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翔
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700
作為一種刑罰執行方式,社區矯正普遍具有刑事制裁性、非監禁性、功能復合性和社會參與性等基本特點。
社區矯正制度中的刑事制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第一就是矯正對象的自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管制的犯罪分子如果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執行機關批準,此外還要遵守執行機關關于會客方面的規定;第二就是針對矯正對象的某些權利會被限制。比如言論、出版、結社、游行自由的權利,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了上述權利被剝奪之外,還不能擔任國家機關職務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第三就是矯正對象要服從監督管理。比如法律規定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公安部門的有關規定,服從監督等;第四就是矯正對象必須履行法定義務,比如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必須在執行期間按照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等。從矯正和制裁兩方面入手,在矯正過程中必須維護法律權威,這樣矯正與懲戒雙管齊下,才能夠實現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
這意味著犯罪人如果被判處社區矯正,那么其不會到監獄、拘留所等喪失個人自由的場所服刑,而是享有相對的自由,其正常的個人生活不會完全受到影響,即使是在接受刑罰時期,依然可以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功能復合性是指社區矯正在功能上不僅僅具有刑罰普遍意義上的制裁和矯正功能,更具有保障和個別預防的功能。一方面被判處社區矯正的罪犯可以不被剝奪個人自由,在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保障其享有相應的權利,使其順利回歸社會。另一方面也體現著刑罰的懲罰性,是針對犯罪分子的行為、思想進行監督改造。
一方面,社區矯正制度的普及進而在更大范圍內適用,需要的是廣大群眾的認同,畢竟是將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會,倘若社會大眾對犯罪分子帶有歧視,那么容易造成社區矯正分子的心理失衡。如果社區人以更為寬容的心態來接納社區矯正對象,那么必然將更有利于罪犯重新融入社會,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另一方面就是要達到社區矯正的矯治目的,就需要更多的社會參與者來介入,比如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等,對犯罪人進行持續性的矯治。
刑罰的運行有著相當的成本,需要司法資源等各種資源加以配合,而社區矯正這樣一種刑罰執行方式具有預防犯罪、有效緩解監獄擁擠的壓力,實現教育改造、提高行刑效率等經濟性價值。
為了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最高人民檢察院也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頒布了《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寬嚴相濟,這體現了我們國家對于憲法尊重和保障人權規定的貫徹落實,有利于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也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司法人權保障。
社區矯正具有對犯罪的懲罰功能。罪犯在社區服刑過程中,自由和權利受到限制,需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服從社區矯正機關的管理,定期參加學習和公益勞動,報告自己的思想動向和行為表現。這些都體現了社區矯正的懲罰性。社區矯正同時也具有預防犯罪功效。社區矯正即是將罪犯置于一定的社區內,限制其自由和權利,使其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再加上社區矯正機構的教育矯治,使之棄惡從善,改過自新,防止其重新犯罪,實現特殊預防的目的。同時,社區矯正又通過對已經犯罪的人教育矯正,苛以刑罰,起到警示作用,從而實現一般預防犯罪的目的。
在社區中矯正的罪犯,有穩定溫暖的家庭生活,不變的生活環境,加上適度的社會監督以及社會機構的教育和關愛幫扶,可以較好地矯正自己的反社會人格,不會像在監獄有感染惡習的環境,從而可以在服刑后更好地融入社會,開始正常新生活。
首先,與監禁矯正相比,社區矯正降低了行刑成本。社區矯正實現了矯正場所不需要投入高墻電網等專門性監獄設施,不需要大量的專職看押及監管教育的監警和相關安全人員,僅僅需要少數志愿者和占地面積不大的矯正場所,與監獄相比,成本自然要小的多。其次,與監禁矯正相比,社區矯正節約了重復投入。在社區內服刑的罪犯,在社區矯正結束后能迅速的融入社會,不存在重新適應社會的問題,為國家節省了更多資助費用。最后,罪犯間交叉感染的風險高,罪犯在監獄服刑過程中,難免會互相“交流”作案手法、作案心得,罪犯交叉感染風險高,罪犯出獄后生存能力弱,重抄舊業、再犯罪的幾率較大,使得監禁刑的改造效果并沒有預想中高。與監禁刑相比,社區矯正制度具有極大的自身優勢,尤其是其非監禁性特點,從根本上克服了監獄矯正的上述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