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暉
河南黃池律師事務所,河南 新鄉 453300
國家司法機關依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活動是司法①活動。根據司法主體的不同來劃分,對于司法的含義,學界存在三種觀點:廣義說認為,司法是司法機關代表國家追究犯罪嫌人法律責任活動的總和,即司法機關包括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安全機關監獄等部門;適中說主張司法活動是審判活動和檢查監督活動,司法機關包括“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狹義說認為司法僅是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職責的活動,該觀點認為司法主體僅僅是法院。在本文的寫作中,采取適中說。
司法機關依據法定職權和程序解決環境權益訴訟的活動是環境司法②。環境司法是司法研究領域和實踐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境司法的意義在于通過司法保障當事人的權益,解決爭議,保證環境法規的有效施行。通過司法方式解決環境問題既有利于提高司法權威,又有利于保護受侵害者的合法權益。補救損害,懲處違法。合理化解矛盾與沖突。環境司法有利于彌補行政執法的不足,司法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強制性是其他解決糾紛的方式無法代替的。
針對不同的糾紛類型,我國的訴訟分為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大類。我國關于環境保護的司法救濟通過民事環境訴訟,行政環境訴訟和刑事環境訴訟進行。
我國環境法的發展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環境法不斷地完善,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作為社會法,和公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環境法的迅速發展,一方面體現了我國法治事業的進程,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解決此問題具有不可懈怠的迫切性。
天下難事不在于立法,而在于司法,執法和守法。司法是救濟的最終手段,也是最后防線。如何準確分析司法實踐中的難點問題,是本文寫作的難點。
行政環境訴訟中,行政相對人對于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和不作為,會有不愿意起訴,不敢起訴,不知道如何起訴的難題。法院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開展活動,對切實涉及到經濟利益的行政環境訴訟也存在不愿意受理,不敢受理,不知如何受理的問題。
檢察機關對環境污染犯罪表示零容忍,對于觸犯刑事犯罪的人員,檢察機關能夠依法起訴,法院依法審理,公正裁判。但是公訴前環境污染犯罪已經存在很長時間,造成了實害結果,公安機關才得以偵查,檢察機關才能夠提起訴訟。
訴訟是環境司法的入口,入口多有障礙,何談救濟?③入口難不僅僅因為證據不符合標準外,還有其他因素。環境問題不是一日而成,而是日積月累造成的。若走訴訟程序,從普通民眾角度看,民眾不知該告誰,怎么告。從法院角度分析,環境的案子涉及面廣,涉及人數多,此時法院便會考慮受理后能不能解決這么大的事件,能不能維護好民眾的利益,平衡好經濟利益。即便是作出判決,是否能達到法治效果和社會效果良好統一也是不可得知。因此,法院往往不愿受理。
環境案件即便跨越了起訴的門檻,到達審判階,仍舊會障礙重重。在案件審理程序中,運用法律常用的三段論方法去判斷案件存在一定的困難,對于大前提法律規范的運用不好把握,一方面由于環境相關的法律比較繁雜,沒有明確的適用標準,另一面,法官在審理時要顧及多方,有時將地方法規或政府規章作為裁判依據。案件事實作為小前提,因為取證難,證據不足事實認定也存在很大困難。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一般舉證規則是“誰主張,誰舉證”,也規定了特殊舉證規則,環境侵權案件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倒置到了被告方,雖然降低了原告的舉證責任,但是對于原告是否需要對因果關系舉出初步證據并未作出規定。同時被告舉證也涉及到很多技術問題,許多專業方面需要環境鑒定機構進行鑒定。我國卻不存在權威的專門的環境鑒定機構。
執行難是整個社會的難題,地方法院針對執行難也想出了不同的對策,比如限制老賴高消費,與移動,聯通,電信三家聯手免費贈予老賴“失信”手機彩鈴。環境訴訟往往涉及主體多,賠償數額巨大,賠償主體很難負擔,或者因涉及地方稅收利益,政府利益,行政機關出面阻撓執行,這為執行又增加了難度。法院的裁判文書實質失去了強制力,成為一紙空文。對于責令企業關停的處罰,只是在某一段時間關停,檢查不再嚴格時便又重新開始運營。
