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曉麗
永濟市法律援助中心,山西 永濟 044500
網絡虛擬財產是以數字化記錄的個人網絡信息,是網絡使用者在網絡中所擁有的能夠獨立使用、產生收益或者自我處置并且在網絡環境下體現出財產價值屬性的信息載體[1]。從2004年我國首例網絡虛擬財產主體糾紛案件開始,關于互聯網司法實踐、理論實踐的研究從未停止。不斷加強網絡虛擬財產法律理論研究與法律適用成為新時期保護網絡虛擬財產,適應社會升級轉型的重要內容。
網絡虛擬財產在我國立法上的爭論由來已久,主要將爭論的焦點放在“是否規定網絡虛擬財產”到“怎樣規定”的問題上。在我國2016年全國人大審議修訂的《民法總則(草案)》中,明確的提出了在大數據與“互聯網+”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對于網絡數據信息、網絡虛擬財產等新型的民事權客體作出相應的立法規定。《民法總則》在最終修訂通過的時候采取折中的處理方式:“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樣的規定既沒有明確網絡虛擬財產物權的客體屬性,但是又將網絡虛擬財產的納入也放在了民法總則的“民事權利”章節中去[2]。
基于網絡虛擬財產目前在法律中的屬性界定不明,權利屬性有待界定,和相應的保障條款不足等問題造成維權中出現問題,分歧與爭議等為司法實踐帶來困惑,在網絡虛擬財產的相關與糾紛案件的判、罰也不一樣。但是從總體司法實踐的進程來看,目前我國的司法實踐判例中,都是認可網絡虛擬財產的價值屬性的,主要基于當事人的網絡虛擬財產遭受損失時,法院通常會判定過錯方進行補償或者賠償。
從網絡虛擬財產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來,法律屬性的界定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從近年來學術界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屬性探討等,都將其法律屬性作為界定的重點,目前主要的觀點有以下幾個觀點:(1)物權說。認為網絡的虛擬財產是物權的客體,不能單純的因為其虛擬屬性就否定其存在,應該用物權的方式加以保護;(2)債權說。主要基于網絡使用者與運營進者雙方的契約關系來講,將網絡虛擬財產的解釋作為債權的客體;(3)知識產權說。該項觀點認為網絡虛擬財產作為知識產權的客體,主要以知識產權在網絡產權開發與運行中存在智力成果在里面;(4)獨立產權說。該種觀點跳出了民事權利界定的范疇,將網絡虛擬財產定義為同時具備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屬性的獨立財產權[3]。
網絡虛擬財產的特殊性和網絡虛擬性,在產權屬性的既定和區分上困難比較大。例如:在“A網絡銷售平臺”(簡稱A平臺)這個網絡站點的虛擬財產應該屬于什么范疇,在財產權利的歸屬上,到底應該是商鋪還是屬于運營者?或者還是屬于網站的供應商A平臺?如果屬于A平臺的運營者,這項財產就屬于財產權利,運營者有自身獨立處理和支配的權利,而在A平臺商城中有明確的規定禁止商鋪自己轉讓。A平臺網站交易平臺目前實施的是兩級域名制度,商家只能擁有二級域名,具有極強的依附性,自己的網店不能獨自轉讓,在目前眾多的司法判例中,法院也傾向于網店經營者不具備所有權。
第一,進一步細化網絡虛擬財產的物權客體屬性。目前我國將網絡虛擬財產在民事權力下尋求物權客體定性,有必要在民法典中進一步細化網絡虛擬財產的物權客體屬性。(1)在物權編制中明確其物權客體。以物權規定的方式明確其所有權、使用權以及擔保物權等相關的民事權利。針對網絡運營者進的特殊性明確界定,最終以價值創造確定歸屬;(2)在物權保障中明確規定網絡虛擬財產的變更公式制度。網絡虛擬財產因為其中自身所處的環境、虛擬性,本身就是一項虛無存在形態,只能以數據信息依靠相應的載體存在,以交付方式為基礎的變更、公示等因為其虛擬性不能有效的顯示其公示屬性;(3)及時修改民法典分則及其他編制內容,例如:在繼承權中將網絡虛擬財產進入繼承客體范疇,這些都是明確網絡虛擬財產特性的重要內容。
第二,在物權法中明確網絡虛擬財產民事責任的具體承擔方式。將網絡虛擬財產糾紛相關規則以法律保障的形式明確,基于物權法尋求更多的侵權行為責任追究。例如:在網絡運營商違反了運營中相應的服務與產品合同的時候,就可以通過物權法規定追究其責任來保護權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另外,在網絡虛擬財產的物權保護中還可以實現“消除危險”的方式,一旦網絡具體使用者已經察覺了自身的網絡虛擬財產存在被侵害的可能,不管這種威脅源于哪個方面,使用者都可以基于網絡虛擬財產保護權益,要求運營商或者產品供應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消除這種潛在的威脅。除了現有的補償救濟層面上,在網絡運營商或者存在的第三方主觀、惡意的前提下,建議進一步增加間接性損害賠償的方式進一步規制各方主體權益。
首先,明確歸責原則。除了相應的立法原則基礎上,還應該進一步明確網絡虛擬財產糾紛的規則原則與舉證責任界定。歸責原則在民事權利中主要是指當事人遭受到權益損害的時候,遵循什么原則與標準確定行為主體的侵權責任。目前在民法體系中,歸責原則主要包括: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原則三種類。基于網絡虛擬財產的虛擬性,發生侵權通常是在虛擬的環境中,并且責任主體雙方都具有對等的地位,造成侵權的因素也是多樣的,可能是責任人自身的因素,運營商的因素或者源于三方的責任。在規責行為主體細節上必須進行分類,細化歸責原則。
其次,明確侵權糾紛舉證責任。將網絡運營者的責任納入舉證中來,承擔舉證責任。出現這種情形主要是因為網絡虛擬財產的數據表現形式決定。一方面使用者無法接觸數據信息,網絡運營商是不會為使用者提供對應的數據信息;另一方數據信息的專業性極強,使用者和法院在數據識別中的局限。基于以上兩個因素,需要網絡運營商積極協助取證工作與義務,對于發生侵害行為的后臺數據整理、保存,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以此來維護權益使用者的合法性。
不斷完善刑法規制。在網絡虛擬財產侵權行為嚴重到涉嫌刑事犯罪的時候,必須運用刑法來規制相應的犯罪行為,在形成網絡虛擬財產法律屬性界定后,其物權客體屬性讓刑法規制進入其中,增強侵權責任的處罰力度。在侵權救濟方面,也可以采取相應的刑事責任,判處罰金、沒收違法所得等。進一步出臺具體的行政監管法規。除了有針對性的網絡虛擬財產保護單行法以外,針對互聯網的特殊性還應該出臺相應的行政法規,保障行業行政監管,形成系統性、全覆蓋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進一步細化《網絡安全法》,保證網絡運營者合規經營,加強網絡安全防范,促進網絡運營可持續發展。
網絡虛擬財產是在互聯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網絡虛擬財產糾紛是一項新生的糾紛案件,形成健全的法律體系保障網絡虛擬財產安全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不斷強調物權法律保護規則,細化糾紛處理原則與保護途徑,進一步完善我國網絡虛擬財產保護相關規章制度,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全面保障格局,促進我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保障互聯網經濟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