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冰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遍布全球。網絡是一個由虛擬數據搭建而成的無邊界的平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國家控制各種信息的能力將會受到挑戰。習近平主席在2014浙江烏鎮舉辦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中首次提出了網絡主權理念。即“尊重網絡主權,維護網絡安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倡導并舉辦的第二屆舉辦的國際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講話的主要內容為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須堅持“尊重網絡主權”等四項原則。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用政治宣示的方式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堅定的維護互聯網主權,推動互聯網治理的決心。2015年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其中該法第25條明確規定“國家應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本條規定意味著我國第一次將“網絡主權”這個概念以法律的表現形式表現了出來,這一概念的確認標志著我國將網絡主權理論從實踐層面上升到了法律層面。
國家主權具有絕對權威性,是指對外保持自身的繁榮發展,對內享有制定政策和管理本國事務的權力。在法律的層面,主權是凌駕于一切世俗的權威。對于國家主權的概念中外學者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美國的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認為主權是指一國在其國內具有最高的立法和執法的權利。因此,從國際法層面來看,主權具有獨立性與平等性。而阿諾德·沃爾弗斯則認為主權是指一國通過本國政府,不受別國干涉自主處理本國事務的權力,和在處理對外關系時不受別國結盟的影響,從維護本國利益出發選擇參戰或是保持中立的權力。即主權應表現為對內的最高領導權與對外獨立權。我國學者奧本海先生認為主權是最高權威,即一個獨立于世界上任何權威之外的權威。因此,依照最嚴格和最狹隘的意義,主權含有完全獨立的意思,無論在國土以內或者國土以外都是獨立的。從奧本海先生對國家主權的理解來看,國家主權的基本特征表現為絕對的獨立性。而周梗生先生則指出國家主權意為一國享有的對內對外獨立處理事務的最高權力,稱之為主權,它具有對內最高,對外獨立的兩個基本屬性。從上述不同學者對國家主權概念的不同闡述來看,盡管學者們對主權理念有不同的論述,但他們大都認為國家主權具有絕對的獨立性。而且現在國際通說也認為國家主權是指一國獨立行使對內本國領土范圍內的人與事享有的管轄權,在對外交往中享有獨立自主的處理事務不受他國干涉的權力。
網絡主權是一個新興概念,對于這個術語大部分學者是贊同和承認的,當然也有部分學者是不贊同的。網絡主權是把國家主權的概念與網絡的概念結合在一起而產生的新概念,一般認為,網絡主權是國家主權在網絡空間的擴展,即一國享有獨立自主不受他國干涉的進行網絡空間活動、處理網絡空間事務并對網絡攻擊行為實施自衛的權力,主要包括對本國網絡系統的管轄權、網絡空間信息跨境流動的管理權與控制權、平等享有網絡空間資源的權力和防范和打擊網絡攻擊行為的權力等。從概念以及權力范圍來看,和領空主權、領海主權等概念組成一樣,網絡主權在國際法層面表現出是國家主權在網絡領域的擴展,網絡也在國家主權范圍之內。
互聯網的出現不僅使一國之內的交流與發展邁向了一個新方向,也使全球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越發明顯。網絡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在網絡世界里,網絡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平臺,任意的個人或者組織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內突破國家對其活動的管控,這種網絡行為輕而易舉的就打破了傳統的國家界限,進而對國家主權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和破壞。
互聯網是一個沒有邊界具有跨國性質的交往平臺,而且網絡空間中沒有管控機制,網絡活動也具有虛擬性這都使國家管理者無法確定網絡空間活動的主體實施行為的地點與信息。所以,因為網絡的各種不特定性增大了國家對國內利用網絡實施活動的主體的管理與掌控的難度。傳統的國家主權的劃分也稱為國家管轄權是以一定的物理空間為基礎,以領土為邊界,國家在其劃分的領土界限內行使領導權。但是,網絡是一個沒有邊界的虛擬平臺,對其無法像領土一樣進行實質性的分割,這就導致國家很難對其行使管轄權。而且因為網絡的開放性,行為人通過網絡可以不受國界的限制進行跨國活動,而國家主權在自己本國之內確實享有最高的管理權,但是對于跨國行為,牽扯到另外一國的利益時,就會上升到成為兩個國家因為網絡行為的管理權的國家主權的碰撞。在我們傳統的認識里,一個國家對其境內的居民享有管理與領導權,當然也就享有完全的司法權。如果一個犯罪行為通過網絡發生,一個行為發生在本國,另一個行為發生在他國。最簡單的來說,通過網絡犯罪,實施行為在本國,對他國造成了破壞,這就牽扯到了管轄權的問題。由于各個國家的法律規定不同,根據不同國家的法律對其進行定罪量刑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后果,而且對于自己國家的公民對他國造成破壞,行為人還在本國內,那么這個國家一般不會把自己的公民交出去讓他國審判的。所以,因為網絡的虛擬性和跨國性,使國家的司法管轄權受到挑戰。