若法院依法判令侵權者進行賠償,若是大型企業能夠賠償損失,若是中小型企業,往往會導致企業破產,倒閉,相關負責人負債而逃,現實的“執行難”又擺在了面前,民眾得到的僅是紙上正義。最終權益還是未得到保障。④
通過分析我國環境司法存在的難題,借鑒國外環境司法制度,論文此部分要針對性的對大國法治提出解決環境司法難題的對策。
1.環境法庭從基層設起⑥
環境案件一般涉及人數眾多,在基層法院審理更方便,法官更了解當地經濟狀況和實際環境情況,更有利于作出判決,取證也更加方便。環境法庭可設在環境污染案件不多的地區。
2.環境法庭要將案件“三合一”⑦
環境案件往往是刑事附帶民事,或者行政附帶民事。因此,我們可以將環保法庭的受案范圍擴大,將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的案件放到同一法庭中審理,集中審理的方式既方便訴者又提高效率。這種三合一實質上“二合一”,第一種是將觸犯刑法又對私權益造成損害的案件合并審理。第二種是對于民法和行政法交叉的案件根據特有的訴訟程序進行雙重的審查。
3.環境法庭的設立可跨區域管理
我國地域廣闊,東西跨度廣,南北縱橫長。法治的發展不同于歐洲國家,大國的法治要根據大國的實際情況發展。環境法庭實現普遍性,實現全覆蓋,若要更好的發揮環境法庭的作用。可以通過協議或者規定允許環境案件跨區域管理。
設置了專門的環境法庭后,應當著重提高審判者的專業化程度。專業水平高的法官對于建設專業的審判機構具有重要意義。正如上文中提到,一個環境案件很可能同時涉及到民事、刑事、行政方面的法律關系。因此需要一個知識淵博,熟知基本的法理學,法律方法,法律邏輯知識的法官,具有法律解釋,法律思維能力的法官,并且能夠熟練運用,在審判中做到最大的利益平衡。對于其他基本的部門法知識也要熟悉。
我國現在沒有設立專門的環境機構,環境損害鑒定⑧也沒有納入司法體制內。針對取證難,舉證難應當設立環境鑒定機構。然后依據環境糾紛的現狀和需求,制訂一套操作性強的環境司法鑒定程序,保證鑒定的規范性和客觀性。對于鑒定費用,可以采取當事人和法院分擔的方式,減輕當事人的負擔。其資金來源可以是政府財政劃撥或者社會公益捐助。
環境訴訟主要包括環境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環境公益訴訟因涉及到公共利益受到損害而引起的訴訟,不同于一般的環境公益訴訟,對于環境公益訴訟應該有特殊的規則對其進行規制,擴寬其起訴主體的范圍,放寬對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組織的要求,即社會組織只要是依法成立的并且無違法經營,提起訴訟也不是盈利目的便可準許其提起公益訴訟。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正式賦予了檢查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在今后的環境司法實踐中要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職權。
聯動機制具體內容為,行政機關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強制執行可以向法院求助,請求法院的執行機關進行強制執行。法院需要行政機關進行聽證、公開公示的案件,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問題,以提高環境司法效率。人民檢察院也要同環保行政機關建立聯動機制,次聯動機制建立的目的是方便檢察機關對行政機關進行監督。通過監督制衡權力,對環境執法權的監督,可有效避免行政機關的不作為和亂作為。
我國環境司法起步晚,現在出現的一系列難題還未解決,現有的法律還不能夠解決環境司法的困境。通過完善現有的訴訟制度,建立完善的專門的環境司法機關;整體提高法官的專業素養,使其在環境司法中充分發揮作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逐步使我國環境司法機制得以完善。環境司法在理性和法治的軌道上發展,環境案件會處理的越來越好,環境破壞現象也會越來越少。環境實現潔凈和美麗指日可待。
[ 注 釋 ]
①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2.
②左衛民.中國司法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4.
③《環境訴訟有多難》.
④王婷.論我國環境司法中的利益衡量[D].武漢大學.
⑤呂忠梅,張忠民.環境司法專門化以環境案件類型化的現狀[J].中國應用法學,2017(6).
⑥張廣磊.我國環境審判機構專業化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⑦楊凱.三審合一審判模式建構中的問題與對策.人民法院報,2014-09-17.
⑧王旭光.環境司法損害鑒定中的問題與司法對策[J].2016-01-04.
⑨郭武.論環境行政與環境司法聯動的中國模式[J].法學評論,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