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剛
浙江警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遵循的是制定法,制定法又叫成文法,制定法即遵循已頒布的規范性的法律文件來處理法律事件。通過制定法處理法律事件,由于所依據的法律文件的內容通常已經十分的完善,具有完備的法理關系和嚴謹的法理邏輯,并且易于理解且覆蓋面廣,所以實行制定法可以極大的提高處理法律事件的效率并且能夠極有力的保障法律事件裁決的公平性與統一性。(講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優點可以搜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但是,想必許多人也都發現了,在某一些案件的裁決與審判中,法院法官并未完全的按照已經頒布規定的法律條文來進行判決。而這些案件判決發生的原因往往并不是法官或者法院的因素,而是受到外在主觀壓力的影響。而這外在壓力就是社會輿論壓力。
現代人們的生活變化速度過快,各種事件往往都會有不同角度或者新的一面出現,而我國法律所執行的法律條文都會具有較強的司法性質以及較為嚴密的框架限制,這導致了法律文件內容常常會無法與社會現象相協調。在處理這些案件,裁決案件時司法者只能從現行法律文件中尋找適應法律條例來裁決,而普遍的大眾并沒有專業的司法意識他們只是單純的從主觀意志上判斷認為案件應該如何判決,其中不免夾雜了自身的情緒。所以這種情況下判決結果與社會大眾期望產生差異時往往就會引發輿論。而現狀這類輿論往往是負面的輿論,通常是對司法的質疑,認為司法缺乏公正性,從而引發大眾對于司法的不信任。部分案件為了緩和大眾與司法者的矛盾,司法者順從了輿論呼聲,對案件的裁決會超出法律的依據。這解決了社會輿論的問題,但又引發了司法公正的問題。
社會輿論影響法律案件裁決的案例一直都存在,而近現代以來,通訊傳媒技術的發展更加加快了社會輿論的傳播速度,特別是近年來互聯網、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大眾傳媒發展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高度,一個社會事件的發生能夠在一兩日內引起全國性的輿論。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司法公正與社會輿論的矛盾終于不斷凸顯。
或許十幾年前的“許霆案”最具有該矛盾特征。在2006年戶籍在廣東的許霆偶然的發現銀行的ATM取款機發生了故障:取款1000元銀行賬戶僅僅扣款1元。于是在當日,許霆通過ATM機器的漏洞故障,從ATM取款機取出總共約17萬元人民幣,而他的賬戶僅僅被扣去了170元。后在銀行發現他的違法行為后,許霆最終選擇了潛逃,在潛逃一年之久之后,許霆最終被逮捕。
由某市中級法院對他進行的一審判決結果是許霆以非法侵占他人財產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行為已構成盜竊罪,遂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在法院將這一宣判結果公之于眾后,在網易論壇上一位網友發表了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該名網友提出了自己對于許霆案件不同于法院判決的看法,他認為某市中級法院的宣判結果并不合理,對于許霆的判決結果過重,質疑司法者是否按照正規的司法程序進行司法判決。而這篇文章所提出的觀點在論壇上得到了大量網友的支持,在短時間內轉載閱讀量達到了數十萬,引發了網絡上對于“許霆案”的熱議。不僅僅如此,在網絡快速傳播的發酵下,對于“許霆案”的討論從網絡中逐步延伸到了現實之中。社會各界人士,包括銀行家、律師、教授、乃至學生在內,都圍繞“許霆案”的判決合法與否展開了激辯,社會大眾也開始考慮深思許霆的遭遇同情許霆的境遇,并開始質疑起司法判決的結果,他們雖然認為許霆的非法占有財產行為確實構成了違法犯罪,但是對于他利用ATM取款機的漏洞從ATM中非法得到17.5萬元而被判處無期徒刑的判決他們認為這樣的判決有失合理性太過于嚴重,并不符合常理,一時間這種觀點在社會中引起了巨大的響應,對于司法部門產生了極大的輿論壓力。
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之下,某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許霆案”進行了重審,重審的結論與一審相同,許霆非法利用ATM取款機盜竊銀行17.5萬元的事實成立,許霆的行為的確構成了盜竊罪,但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核準下,對于許霆的判刑由無期徒刑改判為有期徒刑五年。許霆在入獄后表現良好,在入獄第三年后,他獲批提前出獄。
相對于一審,某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二審裁決結果,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社會大眾對本次案件裁決的預期,先前爭論已久的社會輿論才得以平息。但是當這場飽受爭議的社會輿論案件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以后,一些對法律有較為客觀的看法的人士卻依舊在對本案進行爭論。即使礙于社會輿論但許多人認為許霆案二審由于迫于社會輿論的壓力對許霆在法定刑以下量刑,判處有期徒刑五年的判處有悖法理。
“許霆案”是當代中國關于社會輿論對司法進程的影響的案例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案件,從這件案件中,我們可以發現社會輿論對于司法過程及其結果具有重大影響,這種影響有積極也有消極。
從積極方面來看,社會大眾對于司法案件的關注與關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陽光司法”。在大眾傳媒還未普及時,一部分有權勢的違法人員經常會在暗地中以他人不知道的方式影響司法判決的結果,為自己開脫或者減輕處罰。這種對于法律的輕視,極大的阻礙了我國的司法發展。而在社會廣泛參與司法之中后,司法者的司法也將被監督,案件真相也將難以被掩蓋,這極有力的保障了司法的公正。同時,大眾對于司法事件的討論,也有利于法律知識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大眾的法律素養,為“依法治國”的實現提供了幫助。
但是從消極方面影響來看,社會大眾的法律素養有限,對于一些案件的看法往往更多的源自于自己的同情心,對于一些“弱者”的行為產生了同情而對司法判決的“鐵面無私”產生質疑,輿論壓力之下,司法者就會不得不向大眾妥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公正。
社會輿論與司法公正是一對矛盾體,互相影響。而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就在于提高社會的整體法律素養。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發展很快,然而公民的法律素養則良莠不齊,這便易導致對于司法結果的理解分歧。同時,一部分人對于司法權威沒有很好的認識,這也易引發人們對于司法活動的不尊重,隨意質疑。
同時,對于大眾傳媒也應當加以管理,發表言論的方式應當合理合法,對于一些違法的輿論傳播行為,傳媒媒介應當及時加以管控,從而避免將來更大的危害。
社會輿論與司法公正可以是一對相互促進的矛盾。社會輿論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能夠保障司法的公正,而司法公正也能促進社會輿論的良性傳播。面對這一矛盾,我們既要管控好社會輿論,也要不斷提高司法公正水平,尋求兩者的平衡,從而促進兩者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