(市、區)配套投入17億元,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足3萬元的村實行“兜底”補助,從根本上保障了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為鼓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堅持“增收不減補”,對集體經營性收入3萬元以上村數較多的鄉鎮,允許將“兜底”經費合并使用。建立市級財政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常態化制度機制,2017年市管黨費投入800多萬元,專門用于扶持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項目;2018年市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1000萬元重點扶持薄弱村較多的縣(市、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動各縣(市、區)專項投入扶持資金3185萬元,全市759個村摘掉“空殼”帽子,集體收入超過3萬元的村新增714個。
三是人才帶動。堅持人往基層走、勁往基層使,充分發揮人才的“智囊”作用。市委常委帶頭幫包集體經濟薄弱村,廣泛開展部門包村、企村聯建、強弱聯合,推動人才資源向薄弱村、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經濟專業村傾斜。評選115名“水城領軍人才”,組織113名省、市鄉村之星,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結對掛鉤、項目帶動等方式,幫助村級組織落實增收措施。連續三輪選派4541名第一書記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抓黨建促脫貧,選調大學生村官全部分配到集體經濟薄弱村任職,累計投入項目資金3.7億多元,爭取社會資金4.4億元,實施561個產業致富項目,新增村集體經營性收入997萬元。2017年以來,在全市開展“1+1”好支部共建行動,即“1個部門單位黨支部”結對共建“1個農村(社區)黨支部”,市縣兩級動員所轄機關、企事業單位黨支部積極行動,對全市6783個村(社區)黨支部實現無縫對接、全面覆蓋。通過結對共建,統籌城鄉資源,推動優勢互補、以強扶弱,各級確立共建項目1.3萬余個,細化幫扶措施6萬余條,實施集體和貧困家庭增收項目5000多個。
四是組織推動。加強各級黨委、政府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領導,市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明確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責任,建立工作臺賬,充分發揮考核風向標作用,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督促各級黨委主動履職盡責。圍繞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市縣鄉逐級成立領導小組,市縣黨委副書記任組長,常委組織部長、政府分管副職任副組長,主要涉農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辦公室設在組織部門,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合力實施、鄉村具體落實的工作機制。通過會議調度、現場觀摩、教育培訓、督導檢查等方式,加大推進力度,充分發揮縣委書記第一責任人、鄉鎮黨委直接責任人、村黨支部書記具體責任人的作用,層層壓實工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