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梁
成都文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401
在大工業發展的狂飆時代,資本主義生產表現出強烈的侵略性,任何客觀與主觀的障礙都被資本擴張不加限制地摧毀。當工人走進資本家的工廠,從此刻起,工人所運用的勞動力將成為生產的一部分,他將為資本家日夜無休地工作下去。
工人在崗位上不斷重復著單一的生產工序,我們可以把他整個的勞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方面是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過程,即價值增殖過程。我傾向于簡稱為必要勞動階段和價值剝削階段。當資本家將生產資料交托工人投入生產時,其并不基于生產資料本身而凝結于此的價值開始增殖。
對于資本家而言,一切的價值都只存在于生產資料與勞動力之中,如何不斷地擴張價值是他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擴充價值的過程永遠都是吸吮他物價值的過程,任何價值都不會憑空產生,任何價值都處于不斷轉移與被轉移的關系形態之中。與此同時,價值并非當然性地凝結于物質,物質也并非是價值與物理結構的天然結合。我們并不能直接把自然意義的物質跟社會意義的觀念混合,愚以為,自然存在與人類社會無論是從主觀方面、客觀方面還是形態性質,都表現出相對的獨立性,可以是主體與客體的區別,也可以是對立對抗的區別。價值并非來自天然,而是來源于人類的社會行為,只有把一自在物置于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之中,方才體現為與價值的結合,且自此至終都表現為價值的宿主,不因脫離任何生產關系而消滅任何價值。另外,文章涉及的價值強調的是凝結在產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而非為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而提供某種形式的服務,雖然兩者互為表里,但仍須加以區別。當自在物進入工廠加工或市場流通的那一刻起,自在物就不再是自在物,從資本家來講,任何不以交易為目的或不為交易而服務的客觀實在,都不具有價值。
如果也可以把生產資料視作諸多生命個體,那么他們所遭受的剝削會是完全的、致命的、無條件的。對生產資料的應用開發會一直存在一條相對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紅線,為了追求最大化的經濟效益,資本家對不變資本的索求往往是徹底的,他會將其價值一直掘至紅線,到達一個相對的頂點。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的價值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其轉移的價值量不會大于它原有的價值量。這一觀點或許可以從絕對與相對兩個層次進行解讀。
從絕對的層面來講,資本家想要在生產過程中將生產資料的內在價值全部轉移出來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便是再簡單的原料、再初級的產品,也不可能。這就好像是人類對一塊普通石頭的認知都永遠不能窮盡一樣,人們所掌握的、認知的、有能力改造并征服的,永遠都只是對象物的極小部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其中一方面的表現就在于生產過程中對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程度的加深。人類的發展歷程與此類似,對價值的不懈追求使我們不斷趨近價值的全部。更加精美復雜的工業產品,更加深邃繁榮的文化藝術,無不在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將對象物內在價值的不斷掘深。一物的價值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是人們已然認知并掌握的價值,可稱為相對價值;另一部分是基于人們的認識能力和認識工具、改造能力和改造工具不斷得到優化,在相對價值的基礎上即將被了解或認知的價值,可稱為預知價值;還有一部分則是人們以現有認知水平遠遠無法達到的價值,可稱為絕對價值。
維持現有社會狀態的,正是相對價值;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的,正是預知價值;而主導自然,貫穿始終的,左右萬物興衰大勢的,就是絕對價值。但是,如果不將一切自在物置于人類社會的理性思考中,那么這些所有都沒有任何意義,同時什么也不會存在。
從相對的層面來講,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在特定的生產力條件之下,我們可以且應當將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內在價值轉移視作全部轉移。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整個社會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基于現有生產力水平,生產資料對新產品發生的價值轉移,正是全部轉移。換言之,對特定時代而言,這就是最好的,且沒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