信息控制權主要是指國家為了防止別國竊取、毀壞本國的秘密數據與防御有害信息對本國侵犯的權力。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信息傳播的渠道都由國家進行管控,只有小部分的個體和組織才可以進行傳播信息的活動。在傳統意義上,國家允許傳播信息的那一部分個體和組織一般就是指報紙、廣播和電視,這些特定的主體才可以進行信息的傳播,而且傳播的信息都需要經過篩選,篩選過的大眾可以知曉的信息才可以傳播,所以大眾最后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經過多次處理過的信息。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通過網絡,每個人在符合網絡平臺要求的條件下都可以發表言論和信息,例如行人拍攝的城管打人事件,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我國執法城管的違法行為,然后還可以直接對其進行評論。但是在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下可能這種事就不會被大眾所知。雖然這種形式很直觀的讓我們了解到各種信息,但是也侵犯了很多的隱私,而且因為這種傳播信息的方式不需要經過檢查,所以也造成了很多不良信息在社會上傳播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社會氛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網絡信息的傳播不受控制,信息可以自由地流通,大眾不僅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言論,還可以任意的獲取大量的全球信息,而且網絡的虛擬化使信息的發布者與傳播者的身份很好的得到了隱藏。其實,在國際法上,網絡對信息控制權的影響主要是指國家之間通過網絡對他國的秘密信息進行竊取或者是利用網絡侵犯他國領導權的行為。在戰爭時代就有特務竊取機密一說,而在網絡時代,網絡雖然提供了我們方便的儲存與管理信息的功能,但同時網絡信息容易被別人竊取,就要求國家對信息的控制更加嚴格。當然信息在網絡的自由傳播,雖然弱化了國家對信息的控制權,但是通過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不僅節省了很多時間,而且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通過網絡進行活動,使得經濟實力得到更多的提升。
其實自網絡誕生以來,關于網絡治理就一直存在著爭議,在國際上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主張國家主權可以在網絡領域進行擴展,在主權劃分的歷史過程中,從開始的對領土的劃分,到后來的對領海和領空的劃分。人類的行為意識從主要活動范圍的變化不斷發生改變,由最開始主要活動場所領土到意識到誰能掌控海洋,誰就是強者,又到誰能掌控宇宙,誰就能掌控地球來看,對國家主權范圍的擴展也隨著這個發展不斷變化。所以現在人類的活動牽扯到了網絡,就認為網絡主權是國家主權在網絡領域的自然延伸與體現;另一種是否定網絡主權,認為網絡已形成一種新型空間,要求新的治理模式與治理理念,國家對之不擁有主權。對于第二種觀點認為的網絡已形成一種新型空間,不具有說服力。從法律層面來講,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空間被稱為社會,受法律的管治,而網絡已形成的新型空間就不受現行法的約束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它又怎么可能會稱為新型空間。所以從國家主權范圍的擴展的歷史發展來看,國家主權擴展到網絡領域是合乎法律和社會發展的。
國際主權在網絡領域的擴展當然不如領土、領海和領空那樣簡單的劃分。首先,在網絡領域劃分國家主權需要各國統一標準。因為網絡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且對于網絡行為很難捕捉并進行定性。對于千奇百怪的行為,國家之間需要對其有一個統一的認定標準。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對國家主權的維護。其次,各國之間在網絡信息傳播方面需要達成一致的反對侵犯他國秘密的網絡行為。雖然我們走進了網絡時代,但在一些不發達國家,他們的網絡技術并不發達并且有的國家或者地區還沒有網絡。每個主權國家,無論國大國小,國強國弱,都應享有不受侵犯的權利。所以為了保護弱勢國家,國家主權在網絡領域也應像領土、領海和領空那樣神圣不可侵犯。最后,既然國家主權要在網絡領域進行擴展,那么對其進行劃分和保護的工作就應該有正式流程,使其合法化。
網絡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活動工具,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工具那么簡單,更像是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現在我們的網絡活動不僅挑戰了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也對國家主權造成了很多的影響。所以國家主權在網絡領域的擴展,對內加強了國家的最高領導權,對外是對國家獨立性的維護,而且這也是未來維護社會和平穩定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