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擁軍
浙江近真律師事務所,浙江 義烏 322000
近年來,我國經濟與社會持續進步發展,物價上漲,國民生活壓力逐漸增加,貸款需求也隨之增加。P2P借貸平臺是憑借互聯網的普及助力而興起的貸款方式,為有理財需求以及資金層面需求的百姓供應便捷條件。在這一平臺中,操作十分簡易,借款人僅需在平臺中呈遞貸款資料,后臺審核通過后,就會獲取出借人的經費支持。同時,出借人在這一過程中,會獲取一定的經費回報。這一借貸手段,在發達國家的監管及治理體系中逐漸健全,并被多數國民接受。由于我國發展P2P網絡借貸時間較短,伴隨其借貸范疇的擴張,借貸風險也隨之增加。
近幾年,我國P2P網絡借貸快速發展,其發展進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2007年至2010年,我國首家網絡借貸平臺于2007年成立,這三年間,國家社會融資理念還未轉變。雖然市場對新型融資平臺給予較高的期望,但相關就業者較少。其次,2011年至2012年,這段時期,網絡借貸邁進高速發展階段。海量P2P網絡貸款平臺興起,多種劣質產品也出現在平臺中。并且,由于缺乏法律監管及制約,我國2012年多數網貸平臺發生攜款潛逃等不良事件,給我國社會秩序產生反向影響。最后,2013年至今,國家網貸平臺高速發展。市場中不良企業被淘汰,優秀企業話語權增加。
伴隨我國金融監管的逐漸開放,我國逐漸增加的貸款需求,以及現存的金融企業對小額貸款客戶的“摒除”現狀,導致對小額信貸、網絡貸款的資金要求增加,這一網絡平臺貸款的方式漸漸在我國社會推廣,并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目前,國家P2P平臺處在初級發展時期,但由于國家并未針對這一領域制定相關法律約束,網絡信貸目前由相關組織主持工作。伴隨互聯網的進步發展國家社會的進步,這一類型的金融服務合法性逐漸增強,在高效監管機制下,其發揚網絡平臺優勢,落實普惠金融的理念。
網絡借貸平臺審核借款人的貸款申請,均是依據借款人上交的貸款申請以及相應資料實施審核工作。但是,其弊端在于難以切實檢測借款人貸款的經費流動方向。這一弊端,導致多數犯罪人員運用平臺漏洞進行刑事犯罪,做出違法犯罪行為。當前,由于國家信用機制還未健全,多數借款人存在在網絡平臺貸款不還的不良思想。因此,在P2P網絡貸款中,較易產生集資詐騙以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刑事犯罪行為。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多數是P2P貸款平臺以主體地位參與貸款業務的相關資金流動及存儲。投資者將資金存儲到平臺后,在為借款人提供資金支持前會產生時間差,導致貸款平臺在掌控資金時,會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而集資詐騙罪,依據公安機關對國家P2P貸款平臺犯罪數量的統計,多數平臺均存在這一刑事犯罪行為。在給予借款人資金供給之前,網絡貸款平臺絕對性控制該部分資金。伴隨平臺投資人數的增長,其資金儲備量也直線上升。面臨大額資金,工作人員可將資金納入個體賬戶,在這一誘惑下,部分人逐漸邁進刑事犯罪范圍。
部分P2P網絡借貸企業在借款前,均與客戶簽署相關擔保協議,并允諾保障出借人本息。在這一情況下,P2P網絡借貸平臺和出借人間具備法律擔保關系。部分網貸平臺在其公司網站中公布信息,并未清晰標注提供擔保服務,而是標注“以自由經費為無法按期還款的貸款者欠出借者本金債務”部分,擔任資金墊付責任。這一責任的解釋權,應依據合同內容與網貸平臺解釋。這一問題主要觸及債務承擔與擔保,債務承擔與保障存在差異。主要區分在于,若債務承擔,債務承擔者是主債務者,不享受法定追償權。而擔保者是從債務者,享受法定追償權。
近年來,上級政府以及基層相關干部均針對國家P2P網貸刑事犯罪實施不同范疇的整治工作,嚴格打擊這類違法犯罪行為。這一方式,對防止網絡貸款刑事犯罪具有一定成效。但是,伴隨打擊工作的廣泛實施,對國家金融市場自由進步發展產生限制作用。因此,在執行這一工作時,相關政府以及工作人員應落實寬嚴融合的刑事政策,嚴格依據法律條例懲治違法犯罪企業與人員。我國社會經濟體系持續革新發展,在執行刑事立法工作時,應將保護社會經濟發展以及防范金融危機為標準,制定網絡金融相應法律。
社會政策的優秀即刑事政策的優秀。針對網貸刑事犯罪行為,不應僅從刑事法律視角分析其嚴重性,還應融合相應社會政策,進而落實防范網貸犯罪行為的最終目標。一方面,政府及相關工作者應健全銀行資金存儲監管以及金融備案機制。想要落實網貸平臺資金在銀行的存儲監管,創建相應銀行資金監管機制具有重要作用。銀行直接監管,較大程度上防止借貸相關工作者攜款潛逃以及非法集資等犯罪行為,進而保障投資人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應構建完善的通信監管機制。通常網站均應實施ICP備案。構建這一機制,可有效保障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有序運營。
消費者通過網絡平臺購物時,應盡量應用“第三方”監管資金平臺,強化自身甄別網站虛假信息的能力。同時,在網絡平臺購物時,應選擇手動輸入網址,避免點擊其他鏈接,遭遇資金詐騙等情況時,應及時報警,便于警方實時擬定方案,規范網絡平臺運營秩序。各級政府以及社會相關機構,應強化網貸風險知識的宣傳與普及,使投資者明確P2P資金托管以及存管間的差異。同時,應使國民了解銀行對P2P平臺投資者不會實施托管,其投資風險應由個體擔任,避免不良企業蒙騙投資者。除此之外,政府部門應實時發布相關刑事犯罪案件信息,通過網絡媒體平臺以及報刊等紙質媒體通報案情進展及涉及的法律,使國民提升對資金詐騙的防范認知,保護國民合法權益。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公安機關,應強化對網絡貸款犯罪人員的嚴懲,通過這一方式高效制止網貸刑事犯罪行為。
綜上所述,P2P網絡借貸,是我國近年來新型的金融產業以及借貸手段,在激勵這一產業規范發展的同時,還應明晰平臺的特征及性質。避免非法集資以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刑事犯罪行為。明晰平臺本質,不可提供擔保服務。因此,各級政府及相關工作者應嚴格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健全網絡借貸監管機制,強化網貸風險知識宣傳,進而推動我國P2P網貸平臺的合法發展。