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鈺淇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新監察法給予了監察機關及其監察人員相當大的權力,規定其職權范圍是很大的,以下列舉比較關鍵的幾條并且分析其背后無法規避的和強行制止的漏洞:
一、監察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監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監察法》第四條規定)[1],分析如下:
(一)目前監察委員會可依照的權威法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但法律在明確規定以外存在著自由裁量的范圍,以及存在面對新情況時滯后的情況。落到具體工作中,如何行使法律規定的權力一定程度上受到監察人員的理解和判斷的影響,如何在法律觸及不到的地方還能合理的行使權力也值得注意。
(二)監察委員會獨立地行使監察權,這一規定是為了避免其他的勢力干涉監察權的有效行使,但強權不能加之于監察權,監察權卻可以主動出擊,而且在利益談判的過程中,地位都不是平等的,監察權處于優勢地位。這時,如何使相對不受制約的權力不滋生惡就顯得重要。監察權落到個體身上也就更難把握。
二、國家實行監察官制度,依法確定監察官的等級設置、任免、考評和晉升等制度(《監察法》第十四條規定)[1],分析如下:
(一)監察機關組建工作中監察人員的配備工作強調轉隸部門及人員必須是檢查機關反貪污腐敗、反瀆職侵權和預防職務犯罪部門及人員;逐個審核擬劃轉人員的干部檔案,并通過組織部門、駐檢察院紀檢組等多渠道了解情況,把好入口關,特別是政治關、廉潔關[2]。以上規定強調監察人員自身的專業性、篩選的科學性、組織對人員的把握性。值得注意的是干部檔案的內容、多渠道了解到的情況都無法忽視主觀的作用,特別是與老上級的親密程度、老上級對其的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與同事間的共事關系和利害關系、個別同事對其的評價和熟悉程度、同事整體對其的評價等等。一旦可以做出評價,就基于一定了解和熟悉,無論是積極評價還是消極評價,都無法完全排除主觀因素,因此就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觀。
(二)新機關的設立應該具有新氣象,但人員組建不可避免地需要從舊機關中獲得,這就需要把個體身上關于舊機關的很多東西過濾掉,比如以往的人際關系、以往的工作作風、以往的約定成俗、以往的工作心態等。這些在一開始的篩選過程中很難完全的避免差異,但在往后的等級設置、任免、考評和晉升過程中可以慢慢同化。制度的背后是組織的價值觀、倫理、精神和文化,通過制度的規范和改造,可以將舊人變成新人,保持新機關的新氣象。
(三)此文開頭曾強調監察人員的行為是指作為新監察法下的監察人員應該如何作為,而在新監察法中以程序的形式能夠規范的是監察人員具體工作中的所作所為。程序使法定權力不被亂用、濫用、錯用,但權力既包括法定的權力,也包括其影響能力所滋生出的非法定的權力,往往這樣非法定的權力更不容易被監督。因此規范前者意義的行為更能使監察權合法合理行使,使監察人員深刻理解并認同新監察法總則涉及的內容和監察委員會在其中擔負的責任和作用,以此規范自己作為監察人員的行為。能在源頭避免是根本方法,也是更為長久有效的。
三、監察機關應當嚴格按照程序開展工作,建立問題線索處置、調查、審理各部門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同時應當加強對調查、處置工作全過程的監督管理,設立相應的工作部門履行線索管理、監督檢查、督促辦理、統計分析、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監察法》第三十六條規定)[1];補充:監察機關通過設立內部專門的監督機構等方式,加強對監察人員執行職務和遵守法律情況的監督,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監察隊伍(《監察法》第五十五條)[1],規定分析如下:
(一)法理上看,國家監察委員會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受其監督;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由本級人大產生,對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上一級監察委員會負責,并受其監督。但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難以保證常態化和專業化,雖定期對整體的監察機關進行監督,卻難以對作為個體的大量監察人員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督。人大代表缺乏監察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也加大了對監察人員行為監督的難度。因此,更為有效的監督工作落入監察機關的內部,那么由誰來監督?監督人員是固定的嗎?監督人員與被監督人員是否有交叉?如何做到公平公正?這些并不能完全通過程序和制度的設計就做到。
(二)為了有相應的工作部門可以分別履行線索管理、監督檢查、督促辦理、統計分析、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就不可避免出現新崗位的設置、新人員的匹配。同時為了避免監察人員的權力腐敗,配上新的人來進行監督,為了防止監督人員與被監督人員串通一氣,又再配上新的人來監督監督人員,是否會慢慢形成機構擴大、人員臃腫的情況?監察機關是否會慢慢出現與傳統行政機關一樣的效率低下、權力腐敗的局面?這需要我們警惕。監察機關應該具有最先進的防止權力腐敗的制度,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做其他國家機關的榜樣。
四、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公開監察工作信息,接受民主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監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1],分析如下:
(一)信息公開就必然要考慮與泄露國家秘密間的界限關系,如何在監察體系下明確和清晰哪些信息應該公開,哪些信息應該保護,由誰來負責最終決定,決定權是否會落入具體某一個監察人員(特別是職位較高的監察官)的手中,這些是未來要繼續完善和發展的。
(二)信息公開不是為了公開而公開,而是要對監察工作的合法合理起監督作用的,因此全部都是處理后再公開是否使監督缺少意義,一旦真的發生需要調整的情況,重新翻案是否影響了監察決定的嚴謹性。其次,民主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的主體有哪些有效渠道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且不受侵犯不受傷害,這些主體的監督意見是否有可能真正影響監察機關和監察人員的監察行為。這些問題也許在理論上可以解決,但不夠完善,在實際情況中不夠有效。
五、監察人員必須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忠于職守、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保守秘密;必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熟悉監察業務,具備運用法律、法規、政策和調查取證等能力,自覺接受監督(《監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1],分析如下:
(一)本條更多的側重規范監察人員的具體行為,當然監察人員的精神內容會在其可見的行為中反映出來,但仍不足夠保證就是合格的。因此,在精神層面的規范應該更完善,樹立起作為新監察法下的監察人員應該如何作為的規范。目前應該追求做到的是內化新監察法的精神和內容,從心里去認同,當作自己的職業道德并遵守。
(二)人不可避免是有私欲的,人參加工作也是有滿足自身經濟需求的一面,這合理的存在,也應該被合理的正視。監察人員有著比其他擁有公權力的國家工作人員更高的要求,要求精神更加高尚、道德更加規范、工作態度更加端正等等,因此對監察人員應該有特別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工作待遇,兼顧針對性和適度性。
六、結語
總體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總結了近幾年來反貪污腐敗的實際經驗和教訓,是較完善和令人欣喜的,但為了讓這樣的成果發揮更大的作用,此文提出一些針對于監督監察人員行為的思考,也涉及了對監察體系整體的漏洞的思考。希望此文能有建設性的參考價值,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